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晓 云
(中川铁路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方面的投入,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因而其对施工设备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而对所用设备的科学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减少企业的硬件设施投资,从而增加周转资金的数目,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还能使得机械和工人的排班更加合理,提升协作的默契度,从而极大的提升施工效率,促进施工机械化的形成。
总体来看,铁路施工项目的设备管理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管理和小型机具管理两个方面。所谓机械设备管理,是指包括大型桥梁设备、特种设备、土方设备等在内的大型施工机具与设备的管理,具体的如施工现场常见的架桥机、拌和站、挖掘机等施工机械。这些机械的使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机械化的实现。小型机具管理,主要是指对施工中常用的一些小型电动工具的管理,具体的如电焊机、弯曲机、空压机等。这些设备的使用频率极高,是铁路施工项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管理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工期的延误和工程质量问题。因此,这些机械的科学化管理对于整个铁路施工项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施工模式中,施工现场各部门对于铁路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推出了“一个制度、四个方针、五个原则”的管理模式。所谓“一个制度”,是指设备操作人员要遵循“持证上岗”管理制度;“四个方针”,是指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要遵循“科学决策、养修并重,统一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五个原则”,是指在设备管理方面,尤其要严格遵循定人、定机,包使用、包保管、包养修的管理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两定三包”。
在当时的环境中,这种理论和模式虽然受制于生产水平和价值观念,但是其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施工质量,完善了施工设备管理体系。之前的研究者们也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较高的建议。然而在铁路施工机械的实际管理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铁路施工所需的机具在采购时,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所要采购的机具进行比较分析。现今机械的专业化、电子化、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企业在采购设备时,未提前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价值导向,便贸然采购企业所需要的设备,直接导致了“鸡肋”式的施工设备出现在施工现场,这使得机械的更新换代缓慢,企业的硬件设施无法企及同行。加之铁路施工机械种类繁多,技术复杂,采购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现场经验,很容易采购到不适于现场施工的设备。另外,考虑到铁路施工设备往往价格昂贵,需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有时还需要进行维修,加之现今部分商家的售后服务不到位,造成了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困难,间接地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
在设备的配置问题上,部分企业缺乏宏观的调控,施工机械的配置也欠缺合理。部分闲置的机械未能及时调配到相应的项目,亦未能出租外借,且闲置期间忽略了设备的正常维护,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设备的老化。部分项目未能根据相应的施工环境及时调配适宜的设备,造成了设备的超负荷运行。
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和养护,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的疏忽,是导致此问题的原因之一。部分项目由于工期较紧,很多机械本身就在超负荷运转,而设备使用之后缺乏日常的养护,进一步增加了设备的负担,使得机械在使用期间故障不断,大大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更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施工质量。
另外,现场人员的频繁调动和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设备维护工作不到位的因素之一。由于铁路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专业操作人员的缺乏,使得机械操作人员经常调换,而这些操作人员接受过的培训与现场经验各不相同,对于机械的驾驭和使用能力也相差较大,再加上现场缺乏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铁路施工现场对于施工机械的维修养护工作很难落实到位。而且随着近年来企业的机构改革,设备的管、用、修人员的数量均大幅下降,为了增赶工期,使得技术人员和设备均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式设备和专业机械引入了项目,但由于条件所限,现有操作人员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满足不了各种新式机械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后期的工作中,更是无法得到全面、及时、专业的技术培训,造成了其对机械的操作完全凭借经验和以往极少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这就加剧了设备的老化和损坏。加之铁路项目施工现场,部分操作人员对于施工机械的使用和操作,安全意识淡薄,法律责任不清,造成了设备的损坏。再加上管理人员对于机械的性能参数、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相关资料的保存、收集、记录均不全面,使得操作人员对于机械的操作、运行和维护更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给设备的使用寿命和项目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影响。
在铁路施工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的规范性方面,大部分企业和项目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突发状况紧急预案的缺失。无论是全新的施工机械,还是有一定使用年限的设备,其操作和使用过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施工现场环境多变,人员众多,因而仅机械操作和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一旦发生设备的故障和操作人员的失误,很容易出现突发性的事故,如果事先没有紧急突发状况的处理预案,不仅会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损坏,还会给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基于对上述管理现状的初步分析,在之前研究者们的理论和建议之上,并结合现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些对策,以强化铁路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
采购合理适用、经济便捷、经久耐用、售后完善的施工设备,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因此,在采购之前,需要安排专门的采购人员,对所需要采购机械设备的功能参数、价格动态、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交底,并进行市场调查,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价值导向,进而综合功能、价格、售后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理性的选购设备,尤其是在采购一些新型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时候,企业所安排的采购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并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选购设备之后,一定要注意厂家的售后服务,是否提供常备零件以供随时更换,是否提供最新的配套设备以供设备升级,是否提供专门的技术人员以进行施工现场操作人员的培训等。
对于企业已有的设备和所缺乏的设备,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企业整体的情况和各个不同的项目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设备的闲置和不合理的调度。一方面,对于项目暂时闲置的机械和设备,应合理的外租,在机械的报废期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对于企业所缺乏而当下某一项目所急需的大型施工设备,应从其他项目或企业进行租赁,尽量避免采购某些不常用而价格昂贵、维护繁琐的大型机具。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已有的设备,应进行合理的调度,使各个机械能够在其最优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并应注意从已经报废的设备中二次回收某些功能完备的零件作为常备零件,避免某一机械因为少数零件的损坏而提前报废。
设备的检修与保养工作,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态度去进行。对于管理层来说,应该采取点检制、巡检制、以及定检制,及时掌握机械的正常运行情况和维修养护情况。所谓点检制,是指按照所规定的检查内容、检查标准、以及检查周期,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专业技术人员凭借以往经验和简单的检查工具,对设备进行基本的检查,判断其是否出现故障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点检制,可以在早期降低机械出现故障的概率;巡检制即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专业的维修人员对项目中重要的大型机械进行监控跟踪,及时对操作人员的失误或者不当操作给出可行性较高的建议,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机械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和事故的几率;所谓定检制,即为专业的维修人员和技术人员依据定检卡,定期对机械和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修,以确保机械的正常使用。
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强化设备日常维护意识。在施工作业结束后,操作人员应该首先对机械表面的油污和泥垢进行及时的清理。其次,操作人员应该对机械的销轴、焊缝等重点部位进行定期的检查,防止机械重点部位的损坏,并应对已经损坏或者无法正常使用的零件及时更换,还需要对齿圈结合面等部位经常进行润滑。另外,现场操作人员还需及时检查设备的报警、液压、电气等系统是否存在隐患,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进行处理。还要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危害和污染原因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分析,以保证机械和环境的有机统一。
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应该对维护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记录,以备其他人员操作机械时,对机械运行情况和相关参数及时的掌握。
首先,应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一方面可以为现场人员补充设备的操作信息与专业知识,以保证现场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新式机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则可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育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从思想上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其次,应该做好操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操作人员不仅仅是进行体力劳动,更是肩负着机械安全和机械周边人员安全的职责,因此选拔过程应该优先考虑有操作经验、爱岗敬业、心理素质稳定、证件齐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的操作人员,对于一些结构复杂、工程重要性较高、以及机械操作技术含量高的机械操作工作,应选择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学习能力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操作人员进行,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机械的安全使用。
最后,应该设置处理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由于现场环境复杂,以及机械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现场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和规划人员做好机械隐患排查和人员培训工作,同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紧急预案,以便在突发情况发生的第一时间,实施紧急抢修、工期补救,并弥补由于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失误而带来的损失。
铁路施工中对机械和设备的管理不到位,不仅造成了机械的闲置和损坏,影响施工质量和项目进度,有时还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突发事故。本文在分析当前铁路施工机械管理不到位的前提下,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极大的提高铁路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延长机械使用寿命,从而增加现场施工协作中的默契度,为施工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本文的研究对同类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铁路.铁路隧道施工机械管理方法探究[J].山西建筑,2017,43(26):249-250.
[2]邹洪良.谈铁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J].科技风,2017(16):162.
[3]贾炳军.铁路施工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8):41-42.
[4]刘良.铁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技术维护管理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6(7):197,199.
[5]刘军.浅议铁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J].四川水泥,2015(11):271.
[6]陈钰斌.有关铁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