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伟齐 盛广轩 贺新华
德宏大盈江万塔小镇规划立足于地域文化视角下,以空间布局、产业注入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究地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结合,旨在为特色小镇的实践及研究提供借鉴。
盈江县作为边境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17年旅游人数达到473万人次,但是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滞后,缺乏规模效应。在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盈江县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特色小镇的“点”带动盈江县全域旅游“面”的发展。
小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大盈江旁,距离盈江县8公里,四至范围为东接S233、西至大盈江、南靠弄璋镇、北临平原镇,规划范围8.4平方公里。小镇内地势平坦,水系发达,用地多为农田,主要建筑为民居与少量零散工厂。内有9个世居的傣族村寨,共3421人,主要经济收人以种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为主。
盈江县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般县城,经济发展规模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也需要因地制宜,需不同于沿海地区以某个细分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此类城市更多需要以某类特色产业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把地域文化作为品牌特色,打造具有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万塔小镇是整个盈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因此地域文化的挖掘需要从区域入手,找到地域文化的根,找出自身差异点,并融入到产业发展与小镇建设中来。地域文化挖掘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
盈江县居住着以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以傣族为主,因此地域文化的挖掘以傣族文化为核心。
盈江县傣族是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的民族,村寨布局受到汉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双重影响,汉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村寨选址与建筑布局上,村寨选址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理念。宗教信仰影响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上,傣族人民信仰南传佛教,宗教对傣族村寨空间布局影响很大,傣族人民相信村寨是和人一样有灵性的生命体。它应该是一个有头、有尾、有心脏,和人一样完整、独立的个体。于是傣族村寨无论规模大小、地形差异,都有着形似的空间布局。设寨头、立寨心、定寨尾(图1)。寨头、寨心、寨尾是傣族村寨空间组织的依据,所处位置几乎位于一条直线,构成了一条控制性强的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傣寨。
1.街巷特色
傣族村寨的街巷受制于地形与建筑形式,多为路面宽窄不一,从而形成开发与闭合不断交替的空间感受,使人不感觉乏味,充满了乡土人情在其中。
图1 傣族传统村寨空间格局
2.景观特色
傣族村寨的植被景观主要由三个绿环构成,第一层为村寨外围绿环,植被主要为竹子,形成宽2~10米不等的环状竹林空间,村寨仅留2~3个出入口,犹如“壶中天地”,使村寨与外围环境融为一体。第二层为村寨寨林构成的绿环,植被主要为榕树,多以绿块的形式存在。第三层为宅旁绿环,宅基地多用绿篱划分,围绕民居建筑形成绿环,植被主要为观花灌木、热带果树、常绿乔木为主。
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被视作一种圣洁的物质,村寨的水景观分为两种:一种是引水入寨形成带状水系;另一种是寨内打井,砌池而聚,形成凉水钵,供休息解渴之用。
3.建筑特色
民居建筑受汉文化影响,布局上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院落主要由正房、厨房、谷仓和畜舍构成,其中正房受气候影响,一般高出地面0.5米左右(图2)。民居特色最主要的在于建筑构件,主要运用的有竹编墙、木板墙、柱础、特色门窗等。
图2 傣族传统建筑形式
1.民族风情
盈江县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我国的三大民族剧种之一的“傣戏”就诞生在盈江,印度的“恒河文明”与中原的“黄河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傈僳族“阔时节”及“光邦”鼓舞、象脚鼓舞等。
2.宗教信仰
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典型建筑为佛塔与奘房,佛塔并非寨寨都有,所立位置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奘房是从事佛教活动和信徒们拜佛祈祷的场所,基本每个村寨都有。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节日有“开门节”“关门节”“做摆”等,佛教文化在盈江县传承保护较好。
将万塔小镇建设成为以大盈江风景名胜区为生态基底,以傣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集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类特色小镇。
1.空间特色
小镇核心建设区空间上采用寨头、寨心、寨尾的传统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在滨江绿化带建设寨门设为寨头,在小镇中部以现状寨林建设为寨心,并打造成为小镇公园,靠近东侧山体建设一处奘房为寨尾,最终形成“城塔相融、田林相间、水脉贯穿”的空间格局。结合空间布局形成“东侧山体为背景,西侧水系为屏障,南北农田开敞、中心标识突出”的小镇轮廓线(图3)。
图3 万塔小镇鸟瞰图
2.街巷特色
道路系统采用“外正内曲”的布局模式,主次干道采用方格网布局,支路与巷道采用因地制宜、曲折变化的布局模式,形成曲径通幽、空间多变的视觉感受,增加游客游览乐趣。
3.景观特色
整体空间的景观营造,采用小镇公园形成块状绿地;农田景观带形成带状绿地;锲型绿地形成空间视廊通道等多种方式来营造不同的景观环境。
片区空间的景观营造,采用竹林绿环的方式,针对需要安静环境的片区,地块外围留出10米宽绿化带来营造相对密闭的小空间,如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双创基地、民族文化活化基地等地块,植被以种植不同品种的竹子为主。
小空间的景观营造,主要采用以绿化为建筑分界线,营造建筑小绿环,植被主要为五树六花。
水系景观的营造,主要的策略为树立以“水”为核心营造特色景观。小镇北侧依托万塔之心,水系打造成上座部佛教的圣洁之水,万塔之心内,民众以滴水祈福的方式表达对佛的尊敬,体现佛教中水之圣洁含义。小镇南侧水系打造成为傣家风情的生活之水,小镇商业街内设有水井,村民和游客可从其中取水使用,突出传统傣家生活中水的重要地位,故为“生活之水”。另外对现有的湖塘水系进行景观改造,将水系相互串联贯通,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
4.建筑特色
严格维护小镇中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好有特色的村寨、民居等乡土建筑及其风貌。针对9个村寨内的现代建筑进行风貌改造,屋顶采用四坡歇山屋顶形式,颜色以金黄色为主。墙面白色为主,门、窗等建筑构件以木材、竹制品为主。小镇商业建筑整体以原木色为主色调,空间上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层数2~3层,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形式(图4)。小镇公共建筑屋顶以金黄色坡屋顶造型为主,利用傣族传统建筑纹饰进行建筑物外立面的装饰。
佛塔是万塔小镇最显著的特色建筑,新建佛塔以传统建筑形式为主,融入现代建筑技术,色彩以原色、金色、银色为主。在主要的道路交通环岛、节点绿地等设置具有不同风格的塔,将塔作为视觉焦点。在水边、绿地、道路旁,设置具有生活化、景观化的塔,丰富景观(图5)。
5.文化保护与传承
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保护传统村寨。对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寨,实行挂牌保护;对于普通民居建筑,在保护和延续传统民居历史风貌的基本前提下根据其功能需要给予适当的改善、扩建或改建。保护傣寨内的整体景观风貌,包括民居建筑环境、河湖水系、古树名木等。寨林应与傣寨一起严格保护,规划沿寨林外围设置20m以上的绿化隔离带。
图4 小镇商业街效果图
图5 景观灯设计图
非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保护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宗教文化采用恢复修缮宗教活动场所,保护重点宗教文物。培养上座部佛教文化传承的高级人才等措施。民俗文化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活动、民族节庆等活动保护。
传承方面主要是建设传承载体与建设传承创新机制。通过开展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设立民族文化活化基地来建设传承载体。通过出台万塔小镇《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多项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盈江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多种措施完善机制体制平台的搭建。
1.产业发展定位
万塔小镇产业发展定位: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特色农业为支柱,形成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主线,从而带动农副食品加工业、文化艺术产业、生物制药、商贸物流等多产业联动发展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2.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策略
从定位可以看出万塔小镇主导产业为文化旅游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本。万塔小镇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神秘性,实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农业、商贸物流业等产业的互动融合,联动发展。文化资源的转化主要通过硬件设施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来保障,硬件方面设置民族文化活化基地、双创基地、傣医药研究中心、“购盈江”网络平台作为载体,形成文化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科技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等项目来支撑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
3.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按照“旅游+”产业融合开发新路径,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业态,实现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如:结合盈江县坚果、有机农产品等特色农业资源,建设集产业展示、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坚果高新技术产业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花卉种植示范基地等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寻找农业种植与旅游业结合点,实现一三融合发展。依托盈江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导盈江县生物加工企业通过对当地农特产品的创意开发,将盈江县的农特产品通过初加工、深加工,制作成盈江旅游伴手礼、旅游礼品以及旅游购物商品,丰富旅游体验。
推动旅游文化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体验型、复合型的产品转变,引导旅游文化消费从低层次消费向多样性高端化消费发展。如:依托盈江县丰富的药材资源,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傣医药研究中心项目,鼓励境内外企业在万塔小镇成立民族医药开发企业,并与区域内景区、星级酒店合作,开发养生药浴、药膳、养生SPA等。
王兵摄
成立由盈江县县长任组长的万塔小镇领导小组,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思路,通过招商引资,与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性框架合作协议,整体采取EPC+PPP模式建设。由政府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投资主体负责项目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当地居民参与地方文化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这样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并且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地域文化,有利于激发各自潜能,从而保障了规划的落地性。
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建设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万塔小镇的实际案例,提出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营造策略:首先,通过延续地域传统空间格局,使文化载体得到传承与发展。其次,通过分析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依托文化内涵的产业升级路径,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最后,保护与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元素与载体,留住特色小镇的文化根基。
规划设计从地域文化中所提取的不应仅仅是表象特征,更重要的是吸取地域文化中所延续的思想与理念,通过对思想与理念的深入消化与吸收,才能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提出符合实际的策略,才能使地域文化融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