沈阳师范大学:江湖夜雨灯长明

2018-03-22 08:20小五
故事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湖沈阳汉语

小五

年方二八时,满心都是天真和浪漫,若让我去选一个要待上四年甚至一辈子的地方,没有青山绿水、红砖白瓦我是不干的。志愿表上写满了我对南方的向往,唯有角落里,是在父母的极力劝说下才填上的一个梦想坐标——“沈阳”。

最终,哪怕有千般不甘,我也还是去了那个因为“极力劝说”而来的沈阳。从此北方豪情顶替了南方烟云,许诺给自己的诗与远方,成了心底不为人知的梦。

江湖夜雨一杯酒

印象中的沈阳,自带尘沙雾霾,繁华却纷乱。

站在沈阳北站的出口,人声喧嚣,震耳欲聋。别人眼里的车水马龙,在我看来却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乱世江湖、刀光剑影,让我畏惧又抗拒。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懂大沈阳和东北人的“江湖”。

大二时失恋了,家在沈阳的室友拉我到路边摊儿吃烧烤,因为在沈阳,“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事儿”。

那个夏天的傍晚,在人声鼎沸的街头,几杯啤酒下肚后,室友跟我从明星八卦聊到生活琐碎,我从喜欢的明星到失恋的心情,一股脑全都倒了出来。古龙曾言:“儿须成名,酒须醉。酒后倾诉,是心言。”我那时才懂得,推杯换盏中不全是虚与委蛇的应酬,还有推心置腹的倾诉,就像江湖中歃血为盟的仪式一样,喝酒谈天也是沈阳人交朋友的仪式,酒虽轻但情意重。

一场酒喝下来,我在待了快两年的沈阳,交到了第一个本地朋友。

不记得那天我们到底说了多久的话,只记得要走时,原本人满为患的烧烤摊儿只剩下零星的几个人。店老板见我们两个都是女孩子,还主动帮我们叫了车,反复叮嘱司机一定要安全把我们送到学校里。

我感念陌生人的善意,再看这座城市时也觉得散发着暖暖的和蔼之气。拿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在街上走,会有人主动帮忙,还跟你说这都不是事儿。即便是市井小民也从不计较鸡毛蒜皮的事,仿佛人人自带吞吐风云的济世之心。

原来,沈阳的江湖不是只有刀光剑影,还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豪气,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乾坤”的仗义。

江湖夜雨虽冷,一席话足以暖人心;沈城风沙虽大,一杯酒足以慰风尘。

有趣之事辟蹊径

沈阳再豪气万丈,我就读的沈阳师范大学也依旧籍籍无名。没有一流学科,鲜有知名校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校友孙郁在回忆母校时却说:“无论什么学校,只要有了有趣之书,多了有趣之师,已经足矣。”

大学四年,我最爱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座五层建筑里,藏书超过200万册,从言情小说到世界名著一应俱全。大三时,我在图书馆里偶然间找到一本题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哲学书,细细翻来,才发现自然景色、机车修护技术竟然真的可以与苏格拉底的理性哲学相结合。

更多的时候,我会在基藏书库翻看各类古籍,其中还有很多孤本,对于一个古代文学爱好者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莫大的欣喜与财富。看的书多了,才会胸中有物,蘸墨而书。

偶尔,我们学院的国学老师也会来给我们讲学,他身穿中山装,手拿羽扇翩然而至,板书从右至左竖向写,话语间虽带着东北的“大碴子味儿”,道出的却都是庄周和魏晋风流。

论有趣,恐怕谁也比不上我们文学院的老师。现代汉语的老师,在课上教过我们弹吉他、吹笛子,他一脸笑意地说:“你们要充分地暴露自己的无知。”因为我们还年轻,无知仍然能被允许,而学习只是成长的过程。专攻儿童文学的老师,长相可爱,一笑就会露出两颗洁白的门牙,我们叫他“兔子男神”,在童话学的第一课上,他给我们放了一集《葫芦兄弟》,“只有不排斥,不轻视,才可能真正遇见生活里的美好……”

有趣之书,有趣之师,有趣之事,有生之年,欣喜相逢。而这些“有趣”终会融进我们的骨血,长成我们的脊梁,成为这所大学留给我们的精神胎记。

桃李春风长明灯

在文学院里,学习汉语国际教育,我偶尔也会觉得很分裂。教授汉语文学的老师,往往中式传统,古典又儒雅,而身边的同学,往往外国人比中国人还多。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无法相信会有那么多仅仅因为“热爱”二字,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人。有个叫冠秀杰的印度男生,每次上课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第一排,生怕错过老师的一字一句。他深爱着中国的书法艺术,常常跟我们一起参加院里的书法兴趣班。闲聊时才知道,他在印度竟然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吸引他放下已有的一切,来到中国的理由只有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喜欢汉语。

留学生几乎都跟我说过“汉语真是太难了”之类的话,但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用每一个学会的句式,说好每一个词语,他们眼睛里的光都在无声地向我倾诉着汉语的魅力。如果不是这些留学生们,我对汉语的认识,恐怕还没有这么深刻。人往往向往远方的美好,却看不清自己身边的珍宝。汉语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横撇竖捺中都是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更不要说那些民俗和国粹了。

某天,我正在上课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沉默半天才说出一句:“你好吗?”声音低沉却诚恳。我愣了半天才想起,某天社团活动时我给一个非洲留学生留下了联系方式,还随口说了句“常联系”,他却当了真,热情、真诚得让我自惭形秽。他接着用英文和很少的汉语谨慎地跟我说:“我是非洲人,他们都怕我,我朋友少,你可以帮我学汉语吗?”

后来的日子,我交下了这个非洲朋友,也曾陪着韩国欧巴上过医院,带着俄罗斯的姐姐去营业厅办流量包。和他们的相处中,我也慢慢生出一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看着他们从说“你好”都带有明显的声调错误到能和我在微信上用语音谈笑风生,无论是作为中国人,还是作为未来的汉语老师,我都与有荣焉。我能做的不多,得到的却很多。

现在,我再也不会因为“沈师大”不是我想要的“南方”而感到遗憾,虽然很多年后,也许“沈师大”仍是人们口中的“二流大学”。

有句话说“因小而知大,方寸怀万物”。我在“沈师大”的小小世界,好为人师,人亦皆为我师。“沈师大”的窗口不大,但我在这里,看到了沈陽的江湖、专注的热爱,也可能触碰到梦想中的远方。

于我,“沈师大”已是一盏明灯,终年不灭。

猜你喜欢
江湖沈阳汉语
我的江湖
学汉语
最小和最大
江湖儿女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江湖
不问江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