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与质量问题研究

2018-03-22 07:15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3期

[摘 要]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重点阐释其在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质量,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以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具体做法与建议,以期为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党员质量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3-005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质量,不仅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更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先导工程。本文着眼新形势对保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浙江台州实践,分析和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新形势对保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质量提出新要求

(一)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业人数越来越多,来源越来越广。保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党员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数量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向,更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现实需要。非公有制企业具有逐利性、变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党员流动性较强、身份意识淡薄,企业党建呈现复杂性和严峻性。“流动党员”“隐形党员”等问题,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两新”组织数量迅速增加、结构日趋复杂,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组织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能够起到缓和矛盾、凝神聚力、促进生产的效果。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与质量的整体情况

(一)2012—2017年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情况。2012年以来,台州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推进有序,数量保持稳步增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034个,党员44259名,占全市党组织和党员总数的比例为18%、12.6%。新发展党员、申请入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保持良性发展态势。党员分布上,管理人员比例有所降低,车间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提高,从22.5%上升到36.3%。党员结构上,初中及以下的从18.7%下降到6.5%,而大专以上的从44.7%上升到59.3%。在党员出口上,5年来共处置不合格党员107名。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变化趋势。一是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覆盖面宽,发展速度加快。自2012年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的数量都超过1000人,2017年超过230人。二是高龄党员、大专以上党员比例持续上升。注重从高学历、年轻的优秀员工、车间技术骨干、管理层中吸收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对象,结构比例将进一步攀升。三是党员从严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党员“进出比例”失调,大“进”低“出”,党员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低质量党员、不合格党员问题凸显,党员管理难度加大。

三、保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质量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抓书记、书记抓”工作机制,落实发展党员责任。推行发展党员“上审下察”责任追究机制,即发展党员实行“一人一表”,必须报上级组织部门审查申请入党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等内容;往下一级延伸考察,对发展对象实行工作和生活地“双公示、双政审”,实行“谁履行、谁记录、谁负责、谁签字”,从制度执行上保证发展党员的规范性、科学性。同时,对不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相关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予以严肃处理,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查。

(二)实行“两推一定”制度,壮大党员后备力量。坚持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入党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的重中之重,引导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通过基层党组织推荐、群众推优、支部大会审定等“两推一定”程序。严格把握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适度扩大积极分子队伍规模,保持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积极分子队伍,吸引新生力量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吸收新党员提供源头活水。

(三)实施公推优选制度,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坚持关口前移、拓宽视野,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筛选”,加大从各类优秀人才、生产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将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通过组织推荐、职工推荐和个人自荐等方式,全面開展公推优秀员工、从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满意率的调查显示,党员群众对当地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认可度分别达到92.1%和95.6%。

(四)深化党员人才工程,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发挥党管人才优势,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推进“三培养两推荐”,加大在优秀高层次人才、生产技术骨干和一线员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建立党员管理“优先招聘、优先培养、优先发展”的“三优先”工作制度,实现党员队伍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调控转变。以民营上市公司党建为突破口,规定每家上市公司至少配备2人以上专职党务人员,打造一批优秀的企业党组织书记示范群体。健全党员退出机制,推行不合格党员“宣、明、议、严、畅”的“五字诀”处置办法,构建“主动登记、党性分析、评议测评、组织处置”为主要内容的党员队伍机制。

(五)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创新发展党员管理模式。依托台州市基层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严格党员信息录入制度,市县乡三级可随时对发展党员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如在预备党员管理模块,设置接收预备党员日期、转正日期、支部讨论情况、预备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情况等,实现上级党组织对下级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结合数据分析,定期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督查通报,特别是对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以及有“家族化”倾向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及时进行预警。

四、保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员发展受多因素制约,基础相对薄弱。一是企业主不重视。部分企业主认为,设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即便设立党组织的,也认为发展党员是“软任务”,缺乏硬性规定和考核指标约束。二是员工流动性大。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员工工作不稳定因素增加,人员流出流入相对频繁,存在培养时间不够、缺乏跟踪考察、发展材料不全和程序紊乱等现象,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三是发展动机不单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党成为某些企业留住车间能手的一种手段。

(二)中小企业入党门槛较松,党建氛围不浓。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多为家族企业,企业主自身入党意愿不强烈,其亲属任管理层较多,党员发展易出现选人唯亲的现象,且在条件上放低要求,出现年龄大、学历低的新党员。此外,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党建上重视度不够,党建氛围不浓,影响了党员队伍质量。

(三)党员队伍管理松散,先进性难以发挥。一是组织生活不够规范。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在时间、阵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证,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有的党内组织生活随意性大,党员组织观念淡化,党员身份模糊,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二是党员党性比较薄弱。部分非公党员对企业归属感差、流动性大,失去了党员应有的作用。三是党员评价考核粗放。由于缺少衡量党员的具体标准和日常定量考核,在民主评议党员和评选先进时,难以保证评议、推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企业党员出口关未彻底打通。

五、保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合理数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全面覆盖与质量优先并重,努力拓宽党员发展源头。一要多渠道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针对新领域新业态党员发展难问题,要结合非公有制企业实际,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行业建及派入建等模式,在园区小镇、集贸市场、商务楼宇、行业协会、流动人员服务站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做到党组织在非公领域全覆盖。党组织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团结、引导,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努力把广大优秀分子聚集到党组织的周围。二要多举措严把党员发展关口。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党组织要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实行“双向政审”“两地公示”制度,通过派员考察、函调等形式,征求培养(发展)对象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意见建议,在发展党员前,两地同时进行公示,做到关口前移、资格联审,不断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工作。

(二)坚持成分多样与好中选优并重,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在结构比例上,既要体现一定的代表性,又要体现先进性。一是侧重企业出资人。企业出资人的政治取向直接关系到非公有制企业走向。对于思想上要求上进的企业出资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机制,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等大型骨干类企业出资人、高级管理人员,由各级领导干部牵头进行深入对接适时吸收入党。二是侧重企业拔尖人才。要注重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高学历高职称员工、高科技高技能人才、一线技术业务骨干、留学回国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单列发展计划、优先评先推优等措施,做到优先教育、优先培养、优先发展。三是侧重青年和骨干工人。在党员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合作,将发展党员计划适当向优秀青年,尤其是骨干年轻职工倾斜,优先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对集体贡献大、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年轻人吸收到党员队伍中。同时,要实施党员人才工程,把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人才,大力推荐党员骨干进入管理层。

(三)坚持示范带动与服务员工并重,全面发挥党员模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既要在岗位工作中创先争优,又要服务企业普通群众,从而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培养高素质党务工作者。要采取内选、下派、外聘等多种途径,选好配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按照每100—150家非公有制企业数配备一名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比例配置职业化党群工作者队伍,落实薪酬待遇,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发挥“群”“带”作用。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教育方式、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等途径,不断增强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党群工作者的党务工作和服务发展能力。二是立足岗位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把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着力点。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岗,引导广大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抓践诺,积极开展“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党员先锋岗、巾帼示范岗”争创活动,鼓励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履职尽责中争作表率。要把创先争优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使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三是树立服务理念改进党建活动方式。党建活动要依托各类服务载体,运用各种服务手段,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既服务好党员群众又服务好企业,同时聚焦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公益事业。要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组织生活,通过党建工作网站、微信、QQ群、公共短信平台,实现党组织活动的互联互通,切实增强活动实效。

(四)坚持常态发展与动态退出并重,持续打通“两新”党员出口。在坚持拓宽发展渠道,争取更大覆盖面的同时,建立顺畅的退出机制。一要端正思想认识。顺畅的党员退出机制有利于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需要。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该问题,党员退出机制对个人而言不应是一种处分,有些党员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理应退出党组织。二要完善管理考核。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党性分析机制,要求每名党员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自查是否符合党员标准。党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要求、工作实际和突出问题等具体情况,依据党员的共性标准,实行民主评议与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结果相结合的党员管理考核制。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根据考核结果,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教育转化,对经教育帮扶仍未转化的党员再进行分类处理。三要畅通退出渠道。对于那些符合退党标准的非公党员,党组织要按程序责令当事人退党。对于思想上已脱党,不再承认党的章程,不再参加党的活动,也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组织应主动对其予以除名。对不主动与組织发生关系,组织对当事人的情况也不了解,超过6个月的,视为自动脱党,予以除名。对思想上还承认党章,但已发生有违党纪的行为且被警告3次以上(含3次)的,应劝其退党。

本课题组组长:项凤日,系中共浙江省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台州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课题组成员:王继佳、杨慧彬、林良聪、徐兢

责任编辑: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