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金融,中国不用再模仿美国

2018-03-21 21:07谭保罗
南风窗 2018年5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

谭保罗

互联网、金融,这是中国两个最为炙手可热的行业。当两者组合到一起,会是什么?

它可能催生财富进一步的单向积聚,走向公平正义的反面,但也可能走向充满“正能量”的另一面—催生普惠金融的新未来。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对“美国对标物”的模仿历程,“模仿”加上“中国式创新”,再夹杂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介入,于是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的奇迹。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情况则截然不同。

这次的技术普及是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来扩张的,它一下子让金字塔底层的人有了触达最新技术的可能性,这将改变很多行业的旧有模式和格局。

在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金融学教授陈龙看来,数字技术在全球的扩散,尤其是其与金融业的结合,不同于以往任何技术在全球的传导模式,这使得中国这样极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有了在很多领域“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在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领域,中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创新。

陈龙于2014年加入蚂蚁金服,此前曾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陈龙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后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任教期间,获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终身教职荣誉。近年来,陈龙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一流金融学杂志上,并曾担任多家顶级金融杂志的审稿人和编委,他也是少数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华人金融学教授。

Q&A N-南风窗 CH-陈龙

应用层面,中国有优势

N:中国互联网企业崛起的时候,很容易找到一个美国“对标物”。现在,蚂蚁金服在美国好像找不到足够耀眼的对标公司了。没人可以模仿,这是个问题吗?

CH:我们并不需要模仿。弄清这个问题,应该先谈谈数字技术对世界的改变路径和以往的技术相比,已经有着颠覆性的不同。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技术在全球渗透的时候,是以一种金字塔方式从上往下慢慢渗透的。比如蒸汽轮船,它大概在发明后160年的时间,才到了印度尼西亚。再比如电,要到发明60年以后,非洲的肯尼亚才能用到。

但数字技术完全不一样。世界银行曾有一份报告叫《数字红利》,说到2016年底,全世界新兴国家中,80%的人都已经有了移动手机;在全世界最贫穷的人口中,这个数字是70%。也就是说,这次的技术普及是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来扩张的,它一下子让金字塔底层的人有了触达最新技术的可能性,这将改变很多行业的旧有模式和格局。

这种新的超速扩散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表现更突出,这背后是数字技术和中国经济的底层架构有着天然的契合。数字技术到了中国,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和服务结合,和场景结合的程度非常深,这叫做“服务的场景化”。为什么?因为,中国和美国不同,在一些行业比如金融会存在严重的服务供给不足。

而数字技术的运用则很快地提升了服务的可得性,让服务触达到很多原来没有服务的人群,这就是“普惠”。在金融领域,就是“普惠金融”。对互联网金融而言,我认为不是中国模仿、超越美国的问题,而是我们有自己的创新。

N:那么,中美两国的互联网金融有什么不同的吗,我们是否在应用层面强于美国?

CH:美国做出了很多超前尝试,但看一个科技到底有多强大,生命力有多强,主要是看它的应用。在中国,好多金融科技的产品很快就有上亿人在使用,移动支付就是一个例子,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而这在美国几乎是没有的,硅谷有很多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但遗憾的是它们的技术使用的人很少。没有市场,也就意味着技术将大概率地被废弃掉。所以,金融科技最关键的阶段就是让大家去用你的产品。

再举个例子,都叫金融科技的东西,中美两国的侧重点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美国人讲金融科技的时候,讲得最多的是区块链。但中国人更多地讲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只是一部分。

看一个科技到底有多强大,生命力有多强,主要是看它的应用。在中国,好多金融科技的产品很快就有上亿人在使用,移动支付就是一个例子,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

为什么有这个差别?不是说区块链不重要,它用算法构建了一个不需要中心信用的信用体系,这种去中心化模式极富创新性。但区块链到今天为止,它的应用还很窄,除了比特币之外,实际上没有一个打头的产品。

区块链为何比黄金吃香?

N:法定货币最终的信用基础是国家权力。可不可以这样说,比特币其实是反国家主权货币的,是金融领域的一股“反政府力量”。

CH:我觉得不能叫反政府力量,如果像你这样讲,那黄金也是反政府力量。它不是政府发行的,是独立的,抗通胀的,也是匿名的,即谁也不知道谁持有。但这几个特点黄金都有。

如果你看一下过去五年,从2012年到现在,黄金大概跌了超过30%,而比特币涨了几千倍。显然,独立性、匿名性以及抗通胀都不是比特币暴涨的最重要原因。这些特点黄金都有,为什么黄金跌了呢?

原因是什么?是在獨立性、匿名性和抗通胀之外,还有流动性的问题,而且这几个特征必须结合,兼而有之,缺一不可。比如,你要把半吨黄金送到地球的对面,你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扛着去,很不方便,这是流动性的问题;二是通过银行走,但这种方式不可能匿名。

但比特币可以,按一下按钮就解决了。因此,独立性(抗通胀)、匿名性,外加流动性这三者的结合,才是它被青睐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比特币的货币功能是很差的,表现在大部分地方还不能用。除非解决了这个问题,比特币的长期波动性才是可以预期的。

美国,落后的支付体系

N:说到金融,中国人总喜欢对标美国,其实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并非完美。比如,你就认为美国的支付体系有点落后。移动支付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是不是已经弯道超车?

CH: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体,先进的一面是它有一个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落后的一面是它一直都存在着一个落后的支付体系。今天,很多美国人还在写支票,我回国的时候,也带了好几份支票本回来。中国人早就跳过了这个时代。

除了技术带来的便捷性,中国的支付成本也是很低的。在美国,主要的支付方式有写支票,刷卡和现金。如果刷卡,支付公司要收商家3%以上的服务费。如果转账,费率是1%。而在中国用移动支付,费率大概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六。如果转账,基本上是免费的。所以说,在移动支付上,我们的确超越了美国,并且走得很远。

N:美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地方分割是很严重的。但中国没有这个问题,这是不是给了我们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一个更大的空间?

CH:对。美国原来是一个分权程度很高的国家,很多政策法规实际上是地方和联邦政府妥协的一个产物。很多金融领域是联邦、州政府的多级监管,或者多个部门的多头监管。这种分割局面,造成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美国的银行数量非常多。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前,美国有3万多家银行。大萧条倒了1万多家,还剩1万多家银行,这个数字是很大的。因此,美国金融的集中程度并不高,这种分割治理的方式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金融的创新。

去年我跟一些学者、企业家一起去加州考察。当地一家挺有名的支付公司有一个很大的橱窗,里面放了好几十张地方政府给的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它把这个全部贴在那里。你想想,一个一个跑下来,得跑多少圈?

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实际上是路径依赖的,它植根于该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在这方面,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技术是金融体系的催化剂

N:在中国,银行并不是个单纯的生意,它还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你曾说,好的新金融不跟原来的金融机构分配存量。有一种观点说,新金融可能会挑战银行生存的根基,比如存款流失,有这么严重吗?

CH:这种观点可能有一定无知的成分,也有一点耸人听闻。不但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体中 95%的金融资产都在传统金融的手中,银行存款流失并没有那么严重。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货币基金的文章,就分析了这个问题。我画了一个图,展示有了新的货币基金以来,中国的银行存款增量基本是按照原有的趋势往上增长的,没有结构性变化。另外,在这期间,存款之外增量最大的是什么?是银行理财,它有几十万亿的增量,而整个货币基金到现在,全部加起来也不过5万亿左右的体量。

什么叫银行理财?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就是银行自己用一个更高的利率去揽存,理财收益远比活期,乃至长期限定期要高。所以说如果真要说流失的话,最大的流失跑到银行理财去了。

如果说新金融对银行有改变,那么应该是一种催化。技术是催化剂,它用市场力量推动金融体系的丰富化,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体,先进的一面是它有一个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落后的一面是它一直都存在着一个落后的支付体系。

金融“长在”实体经济里面

N:你有个观点,即普惠金融很多都是场景化的金融,而场景化的金融正是“长在实体经济中的金融”。这几年,中央政府到地方,一直在呼吁遏制金融“脱实向虚”。你有何建议?

CH:首先,你必须明白金融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如果把它跟淘宝、天猫做一个对比,金融是不大可能出现一个网上金融超市这样的形态的。为什么?

在淘宝、天猫买一瓶水,你很快就会知道水的质量。而金融产品完全不一样,它的实际后果,即回报和风险都是滞后的,你可能一年以后才知道。因此,金融产品后果的时滞性和人性结合,很容易产生额外的风险。今天,数字技术跟金融结合,好处是让很多人都获得了金融服务,但潜在风险是可能会放大金融的风险。所以关键问题是,数字技术如何与金融进行结合。

要说普惠金融,我们不妨回到金融最重要的两大难题。一是难普、难惠,就是既不普及,也不便宜;二是“二八定律”,市場上只有20%的大企业以及比较富有的个人,能得到好的金融服务,大部分人是没有的。而第二个难题中,即便在有金融覆盖的企业和个人中,也存在严重的空转现象,也就是脱实向虚。

但现在,数字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为解决以上两大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第一个,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改变了获取、甄别客户的模式,降低了资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同时,也让金融服务更加“懂客户”,推动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这是以前没有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中国有好几亿个人乐于使用移动支付?一个被忽略的原因是,移动支付已经远比传统的卡支付更安全。在中国,借记卡的资金损失率大概在万分之二左右,这已经很低,但支付宝移动支付的资金损失率是低于百万分之一的,就是说低了两个数量级。

为什么?很简单,当你刷一张卡的时候,不知道谁在刷这张卡,但移动支付不一样。我们会有生物识别,用指纹或者是用人脸,这种多维度的认证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移动支付从发轫到现在不断成熟,这个行业基本上没出过什么大事,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空转?基于技术的创新,金融与场景越发不可分离,对个人来说,是消费场景;对企业来说,是销售和供应链。因此,技术带来的一个大的改变,是让金融越来越接近实体经济。

让每个人都平等地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才是数字技术给金融带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未来。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数字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P2P金融解读
成双成对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