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专业学生作品的当代文化现象解析
——以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学生作品为例

2018-03-22 08:53窦乃琪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710054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西安摄影

窦乃琪 张 辉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710054)

高校摄影发展至今,经过不断的演变和改革,已由原本的简单记录形式和个人情绪抒发的拍摄方式发生转变,无论是在国外高校摄影学生的作品还是在中国的高校摄影创作都少不了对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的诠释,像是传统摄影的技艺和具有当代的观念性表达相结合,重新定义了这种古老工艺在摄影本身的意义,数字语言和多媒介形式的出现,丰富了学生创作的表达形式,并且也开扩了学生们在作品创作中的更多能性。因此许多备受关注和已被忽视的文化现象在高校的学生作品中被展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不仅中融入了他们的个人心情怀,而且不失对当代文化的观念性表达,因此在高校中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独到的技术,还需要有更深层次审美情趣、文化底蕴、思想内涵等人文思想。

一、高校摄影传统的当代性

摄影经历了从传统摄影到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在技术、思想、影调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变化, 但是当代摄影的形式上虽采用了先进的数码技术, 却无法将传统摄影完全取代。在近年来高校摄影的创作中也是在寻找传统的印迹与当代的摄影观念的相结合,西安理工大学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在创作、研究中既能传承传统的摄影技艺,并且能具有当代的思想观念。

1.摄影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

对于摄影来说,近200年来的多种传统工艺就是摄影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这些古老的摄影技艺在中国摄影发展的历史中发生过断裂,所以高校传承的责任尤显重大。故此西安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黑白摄影及暗房、摄影传统工艺,同时成立了摄影传统工艺实验室,在研究生阶段倡导学生将“摄影传统工艺的当代文化属性”定位研究方向,加强了对学生在传统摄影工艺上的培养,因此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在2015年,带领研究生完成陕西省社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摄影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通过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对学生门对于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思考方式教育下,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受到了好评与肯定,像是西安理工大学07级学生王冬梅创作的 《秦腔人物》这组作品曾在“2015年大理国际影会”和“平遥国际摄影节”中都有展出,并且受到了多位摄影家的好评,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潘科老师评论道:“秦腔是古老的剧种,湿版火棉胶也是古老的摄影方法,两个老的感觉撞击在一起,产生了这些与我们有些隔膜的人物影像。他们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明明在今天的镜头前,包括那些由于工艺特点产生的水渍、划痕都使得画面亦真亦幻,也平添了些许沧桑。这种方式与摄影者想表达的感受十分贴切,避免了泛泛的玩弄技法。”运用古老的湿法火棉胶工艺来表现现在生活中的秦腔演员,诠释秦腔这一民族文化特有的艺术素质,而她通过这种拍摄的手段想表达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重新拾起摄影传统工艺,是延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且拍摄的秦腔人物也是记忆中国的传统文化,两种古老文化的相互碰撞,呈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尊重(如图1)。

图1 《秦腔人物》/王冬梅 制作

2.纪实摄影的观念性

纪实摄影已经不仅是一种表象的体现,一味的为纪实而纪实、简单复制现实而忽略现实背后的人性关怀,这样的纪实摄影已经不具备生命力,近些年里在高校摄影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念性,他们能够用一种批判式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作品也能体现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在教导学生创作作品时一直以自我的生活和当代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在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中获得大奖的西安理工大学09级学生徐慧芳拍摄的《大学城》这组作品,运用了纪实与观念的创作形式表达了上世纪90年代高校教育所突显的规模化、产业化以及空洞化现象,而且在2013《大学城》这组作品受到了各种不同的争议。作品主要以拍摄“景观”为主,其中几幅作品表现出了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这种对比下引起了人们更深层的思考。并且在当时观念性不成熟的高校摄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西安理工大学举办的“近景十年”展览中,著名的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潘科老师曾对这组作品评价道:“执著地关注日益庞大的大学,用平和的影像探寻着空空如也的人类灵魂的圣殿,温和地拷问着繁荣昌盛背后的苍白。”西安理工大学07级学生徐磊拍摄的《八水绕长安》曾在“国家教育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也是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但是带有批判性的观点记录了长安八水的现状,每幅作品营造出了很唯美的景象,但是画面中遭受破坏的现实状况与“假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生态和自然的觉醒,唤起了每个人对自然环境的关心。通过这两组创作可见当今的高校摄影作品人们更多的是讨论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使作品本身也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在其中,同时能够引起社会对此观点的反响与关注。

图2 《大学城》/徐慧芳 拍摄

图3 《八水绕长安》/徐磊 拍摄

图4 《中国式旅游》/王瑾 制作

二、数字语言、新媒介表达的多样性

多媒体数字化的出现使得虚拟图像凌驾于现实之上,直接制作现实、驾驭现实的作品甚至比“现实”更加“真实”。而且所以要选择适合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作品的观点,像是拼贴等后期处理的方式在学生的作品中已经成熟的运用,在西安理工大学12级学生王瑾创作的《中国式旅游》这组作品同样是将人们的旅游照经过后期处理拼贴成宋朝马远的山水画,以这种古今文化的冲入来表达了当下文化的生存体验。在中国有限的景区内,在争前恐后的人群中,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他的文化蕴涵,作者用批判性的观念以这种典型的事件来寓意我们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拼贴的数字化处理来完成创作,这种抽象形式的创作使一幅作品中表达出更丰富的含义(如图4)。每一个新技术都影响着影响的视觉呈现,每一个摄影师总需要将不同规格的器材、印刷方式甚至今日的Photoshop技术的优劣放在心中度量,因此选择何种表现手法来诠释你的作品观点是需要深思酌虑的问题,高校学生在这种多媒体形式的成熟运用下与观念性的题材相结合,增强了文化的承载性。西安理工大学多年来不仅仅用传统的摄影形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现在通过用多维度和全视角的形式来关注传统文化,并且已经制成了7个关于唐陵的手机APP,可以通过这个APP来360度和720度观看唐陵的现状。而且通过3D扫描将唐陵雕塑变成数字信息,同时将它用3D打印出来展示给人们。因为媒介的多样化所以促使了文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打破了影像原本只局限于平面的格局,在近几年,其他高校学生作品也越来越多的向多媒介转变。中央美院摄影系主任马刚说过:“我非常喜欢将一个很强的观念和一个很高的技术尽心结合,这甚至是一个民组的精神问题。”中国美院摄影系的12级学生郑安妮创作的《三千》这组作品用了三种不同的媒介来诠释怪谈“雪女”,通过动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改变传统摄影观看方式,引导观者逐渐进入故事,用多维度的视角展现并传达情感。不仅在国内一些高校中慢慢接受影像语言表达的新形式,在伦敦传媒学院的硕士生“房间里的”的展览中,他们的导师认为展览中的艺术家在探索观看作为文化现象的同时,也关注摄影本身的现状和潜力,摄影创作也早已不再是以单一的图像形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通过西安理工大学学生们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传统摄影的形式和概念已渐渐改变,在数字化的今天,由于新媒介的介入,高校学生的作品变得复杂和多样化,给学生更多的创作和想象的空间,高校学生的作品在与文化现象相结合的同时也在探讨摄影创作形式的多样性。

三、观念艺术的现实表达性

高校摄影创作中学生们开始注意到了我们生活话题的复杂性及其魅力,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摄影不是记录,摄影是一个自我态度的表达,是对于当代文化的反思,对现实的一个考量。”所以在高校学生们的作品中更注重影像中观念性的表达,在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已经开设了“观念与实验影像”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学会用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方式来观察世界,引导学生通过摄影语言提出问题,并用视觉语言来探讨文化多重可能性指向,锻炼学生能够主观的来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

都市社会的复杂结构以及所蕴含的现实问题,在给在校的学生们摄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使其施展身手的同时,也检验影像创作本身的局限性。在他们的作品里,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往往以一种戏剧性与荒诞性呈现出来,像是文化生存体验、生存环境的思索等具有观念性的艺术态度。例如曾经在“锦溪杯”全国新人新作摄影大展中荣获“希望之星”称号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赵丽云作品《生存空间》,阐述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冲突,并且膨胀无限制增长的钢筋水泥的城市建设中动物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人类的压迫,他们的家园正逐步被毁灭(如图6)。西安理工大学11级学生窦乃琪创作的《兽面人生》在隐喻当下的消费观念,人们在面对欲望的来临的时候,都会展现出人性中兽性的一面,荒诞离奇的画面感真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裸体的形象则是同动物一样,具有一种最原始的冲动,整幅作品经过了大量的电脑后期处理,使得作品给人以亦真亦假,增加了作品的观念性表达,这组作品通过集具强烈的思想表达获得了“第三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观念华人摄影师创作发展基金奖”。高校摄影学生的作品应是在反映现实、评论现实,还要带着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事件进行充分的揭示,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站在社会文化的高度来创作,才能体现和领悟到社会纪实作品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本质。

图5 《生存空间》/赵丽云 制作

图6《兽面人生》/窦乃琪 制作

四、批判性的人文思考

何为人文,在百度文库里这样解释道:“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当代的著名学者沈语冰对于人文理想这个概念曾说过:“人文理想其实就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本质所在。”在面临新时代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的作品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份子,他们用自己的影像方式呈现对社会的中存在的特殊群体的关怀,并且带有批判性的角度来引发人们的思考。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摄影的技法上,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尹娜创作的《偶合事件》关注了深受“假疫苗”之害的儿童这一群体,她秉承着一个摄影师对社会良知和社会责感、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文关怀精神,展现了无论美好或丑陋社会生活、生存现实。她运用一种真实记录的方式去将这些受害儿童的现状展现在社会对大众面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唤起社会良知(如图8),这组作品曾在“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2017第三届观看当代影像双年展”中展出,引起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西安理工大学李漪创作的《天真者》同样式关注了自闭症儿童这一有特殊群体,在她的画面中,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一种平和舒缓的欢乐气氛,她想告诉观者这种天真烂漫的欢乐时光是这些孩子本该应有的,运用了自己主观的一种情感来表达出她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怀。

在高校摄影的创作中,学生们在面对这一题材的摄影创作时一直是深入其中、感同身受,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来记录下这些群体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人文关怀观早已成为人类视觉文化财产的一部分,摄影的形式可以变,但关怀却应深藏于心。

图7 《偶合事件》/尹娜 拍摄

图8 《天真者》/李漪 拍摄

五、结论

相比之前,现今的高校摄影学生作品无论是从观念的自足性、技术的精细度、作品的完成度都有巨大的提升。从直接记录、摆拍导演和数字化技术,高校学生作品的手法越来越多元化。并且高校摄影专业学生的作品以一种文化的态度来审视,学生自身要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文化的感悟力,这样才能在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用文化思维的方法去审视事物,从而揭示存在于当下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同时把自己的文化感受、思想情感、理想追求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形成一种独特的摄影文化和独立的艺术风格。

[1]倪雪品.《传统摄影与当代摄影的互替互利》[D].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

[2]张辉.《综合类的大学背景下的摄影教育-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摄影》,2017第451期,第102页.

[3]宿志刚.《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第19页.

[4][英]伊丽莎白·库曲里叶.《当代摄影的冒险》[M].施昀佑译.原点出版社,2015.

[5]王芳.《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观念摄影》[D].南京林业大学,2009.

[6]谢权.《试析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D].西安文理学院,2008.

[7]肖婕妤.《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8]中华连,何博.《摄影学院派》.《中国摄影》[J].2017第451期,第36页.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西安摄影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2021
Oh 西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Kariba Dam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