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十九大以来,新时代的市场经济是以诚信文化理念为导向的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将为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运行基础和制度保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和必然要求。企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载体和发动机,企业信用管理不但能够降低企业市场风险、保障企业生存与发展,并且可以规范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是关乎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重中之重。
煤炭行业经历了2016年和2017年的去产能以后,煤炭市场供需趋向平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煤炭企业效益有所提升。然而,大多数煤炭企业仍然陷于资金链紧张和债务负担重的困境中,融资难成为限制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天花板。煤炭行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一直秉承重信用、守合同的优良传统。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煤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安全问题多发,信用管理意识淡漠,结算纪律松弛,应收、应付账款大量增加,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因此,建设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完善煤炭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树立行业诚信意识,不仅对于促进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保证煤炭行业和全社会信用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统计,2005年中国国有煤矿有2000多处,平均回采率仅为45%左右;乡镇与个体煤矿2.6万处,平均回采率为15%到20%左右,资源浪费严重,煤炭企业发展良莠不齐。同时,各级政府出台多项煤炭产业政策导致煤炭企业成本费用增加,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令煤炭企业市场经营风险增加。因此,中小煤矿融资难成为一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煤炭行业难以解决中小煤矿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对整个煤炭工业和煤炭经济运行形成严重影响和制约。
在这一客观背景下,为了维护煤炭企业和行业利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了《关于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工作的决议》,并制定了《煤炭行业自律公约》《煤炭行业诚信守则》和《煤炭行业信用评价指标》等配套政策,其核心是基于煤炭行业特点,以服务行业为目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制定一套适用于煤炭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煤炭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全面、客观、正确、非盈利地开展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强化煤炭企业的诚实守信意识,完善煤炭行业信用环境,强化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煤炭企业的有效对接、融资互动,促进煤炭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加强行业信用评价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整规办发〔2007〕3号),明确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首批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商会(协会)在煤炭行业建设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并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根据通知意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开展煤炭行业信用评价时,必须以服务煤炭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信用水平和煤炭企业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为工作目的。同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下发《关于开展煤炭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了煤炭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在以发改委牵头,发改委、煤监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共同建设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领导结构,四方协同评价,六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个领导机构即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是由全国整规办、商务部信用办和国资委协会办认定的唯一具有煤炭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资质的机构,是全国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下设全国煤炭行业信用建设管理委员会、全国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专家委员会、全国煤炭行业信用建设管理办公室和煤炭行业信用评价中心等机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高度重视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为确保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成立了“信用等级评价领导小组”,并决定具体工作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行业协调部负责。
所谓四方协同评价,一是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评价主体单位,二是以省级行业协会为协调组织单位,三是以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为辅助评价单位,四是以行业专家为提供专业意见的辅助评价人员,四方协同构成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服务体系,集煤炭企业信用数据采集、评价结果发布、行业政策对接和失信企业管理等服务功能为一体,为煤炭行业提供信用评价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与综合信息发布服务等,实现对煤炭企业信用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
六大评价体系,包括煤炭生产企业(煤矿)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煤矿工程建设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煤炭勘察企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煤炭流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非法人煤矿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截至2016年底,共计567家(次)企业参评,获得AAA级企业374家(次),AAA-级企业42家(次),AA+级企业42家(次),AA级企业81家(次),AA-级企业1家(次),见表1。
在567家(次)参评企业中有13家企业连续3次参评、119家企业连续2次参评。除去重复参评企业,实际参评企业共422家。
重复参评的132家企业中,生产企业63家,占47.7%;煤机制造企业19家,占14.4%;物流企业3家,占2.3%;设计施工企业19家,占14.4%;地质勘查企业28家,占21.2%。
通过开展煤炭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对煤炭企业提升信用水平、增强诚信经营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表1 煤炭行业信用评价开展情况
随着以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云计算、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今天,技术力量正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所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也对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如何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的跨越式发展;其二,如何才能通过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更好地引领煤炭企业适应新时代的飞速发展。
这两个要求揭示,新时代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建设要以信用理念和技术应用协同发展为核心。立足信用理念,突出“诚信,守信”对推动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多强调煤炭企业信用等级是煤炭企业履行商业合约和社会责任能力的反映。而立足技术应用,突出新时代数字化技术在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强调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对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结合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当前取得的显著成果和工作经验,针对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的普遍特征,新时代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应当从平台层、运行层和保障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化建设,见图1。
图1 新时代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框架设计
(1)以信用服务和数据管理相结合为核心建设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平台层。一方面,以煤炭企业和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将行业协同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标准完善有机整合,通过信息化技术打造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并利用平台对煤炭企业的综合素质、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发展竞争能力、信用记录等方面的指标定性和定量考核,全面综合评价煤炭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能力,并定期向服务的金融机构发布,协助煤炭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协议机制,实现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与市场风险防控的有效对接,推动煤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价值整合与价值共创。
另一方面,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主体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形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发布、政策对接、失信管理、信用咨询和风控咨询等功能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中心,促进提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协会的信用服务能力,并推动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数据共享协议机制构建。
(2)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主体构建多方协同参与的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运行机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的授权和监督机构,要立足于煤炭行业信用市场的开发和维护,构建平台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省级行业协会、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和行业专家协同参与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协调协会、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实现对行业内外信用评价资源的集聚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激活煤炭行业债券市场活力,推动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的持续完善。
(3)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指导建立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社会信用建设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我国唯一具有煤炭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资质的机构,一是要在借鉴国内外信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和管理特点,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协议机制和管理规范;二是要兼顾市场化运行与非盈利管理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多方作用,完善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的监管机制;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提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安全技术和煤炭行业的制度环境,加强煤炭行业互联网环境建设。
自2007年以来,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被商务部评为信用建设先进单位。随着颠覆性的新时代来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变革多元跨界,煤炭行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对技术与企业变革的适应速度却相对较慢。因此,新时代亟需煤炭行业创新调整信用评价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弥补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应速度与科学技术和煤炭企业变革速度之间的差距。
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创新开发和有效落实新时代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符合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符合煤炭行业发展政策和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能够激发煤炭行业债券市场的活力,有效帮助煤炭企业脱离资金链紧张和债务负担重的困境,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煤炭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上,建议“政策引领,协会主导,多方参与,公平公正,价值共创”,通过推动煤炭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集聚整合和优化配置政府、煤炭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以及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等组织的资源,引入市场化管理和运作手段,以信息化平台促进信用等级评价公共服务,以信用数据管理推动多方价值共创,以信用建设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煤炭行业的繁荣发展。
[1] 黄仲良. 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2002(4)
[2] 何志峰. 基于产业园区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信用张江模式”为例[J]. 上海经济, 2017(4)
[3] 贾男, 刘国顺. 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J]. 经济纵横, 2017(2)
[4] 谢邦昌, 魏超然, 刘立新. 大数据时代下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J]. 中国统计, 2016(10)
[5] 朱荣恩, 丁豪樑, 郭继丰. 基于主体信用评级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兼论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战略[J]. 征信, 2014(12)
[6] 王劼, 张秋林. 行业信用风险分析框架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J]. 煤炭经济研究, 2012 (3)
[7] 杨建平.兖矿集团信用档案管理的作法[J].中国煤炭,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