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衣壮礼俗文化及其职业道德教育作用

2018-03-22 10:18苏剑华
祖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作用职业道德

摘要:黑衣壮以黑为美,被称为壮族“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日常、交往、节日、婚姻、生育、丧葬等民族礼俗。走进黑衣壮村寨,黑衣壮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显得谦恭有礼。挖掘和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对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黑衣壮 礼俗文化 职业道德 教育作用

黑衣壮,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边邻的那坡县,多数聚居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黑衣壮以黑为美,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穿的都是自己用蓝靛染制的黑布,装束特别,款式大方,朴素玲珑,别有风度。

黑衣壮有独特的礼俗文化。礼俗,指礼仪与习俗,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农事、节日、婚丧等各种场合的礼节和习俗。王安石在《周官新义》中所说:“礼俗,以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礼俗之从也。”在古代,礼是指典章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主要适用于上层社会,他与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礼不下庶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当部分的礼慢慢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变成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黑衣壮礼俗文化是黑衣壮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婚丧等都有相应规范的文化现象。走进黑衣壮村寨,黑衣壮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显得谦恭有礼,至今仍保留着壮族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礼俗,挖掘和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对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黑衣壮礼俗文化及其特点

(一)黑衣壮的日常礼俗

1.行走:行走礼是指在行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人际关系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称为“趋礼”。黑衣壮人的行走礼颇为讲究,即当几个人一起赶路时,晚辈或年小的走在前头。有“行路弟先走”的俗语。这是因为黑衣壮一般都是居住在大石山区,道路崎岖,晚辈走在前面,有挡住猛兽、毒蛇、荆棘和露水,保护长者的意思。

2.见面:黑衣壮人日常见面,不论是认识或不认识,都显得态度热情,主动问候,彬彬有礼。一般是晚辈在路上碰到长辈都要让路,让长辈先走,不然被视为“无家教”。

3.入坐:黑衣壮人的入坐礼主要体现在进餐时,座位很讲究,如果家中有老人或客人时,中堂处坐着老人,老人两边是客人、长者。客人坐上席,体现出对老人或客人的尊重。妇女、小孩一般不与客人同席,而是在火灶边另设席,或等客人进餐完毕后才进食。

4.饮食:黑衣壮人在居家饮食中,也有特殊的习俗:一般给老人及客人敬上鸡头、鸡臀(鸡屁股)、鸡肝。鸡腿留给小孩,小孩忌吃鸡爪、鸡肠,主人一般都帮客人夹菜,客人必须吃,否则是对主人不敬。黑衣壮人身居大山之中,把牛和马视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一般不吃牛肉和马肉,尤其是办了六十大寿的老年人是绝对不能吃牛肉和马肉的。不但不吃,也不能将牛肉和马肉拿到家里来煮,年轻人想吃,只能拿锅头到屋外煮,在屋外吃,并洗好锅头才能进家。

(二)黑衣壮的交往礼俗

1.称呼:黑衣壮除了把亲生的父亲称作“爹”即父亲,把亲生母亲称作“姆”即妈之外,还把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作“爹”, 把母亲的所有姐妹都称作“姆”。不仅如此,还把凡是有了孩子的成年男子都称作“爹”,把凡是有了孩子的成年女子都称作“姆”,还有的习惯把姐夫称作“哥”。其实,这是黑衣壮重亲情的典型表现形式,把姐夫当作自己家人,亲如兄弟,表明黑衣壮对人的尊重以及热爱。

2.待客:有客人来时,黑衣壮人总会以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腾出最好的房间给客人休息;早晚给客人打洗脸水、洗脚水;吃饭时给客人盛饭、夹菜、敬酒;客人吃完饭帮客人打漱口水;客人离开把客人送出村头,黑衣壮人待客热情而周到。

3.敬酒:敬酒是黑衣壮人常见的礼节。有客人来,往往先在门口或火灶边斟一大碗酒,表示敬意。待进餐时,主人也是频频敬酒,大有客人不醉不夠意思之意。每每屯里有红白喜事,敬酒斗酒热闹非凡,没有几个人大醉回家,就认为这场酒席不完美,不达到“目的”。

4.山歌敬客:山歌敬客是黑衣壮人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客人进村里来,他们唱:“水进田鱼跃,客来哥(妹)心欢,犹如鱼儿下滩游”;邀请客人进餐时他们唱“请哥(妹)歇歇喝杯茶,请郎(娘)歇歇吃碗饭”;劝客人喝酒时他们唱“说多话有多,等下菜凉酒味散”;客人离开时他们唱“慢走哥(妹)慢走,日后想念请再来”。总之,有客人来,没有山歌觉得平淡,山歌体现着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好客的优秀品质、传诵着他们独特的民族精神。

(三)黑衣壮的节日礼俗

1.春节

杀年猪:黑衣壮有“杀年猪”的习俗,“杀年猪”的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灶王节”前后几天,如果哪一家不杀“年猪”,则被看不起。杀年猪时,通常会用新鲜猪血制作 “生红”,煮上 “全猪宴”,邀请同屯及亲朋好友一起就餐,请来的客人越多,说明主人越有面子。杀年猪后,通常还将一个猪腰和一块猪梅肉送给外婆或村里最年长得老人,表示孝敬。

过年:大年三十最主要的是辞旧迎新,黑衣壮家家户户习惯在这一天将自己家里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将神龛上的香炉旧灰倒掉,用柚子叶把香炉洗干净,装上用稻草烧的新的火灰。将熟鸡、猪肉,小粽子、大(母)粽子、甘蔗,米花,糖果等上桌奉供,从除夕夜至初一晚上吃晚饭,不熄灯,中堂香火不断。年三十晚吃饭不能将饭菜吃光,不收桌,意为来年留有余粮。

2.二月初二:每年逢农历二月初二是黑衣壮拜庙敬神活动的日子,每个黑衣壮村子不同,有的是专人负责召集,有的是轮流召集,集体筹款买猪头,买鸡,买肉,汇聚在村头庙堂进行拜庙敬神活动,祈祷土地公保佑一方平安。

3.三月三:黑衣壮的扫墓祭祖活动基本上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做好红黑黄白紫五色糯米饭,猪肉一块、熟鸡一只、糖果到祖先墓地扫墓祭祖。

4.风流街:那坡当地各个集市都有风流街(即歌圩),时间是农历三月底到四月初。黑衣壮人就近赶街,把风流街当成重要的日子,风流街当天不管男女老幼都要赶集看热闹,男女青年对歌斗唱,十分热闹,“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这是风流街男女对歌真实的写照。

5.黑衣壮人节日习俗多,基本上农历每个月都有一个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牛魂节;七月十四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吃新节;十一月冬至节;腊月二十三灶王节。每个节日都有一些禁忌,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盼。黑衣壮人节日观念强烈,每到节日,全家人相聚,基本不去别人家做客,黑衣壮的节日礼俗营造了浓厚的亲情关系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四)黑衣壮的婚姻礼俗

黑衣壮婚姻一直实行族内婚制,通过媒聘、定命、定婚、请酒等内容来完成。黑衣壮人很少和黑衣壮以外的其他族群通婚。如果本屯有哪个男子娶了黑衣壮以外女人,则被本屯人耻笑没本事;同样,如果本屯哪个女的嫁了黑衣壮以外的男人,也被认为是“嫁个外地的”很不光彩。除非外出工作等特殊情况,否则,族内结婚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族内婚制保持族群纯“黑”的纯正传统。

(五)黑衣壮的生育礼俗

黑衣壮生育礼俗主要有三早和满月仪式。三早是黑衣壮小孩出生第三天所举办的仪礼,仪礼由师公主持,小孩的外婆家会组织一帮人带上活鸡、鸭、糯米来到外孙家“立花碗”,(有的结婚时顺带立花碗,也有等到小孩满月才立花碗的),立花碗是大人对小孩健康成长的祈盼,这是必须的,花碗立好后一直放在神台上,逢年过节都上香敬奉,伴随着小孩成长。满月是婴儿长到30天时所举行的仪礼,黑衣壮人的小孩满月除了宴请亲朋好友之外,还由师公看好日子,在满月前后几天,由小孩的母亲带上鸡肉、猪肉、糯米饭到外婆及其叔伯家“卖懒”。通过“卖懒”后小孩的母亲才能够外出参加各种活动。

(六)黑衣壮的丧葬礼俗

黑衣壮人的丧葬礼俗较为复杂而独特,一般要经过病危、停尸、报丧、入棺、开路、送终、送葬、脱孝、二次葬等系列内容才算完成。病危是老人病重,由家人向亲戚发出通知,亲戚到家里和老人见上最后一面,有的甚至陪病重老人住几天。人死后,入棺、开路、送终、送葬等各个环节都由师公主持进行,整个过程孝子们有很多禁忌。如:忌大声说话,忌参加红白喜事,忌窜门、忌建房,忌结婚等等,守孝期间每餐吃饭都要给死者盛饭,摆好碗筷。黑衣壮人的丧葬习俗处处体现出对死者的亲切怀念与无比敬重。

二、黑衣壮礼俗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作用

(一)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黑衣壮礼俗文化是黑衣壮族人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风范和道德思想,它包含了黑衣壮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诸多文化因素。行走礼、见面礼、入坐礼、称呼礼、饮食礼这些日常生活细节蕴涵了尊老爱幼、先人后已、热情周到、兄弟友爱、团结互助、文明礼貌、崇尚集体等社会主义道德成分。在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以至文明礼貌失范。因此,将黑衣壮礼俗文化引入课堂,从民族传统文化入手,从身边的事例说起,让学生从黑衣壮礼俗文化中吸收民族道德营养,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礼仪修养

礼仪,从交际角度看,是人际交往中运用的一种艺术、方式和方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表现,现代礼仪包含了个人的仪容、仪态和语言等内容。黑衣壮礼俗文化中的日常礼俗、交往礼俗、节日礼俗、婚姻礼俗、丧葬礼俗中有很多礼仪规范,体现了黑衣壮人礼尚往来、自尊自爱、自重自信、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明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课堂上,把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职业学校的礼仪教育,探索传统礼仪与学校礼仪教育的结合点,把黑衣壮传统礼俗文化渗透到社交礼仪、仪容、仪态、谈话技巧、着装技巧教学内容中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交际能力,完善交际方式,增强自信心,塑造职业礼仪形象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 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廉耻、知荣辱”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体验。一个人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才能够从内心信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社会道德状况的集中反映,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荣辱观方面出现的种种倾向问题,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黑衣壮礼俗文化日常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思想精华,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无形的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内心精神的约束下,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深感敬畏之心,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情,不要等到法律的制裁、公众的谴责,才感到难过和羞愧。

(四) 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但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学习了解黑衣壮礼俗文化,从日常礼俗、交往礼俗、节日礼俗中诚恳、热情、守時、规范、敬畏等传统思维习惯融入职业道德规范之中,把黑衣壮传统礼俗文化与职业道德规范情感化和价值化,以职业操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黑衣壮礼俗文化是黑衣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衣壮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永不枯竭的民间教育资源,在当代文明社会,黑衣壮礼俗文化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农村职业学校通过归纳、总结和提高,以主题与非主题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实践,把丰富的黑衣壮礼俗文化渗透到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对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文明习惯、礼仪修养、道德素质以及良好职业规范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超,李占涛.浅析民俗的思想教育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2012.

(基金项目:2016 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院校传承发展区域民族文化研究 》,编号:GXZJ20162D14;作者简介:苏剑华,本科,广西那坡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和现代农艺。)

猜你喜欢
教育作用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议有效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作用的方法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