笆篱子

2018-03-22 16:50郭晔旻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俄语中东哈尔滨

郭晔旻

据说,北京话的源头可能在东北。清初,随着满族入关,大批东北居民内迁,东北方言便逐渐扩散到北京及其附近地区,覆盖了原来的土话,使其成为底层。因此,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很相近,尤其是现在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似乎是个没有方言的城市,因为哈尔滨话有时听起来甚至比北京话更接近于标准的普通话。

不过,细究之下,亦有微殊。哈尔滨话里还是有一些方言词汇,比如管连衣裙叫“布拉吉”,把一种椭圆形白面包称为“沙一克”等等,乍一听就像摩尔斯密码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有一个方言词汇看上去容易明白,但却不能望文生义,这就是“笆篱子”。

哈尔滨人口中的“笆籬子”,既与陶渊明诗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樊笼”没太大关系,也与刘禹锡诗句“溪中士女出笆篱”里的“笆篱”不同——这两首古诗指的都是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作为保护院子的障碍物,跟哈尔滨人口中的那个“笆篱子”来源不同。

追根溯源,“笆篱子”其实是个来自俄语的借词。帝制时代的俄国人将警察和警察部门统称为“палиция”(拉丁字母写作“Palitsi”),按照发音直接翻译过来,理应写作“巴里斯”,但哈尔滨人脑瓜子灵活,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他们想到进入警察局就意味着要坐牢,这跟一个人被围栏关着何其相似。于是,蹲“巴里斯”就成了非常形象的蹲“笆篱子”了。

毫无疑问,颇有俄国味的哈尔滨话,其渊源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息息相关。哈尔滨地处东北边陲,一直到近代被俄国攫取并确立为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后,这座城市才发展起来。横贯东北的中东铁路(干线从满洲里到绥芬河)修建以后,大批俄国侨民移居哈尔滨,到了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生活在哈尔滨铁路沿线的俄侨已达3万人以上。而伴随着俄国人到来的,还有电灯、电话、自来水等新兴事物。当时,无论是在中东铁路工作的中国人,还是哈尔滨街上谋生的修鞋匠、理发师,抑或是商店里的服务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俄语。

久而久之,不少俄语词汇便渗入到哈尔滨当地语言中。根据《哈尔滨方言词典》统计,哈尔滨话中的俄语借词超过30个,“笆篱子”即是其中一例。此外,口语中的“笆篱子”还渗透到了书面语中,比如在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土改小说《暴风骤雨》中,就有“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笆篱子”等文字,可见其影响之深。

猜你喜欢
俄语中东哈尔滨
静听花开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倘若,爱在哈尔滨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