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2018-03-22 12:03康宇航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康宇航

摘 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是一个有生命动态发展的组织,集群网络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网络协同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协同创新效应显著提升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为此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别对集群网络中主导企业的网络行为、集群网络的形成机理和集群网络协同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回顾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就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05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性主导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集知识、技术、资本为一身,是我国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从地域分布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呈现明显的区域特点,其中以重大装备成套为特色的辽宁地区尤为明显,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思路中,发展和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化协同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实现区域振兴的有效途径。辽宁省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辽宁省急需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和创新化来扭转整体行业大而不强的不利局面。因而,促进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发展为各界关注。可以说,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集群网络的协同创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协同整合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种内外部资源,才能形成价值链完整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提升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对集群网络协同创新内涵的理解,对集群主导企业的网络行为,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集群网络的协同创新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1 集群主导企业的网络行为研究

产业集群通常是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网络结构。因此集群网络中的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往往成为该产业集群中的主要力量,并对其他企业的成长及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集群内部主导企业的网络行为方式,以及以其为中心形成的核心企业网络,在集群的演进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鲜有系统分析主导企业的网络行为如何影响所在集群的演进和升级。目前,企业网络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间形成联系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外部行为的动机和驱动力方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考察“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下企业行为研究也受到较多关注。项枫认为主导企业的成长战略作用于企业的网络行为,通过构建自我中心型的外部网络与内生网络,进而对集群的演进和升级产生影响作用。吴俊杰以浙江省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家社会网络对集群企业成长的路径进行系统分析。Steier从企業家导向和利益相关企业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入手,分析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异质性。但上述分析范式下的研究仍需增加对集群内主导企业网络行为主观作用的关注。

从实证角度看,当前以企业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往往侧重对单一职能、目的的企业网络行为分析,如并购行为、联合研发、企业间协作等,对企业网络行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缺少对创造、扩散和应用等企业网络行为动态演化的系统性研究,未能形成规范系统的企业网络行为分析框架。因此,有必要基于企业个体视角,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主导企业网络行为的动机、规律和特点进行系统研究。

2 集群网络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作为创新集群的典型代表,有利于加速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基于此,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如何形成、如何演化和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极具现实意义。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研究还鲜有全面系统的涉及集群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动因及其作用机制,对上述问题缺乏整体性认识。基于此,需要从产业集群网络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领域概念界定入手,采用多维度整合的视角出发,对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展开系统的探讨。

当前,产业集群网络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关注集群的形成要素、环境条件及集聚优势等层面。Ter认为产业集群网络与其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根据复杂系统理论,作为产业集群系统自组织涌现结果的创新网络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外部条件和内部效应的临界点。Kureathep认为当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时,集群组织为适应不确定环境的变化便会自发组织联结起来,最终形成集群网络从而抵消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近年来,组织惯性、成员合作、知识溢出、信任和互利等企业行为对集群网络生成的基础性作用愈发受到关注。组织惯性上,Hannan围绕结构性惯性分析了企业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而形成与环境相匹配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演化。Quinn认为组织刚性具有平衡现状、增量控制和变革排斥的特征,自闭型组织模式会显著影响集群网络的形成。胡原从成员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中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合作创新所带来的收益是集群网络形成的主要动因。肖为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网络内部如果没有形成信任互利的合作规范,集群内各个利益主体发展所依赖的平台无法形成,从而限制了企业的成长。

从集群网络演化的研究范式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分为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两类。实证研究多以某一区域(产业)的集群为对象,从不同视角对其演化历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视角、进化论视角、资源流动视角、复杂网络视角等。由于大样本连续时间的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因此对未来预测方面相对薄弱。在动态视角的仿真研究范式下产生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但在模型构建上仍需进一步深化,同时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有效整合地理因素。总体看,虽然学者们开始关注集群网络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但鲜有基于企业个体视角对产业集群网络建构进行系统研究。但产业集群网络作为企业间互动行为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研究离不开对企业个体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在集群整体网络的背景下,关注企业个体网络的构建,并据此探究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形成机理。因此,有必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成长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其集群属性和网络特征。

3 集群网络协同创新研究

John认为通过集群创新网络架构的协同效应,可以获得相关利益者的技术成果和经验知识,共享技术、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担成本、分散风险,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整体效应以及经济效应是单一企业无法企及的。产业集群网络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企业、技术支持机构(如大学或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包括金融机构)、用户、相关企业等。其中,政府部门多是重大创新系统的组织者和立项者,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提供较多扶持;作为创新产出者、应用者和需求者,企业位于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核心位置;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支持者作为知识、技术、人才的供给方,提供关键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支撑或协作;银行、信贷、财政等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为创新提供资金和经济支持。

目前,产业集群网络内外交互作用研究多集中在集群内企业网络行为互动作用,或外部环境对集群网络影响的研究。赵进认为外部环境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使其产生了多层次的协同演进,在保持集群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协同发展使得产业集群更为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低端锁定与高端突破”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对集群网络的影响缺乏具体情景的支撑。Nambisan认为集群网络始终面临着“系统嵌入性”和“系统独立性”的“嵌套式”角色冲突问题,其发展始终处于对两类关联性挑战的平衡和处理之中,在自我独立和系统依赖之间保持平衡。Zahra分析表明集群网络既要在开放式全球网络系统的愿景、目标和结构下发展,又需要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以寻求独特的价值主张。同样,Alvarez和Agarwal认为企业个体网络作为集群网络的重要主体,在嵌入集群网络的同时,也具有改变乃至重构当前集群网络的能力,这种特性恰恰是集群网络演化的活力之源。因此,有必要在扎根“转型情景”的基础上,将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置于集群内部企业个体网络和集群外部开放式全球网络的协同创新框架下进行研究,基于其各自发展特性,重点关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在企业个体网络和全球网络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协同创新行为和模式。

4 结语

本研究根据前期相关文献的结论,搭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的基础性建议,具有如下启示:一是现有研究主要基于集群网络形成的整体视角,重点从集群的系统性和地域性特征关注协同创新,而企业个体视角的集群网络研究较少,将个体网络和集群网络相结合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机理值得进一步关注。二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集群内部主导企业网络,以及全球网络缺少各自价值主张的差异性研究,三者协同创新的研究尚待深入,尤其是整合性研究仍较为薄弱,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框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池仁勇. 區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J]. 管理世界, 2005,(10): 102-112.

[2]胡大立. 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战略风险及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 1-6.

[3]吴俊杰, 戴勇. 企业家社会网络、组织能力与集群企业成长绩效[J]. 管理学报, 2013,(10)4: 516-523.

[4]张治河, 黄海霞, 谢忠.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中国光谷为例[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1: 24-28.

[5]Cowan R., Jonard N., Zimmermann J.B.. Bilate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7):1051-1067.

[6]Glückler J..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5): 619-634.

[7]Iammarino S., McCann P..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ransactions,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J]. Research policy, 2006, 35(7):1018-1036.

[8]Nambisan S, Baron R A.. Entrepreneurship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repreneurs'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new venture succes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37(5):1071-1097.

[9] Oprime P.C., Trist?o H.M., Pimenta M.L.. Relationships,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Brazilian industrial clus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11, 60(2):115-131.

[10] Ter Wal A. L. J.. Cluster emergence and network evolut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nventor network in Sophia- Antipolis[J]. Regional Studies, 2011,(10):739-756.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