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慧
看到“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荣膺世界超算冠军”的新闻之后,万铮开始重新制定职业规划。不久之后,万铮动身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回到家乡无锡。如今,他的工作是向到访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人展示、介绍太湖之滨的荣耀—“神威·太湖之光”。
这是中国大陆首度自行设计、不使用英特尔等美国核心芯片并占据国际超算大会TOP500第一名宝座的超级计算机。它是“中国智造”的一个典型样本,也是无锡寻找产业发展新动能的标志之一。
看准大势,战略先行
“神威·太湖之光”的名字是个好兆头,就在它赢得“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称号的18个月之后,无锡市跻身“万亿之城”—经济总量达10511.8亿元,展示了“太湖之光”的奕奕神采。
超级计算机的落脚点从来不是无的放矢,周边要有扎实的计算需求。之前几代超级计算机,都布局在区域经济的核心位置,像天津和长沙的“天河一号”、广州的“天河二号”、济南的“神威·蓝光”。能争取到“神威·太湖之光”,也是由于无锡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速明显,经济密度上升。
2014年,无锡GDP增速曾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垫底,而在2017年,这一增速高达7.4%,5年来首次高出江苏平均水平。同时,GDP质量也堪称一流。2017年,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40.43亿元,同比增长13.7%。
200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后,无锡先后转移3000多家企业,自此直至2014年,无锡所有的重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连续靠后甚至垫底。这一场危机不仅让无锡面临经济失速和产业衰败的困境,更是直接把以制造业为支柱的无锡逼上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国都对“脱实向虚”的经济状况表示警惕。相对于蔓延着泡沫的虚拟经济和低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各国越发认识到那些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于是,以美国为代表,各国都开始力推“制造业重振计划”。
中国亦然。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2017年,发改委发布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无锡顺势而为,抓住了大势。2015年,无锡提出产业强市主导战略,“重振产业雄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分别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不低于200亿元的现代产业发展基金。同时,一年降低实体经济各类成本约200亿元,把资金都留给了实体企业,为企业加码研发,加快转型升级留下了“弹药”。
从主要指标增速在江苏省内部整体靠后,到GDP增速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密度位居全国第四。那么,在过去的几年间,无锡在经济的微观层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企业主导,内生动能
某种意义上讲,当下的中国制造业正在打响“正名之战”,作为传统产业重镇,无锡的企业群体在这场战役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一直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仅靠成本竞争力兴起的制造业大国,而向更高价值的制造业产业链环节迈进成为必然。这种进程,一定程度上受迫于平均工资日益的增长。但从另一方面看,工资的提升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层的迅速扩大,这是消费升级的条件。而消费升级又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更为广袤的市场和可能性。
在无锡,企业的确感到了成本上升的压力。无论是国营的無锡第一棉纺织集团,还是民营的江苏阳光集团,他们都首先承认了劳动力紧缺的现实。
同时,来自同行的信息也令他们备受鞭策。青岛红领是无锡纺织服装企业从业者口中频频提到的“样板”,流水线、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运营……先进技术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多的商业模式的可能性。而且,企业面对的消费者群体也在悄然转变,“00后”正逐渐迈入消费主场,新生代的习惯和喜好往往更倾向于高质量、独一无二的消费品。
一年降低实体经济各类成本约200亿元,把资金都留给了实体企业,为企业加码研发,加快转型升级留下了“弹药”。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表示,外部环境和外部原因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是“阳光人内在的动力”—利用技术升级来“保持、打造我们自己的领先地位”。作为中国毛纺行业唯一获得“中国质量奖”的企业,阳光集团每天研发50多个面料新品,技术始终保持全球领先水平;以平均每天生产10万米精粗纺呢绒、1万套西服、1亿元销售、1千万元利税的规模,位列精毛纺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智能吊挂、智能化染色系统、生产数据采集系统、针对个性定制用户的服装可追溯可查询系统等,都已在阳光集团内投入使用,“实现从羊毛到服装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将是我们最终发展的一个目标,也就是说一根纱线进去,一件服装出来。”江苏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说。
高级订制的消费者则可以在门店里享受智能化的服务,数十个红外摄像头将在一分钟内读取订制服装的基本数据,比如腰围、袖长等。消费者也可以登陆网站自行选择面料和款式,上传所需数据,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在家中收到合体的套装。
和阳光集团直接面向消费者的“2C”不同,无锡第一棉纺织集团主要服务于生产商。这家成立于1919年的纺织厂曾是民族工业的典范,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国营纺织厂倒闭潮之后,“一棉”依然能够保持它的重要地位。董事长周晔珺已经在此工作了30余年,她刚刚参加工作时,“一棉”还是一个万人大厂,人员完全以一线挡车工为主,而现在走进生产车间,上百台机器轰鸣,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
“一棉”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生产管控,每台机器上都配备有传感器,实时传输纱锭的状态和信息,在后台的系统上,哪一台机器、哪一个纱锭出现异常,都可以即时得到提醒。工作人员只需要在几台生产线上巡视、监控即可。过去,每万锭纱线用工达300人以上,现在只需要25人。周晔珺说,以后5-8人就够了。
结合先进硬件与先进软件、传感器以及大量的数据与分析,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催生出更智能的产品与工艺,使得客户、供应商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也完全改变了如纺织服装行业一样的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生产方式。未来制造业的愿景将是“每一个新造零件都优于前一个”(Every part better than the last),通过从每个已经生产的零部件中持续、自动学习。
不光是传统制造业,新兴的高科技制造业同样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实验室、大学和企业在研发方面的通力合作,也在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华中科技大学与无锡惠山区合作成立了研究院,以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解决当地企业的工艺创新问题。曾经有一家机械企业的滚子生产线停产,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派了博士上门“诊断”,每台设备只花1000多元改造,生产线就重新运转起来。
以往打磨风电叶片、高铁车体需要工人操作,粉尘飞扬,打磨效率不稳定。研究院为中车株洲所定向研发了机器人磨抛技术,将平整度误差控制到极小的范围内,单台设备比人工打磨每年节省6万元。
实际上,无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凭借的技术,比如传感技术,很大程度都是“无锡智造”,这是一种内生新动能。
正如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介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无锡发展了新动能、取得了新成效。作为“无锡名片”的物联网产业,以示范应用为龙头、以企业为抓手,攻克包括传感器、网络传输、处理应用等在内的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和产品。2016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全国占比达24%,2017年继续增长18%。
积极作为,制度优化
对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单独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风险非常高昂,大多数企业都很难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政府合理的支持和推进,在很多时候会显示出关键的价值。无锡推行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下,有两种模式较为成型,一种是孵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创业公司,一种为制造业提供技术咨询,推动工艺创新和工艺改进。
无锡市政府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提供了启动资金和一座办公大楼。在应用技术研发、孵化、创业投资领域,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势头。副院长姜永镔介绍,在该院办公楼里已经驻有71家企业,由该院投资的有十几家,其中在精微机械、自动化、激光器领域的投资都卓有成效,这一类型的创业公司抗风险能力强,轻资产,重技术,回报率也可观。尤其集成电路领域的明星卓胜微电子公司,年利潤可观。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则更多对接当地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院长助理王立成介绍,无锡市科技局每一年都会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汇编成册,递交给研究院,促成企业和学院的顺利对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也采取“合同科研”和“投资入股”的方式,一方面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也能发挥自身技术专长,帮助企业解决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工艺创新问题,提升产品层次和科技含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帮助企业提升制造产品附加值、解决技术升级问题,无锡最终通过整合政府、学界和投资者,制定和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例,来建立、维持一个创新、更新的技术生态系统,为参与其中的制造企业带来显著的好处。
无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凭借的技术,比如传感技术,很大程度都是“无锡智造”,这是一种内生新动能。
在任何国家,良好的公共政策都可以从制度层面构建一个低成本的环境,尤其在经济转型的节点,更是不可或缺。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公共政策有可能影响国家劳动力的效率和效益,也影响着制造工艺和伙伴关系的经济因素,乃至影响一个国家现在和将来的整体制造业竞争力。
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钦在上个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无锡内在的发展动力还是“抓住了‘改革和‘开放这两个关键”,像无锡的“事业单位改革”已获得了中央编办的认定。他还强调,针对企业的“去杠杆”以及“降成本”,无锡的成效领先全省。在“降成本”上,无锡为企业减负总量占全省10%。
行政性审批越简单,企业就能越快、越自主地把资源集中到刀刃上,让技术升级加快。在这方面,江阴市的行政改革是无锡地区较为突出的典型。
作为“华夏A股第一县”,江阴把改革的核心确定为“扩大基层权限,实现权责一致”。按照“法律允许、上级能放、江阴急需、市县同权”的原则,上报给无锡市政府1000多项需求清单。得到反馈后,立即下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类权限75项,下放行政处罚权784项,极大地扩大了镇(街)行政权力,他们希望能够依此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难题。
内生新动能,加上优良的公共服务,这是无锡产业再次腾飞的技术和制度保证。实际上,无锡的雄心远不止转型升级这么简单,更新的产业、技术的引进,无疑是面向未来的。
无锡超算中心就是一个例子。按照规划,无锡超级计算服务中心将立足无锡,服务全国,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性能计算公共资源服务中心、高性能计算技术支持中心、高性能计算增值服务中心。
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速“破七”之后,国内外不少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总是对经济流露出些许的悲观情绪。但是一旦进入到微观经济的范畴,比如走进无锡大大小小的企业,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令人感受至深。
站在万亿元GDP的起点上,无锡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板:制造业强市的技术升级,来自于内生的新动能;敢为人先的制度优化背后,则是当地总是能准确地领会国家战略,并把握全球产业趋势,从而勇敢地进行公共服务的创新探索。
无锡就像是工业中国的缩影,在民族工商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里,从不缺席,走新路,攻新关。如果把“神威·太湖之光”看成一个隐喻,那么它实际在告诉人们,中国工业的光芒之中,太湖之滨的无锡正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