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
摘要: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崇高目标。加强法治化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治化 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法治社会,要保护公民的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利,与此相背离的就不是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不等同于法治社会,但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以法治为基础。法治清明,有利于社会民主友爱的和谐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是法治化的崇高目标。两者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法治有助于营造社会和谐环境
法律,具有强制力,彰显公平、公正,是维持国家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社会其他矛盾,使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切实维护好不同群体的自身利益。完善法律制度,健全社会法治机制,有助于社会和谐环境的营造,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保障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社会力量。法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保障,是民主的体现。通过法律法规指引人民的行为,对一定程度的利益纠结进行强制处理,法院公开裁决,受损方通过诉讼得到赔偿,缓解社会矛盾,使人民的自身权利得到保障,最终引领社会走向和谐。
(三)法治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对任何国家而言,治理国家第一位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公共秩序,人们的社会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不稳定,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强有力的手段,以其特有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进行约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物质文明严重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促社会和谐的发展。和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运用法治、法规等一系列手段在不断的社会调节中实现的。和谐社会本质是民主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崇高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加快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政策,深化改革,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完善立法建设,健全运行机制
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思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充分倾听民意,多与民众互动交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规范人民行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完善的法律运行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执法水平,严格监督,促进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制保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监督,依法治国,使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执法者秉公办理,从事实出发,依法办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
(三)加强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我国法治进程相对缓慢,公民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加强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公民应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激发公民参与法治活动的热情。努力形成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赖法治化的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本身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法治是社会最后一道正义的屏障,和谐社会是法治所追寻的崇高目标。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法治與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才能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坚持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04).
[2]门献敏.论和谐社会的法治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7,(03).
[3]侯嘉贤.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治化问题初探[J].法制博览,2014,(02).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