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Philip Wang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2.肯特州立大学文化、领导与管理学院,美国俄亥俄州 44240)
旅游概论课程中基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法实践
周春燕1Philip Wang2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2.肯特州立大学文化、领导与管理学院,美国俄亥俄州 44240)
基于 “学生参与”的三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教育叙事的方式讨论了旅游概论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促进学生行为参与、强化学生认知参与及增强学生情感参与的教学方法。此课程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游憩、公园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已开设8年。教学反思则从“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的五个维度,即学术的挑战程度、积极的学习环境、师生互动、丰富的教育体验和学习环境的支持展开。
旅游概论课程;学生参与;教学法实践;教学反思
在美国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下发展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这一概念,即:“学生涉入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活动、目标、价值和环境的程度。”[1]学生涉入的程度越高其学业成就越高,也就是说,学生参与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积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笔者之一(周春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于2015年8月31日至12月9日旁听了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游憩、公园与旅游管理(Recreation, Park and Tourism Management)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旅游概论(Introduction to Global Tourism)。在此期间,与课程主讲者(Philip Wang)多次交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参与”这一概念,以及如何将这一概念转化为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参与度从而有效提高其学业成就促进个人发展。本文正是在课堂“第三观察者”与主讲者的教育叙事中完成。
学生参与概念研究的先驱者是西方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2]20世纪30年代,泰勒首先提出任务的时间性(Time on Task)概念,指出时间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影响,即学生投入到学习任务中的时间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正是这个简单的假设奠定了学生参与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参与概念最早的雏形。[3]20世纪70年代,佩斯(C. Robert Pace)提出了努力质量(Quality of effort)概念。1984年,阿斯汀(W. Alexander Astin)提出学生涉入(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充实了佩斯的概念。1987年,丁托(Vincent Tinto)又提出学习与社交整合(Social and academic integration),认为学生的成功还在于有效的学术整合与人际整合。随着美国社会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美国高等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提出了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本科生教育良好实践原则”。[2]在此基础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乔治·库(D.George Kuh)等人正式提出“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概念,即:“大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有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高校创造的促进学生参与这些教育活动的政策和实践。”[4]这一概念现已成为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与美国大学质量评估范式转型的内在理论支点。
本文讨论的学生参与主要聚焦于课程教学,指教师不应只关注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而更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学生被激励的程度以及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发展最优化。
虽然“学生参与”在文献中使用越来越频繁,学者们也一致认为学生参与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但关于学生参与的构成维度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基于对学生参与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学者对学生参与的构成维度认知亦有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将学生参与分为两个或三个维度,两维度的学生参与通常包括行为的(Behavioral,如积极的行为、努力、参与)和情感的(Emotional或Affective,如兴趣、认同、归属、对学习的积极态度等)。三维度的学生参与则增加了认知的(Cognitive,如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目标、学习投入)维度。也有学者提出由四个维度组成的学生参与,包括学习的(Academic)、行为的(Behavioral)、认知的(Cognitive)和心理的(Psychological)。[5]国外也有学者从学业参与和社会参与来划分学生参与的维度,而国内的学者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6-7]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则发展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调查工具,对学生参与度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维度包括学术的挑战程度(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积极的学习环境(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丰富的教育体验(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和学习环境的支持(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8]
本文在分析实际使用的教学方法时,将围绕“学生参与”的三个构成维度展开,即行为的、认知的和情感的。在对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时,则使用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的调查维度作为分析框架,以检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旅游概论(Introduction to Global Tourism)课程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游憩、公园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内容包括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旅游资源、旅游的本质及意义、旅行伦理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于2008年开设,开课学期为第1、2学期(学生可在第1学期或第2学期修习本课程),课时数30学时(每学时75分钟)。本文讨论的是开设于第1学期,即2015年秋季学期的旅游概论课程,学生人数35人。作为基础必修课,此门课程是传统的讲座课程(Lecture Course),即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
2.2.1 促进“行为参与”的教学法
学生行为参与是指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见的行为参与,包括“听”“写”“读”“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听,即学生专注于课程讲解,对讲解的内容有适当的行为反应,如点头、微笑、倾身等。写,即学生根据课程讲解内容撰写笔记或评论。读,即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生生互动,即在课程中学生之间讨论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师生互动,即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9]
第一,使学生专注于“听”的教学技巧。“听”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为了使学生能够专注于讲解内容,课程主讲者使用的教学技巧主要有:(1)排除干扰学生“听讲”的因素。一是禁止学生在教室中使用电子设备,如情况特殊则需征得老师的同意,为避免学生“分心”及影响其他人,课程主讲者并不鼓励学生在教室中使用电脑等电子设备。二是为学生准备适当的课堂笔记,以免学生忙于“写”而忽略了“听”。在每堂课课前学生会收到“不完整”的笔记(Work/Note Sheet),如“旅行是关于探索世界文化, ,冒险, ,友谊与交流”,学生只需补充完成笔记。(2)鼓励学生给予可见的行为反应。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主讲者会不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举手或点头回应。为了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小测会不时出现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而课堂小测试题,或提前告知学生或在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后再要求学生完成,如在一小节课程内容开始前,将测试题分发给学生,使其带着问题学习以强化“听”;又或者在完成一小节课程内容后,再将试题交予学生,要求学生立即完成,这则成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方式。
第二,“写”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写”在旅游概论课程中,主要体现为“写笔记”和“写作业”。虽然课程主讲者为学生准备了课堂笔记(Work/Note Sheet),但并不完整,学生仍需补充关键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课程的重点。学生“写”笔记的同时,也是从“听”到“写”的强化过程。另一方面是“写作业”,作业包括课堂小问(课堂中“写”答案,课后提交),课堂小测,生生之间组队讨论的结论及过程记录,课后作业(如“你对旅行的认识?要求:短文”)。无论是“写笔记”还是“写作业”,都要求学生付出行动,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第三,扩展学生“读”的教学方式。阅读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主要途径,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推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读物,如《孤独星球旅行清单》(Lonely Planet Bluelist)、《如何实现全球旅行:终极旅行计划指南》(How to Travel Practically Anywhere: The Ultimate Planning Guide)、“美国四季丛书”等。这些读物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
第四,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教学体现。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是基于学生参与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配对练习,团队任务(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在课堂中主要表现为提问与回答。教师完成主要的教学内容后,均会留下一定的时间供学生提问,使学生的疑惑能在第一时间得解。在课堂配对练习、小组讨论等过程中,主讲者会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及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在课堂外,主讲者则提供“办公时间”(Office Hour):一周2次,一次2小时。学生可以在“办公时间”到访教师办公室,面对面一对一地讨论相关问题。除此之外,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教育管理系统中设计了网络交流平台——“黑板”(Blackboard)。师生之间不仅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在网络平台“黑板”中交流,而这一平台向所有课程参与者开放,也就是说这一平台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也是生生交流的网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行为参与的前提是课堂参与,即到勤率是基础。课程主讲者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参与政策”(Classroom Meeting Attendance Policy)。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练习是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部分,所占比例为25%。
2.2.2 强化“认知参与”的教学法
积极的认知参与是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基础。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基于项目的学习[10]等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参与”。
第一,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程开始前,主讲者即通过上文所言的网络交流平台——“黑板”(Blackboard),将教学大纲发送给所有选课学生。在5页的教学大纲里简略清晰地向学习者提供了课程所有重要的信息,包括主讲者,上课时间地点,课程描述,课程目标,学习要求,课程任务,计分方式,学习内容与进度,重要事件时间表(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及3次任务提交时间),主要任务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教学大纲作为重要的教学文件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课程学习的目的,所需的学习投入(包括考试、任务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
根据教学大纲,旅游概论课程的目标是:了解世界主要目的地的文化自然旅游资源;认识综合性的旅游体验;掌握准备国际旅行的技巧;了解美国的多元文化,理解个人的文化身份塑造了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处事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全球多元化的议题(如种族问题、贫富分配等),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如文化震惊、伦理、友好、和平等);有能力设计特别的旅行项目以促进多元化社区之间的交流,并帮助他们欣赏彼此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有能力解决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拥有人文情怀,具有欣赏其他传统和文化的审美能力。
第二,创造性的课程内容设计。鉴于上述目标,课程内容围绕 “旅行是关于什么”这一问题展开,包括5个涉入环节:“世界文化”“友谊与交流”“全球议题”“冒险”与“寻找自我”。在这5个涉入环节中有实效的部分,如“如何制定全球旅行计划”,同时也充满了人文情怀,包含了一个特别的单元——“在旅行中寻找人文情怀”。这个单元中,主讲者在不同 “人物”的旅途中讨论旅行中的自然、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全球性议题。这些“人物”涉及各个领域,如文学、自然科学、建筑、艺术等,具体包括马可波罗、达尔文、贝聿铭、高迪、奥杜邦、凡·高、维克托尔、艾温等。
创造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学生创造了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也更具挑战性。“旅游是关于什么”,没有标准答案,更需要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从个人的角度,从其他“人物”的视角去认识旅行以及世界。
第三,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任务。旅游概论课程主要的课程任务(作业)有3次,分别是:选择计划出游的7个目的地以反应“自我”(Seven Places );撰写短文讨论旅行的本质、目的、意义(Philosophy of Travel);选择一个“人物”,讨论在他的旅途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并由此设计一条游线(Travel in Search of Humanity)。前两个任务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均为短文;第三个则是团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要求包括:论文、规定尺寸的宣传板、宣传小册以及面向所有公众的宣介。
团队任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挑战性,其不仅包含了需要完成的任务内容,还包括了必要的社交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主讲者给予了清晰的任务指南及要求。同时争取到了学院相关部门——“国际教育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支持,邀请了校内外人士参与学生的宣介,使这个任务变成了面向社区公众的“人物主题全球旅行展览会”。每组学生各自制作的人物旅行宣传板以及宣传小册成为一个个“展台”,公众游走于各“展台”,各组学生努力地向公众宣介自己的“人物主题旅行”。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主讲者设置了公众“评选”“投票”环节,选出了“最优展示小组”“最优宣介小组”,由“国际教育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出资奖励。
此课程任务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课程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在动脑的同时也动手(制作宣传板和宣传册)。面向公众的宣介,使课程任务成为更有意义的学习性活动,寓教于乐的同时又锻炼了交流沟通技能。来自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他人的认同。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任务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参与,同时也促进了课堂外的认知参与。
2.2.3 增强“情感参与”的教学法
学生情感参与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态度、认同、归属等,运用适当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情感参与相较于行为参与更难以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于“润物细无声”。
第一,是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投入的影响。旅游概论主讲者良好的教学仪态,全身心投入的积极态度,简明、清晰、充满艺术美感的课件,把握精准的教学节奏,使其更具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积极情感的投入。
第二,在讲授过程中注重传达旅行的积极信息,包括旅行对人、社区、社会的积极意义。同时,主讲者自身对旅行本质的认知也影响着学生对“旅行”的认同感及情感投入。在第一堂课,主讲者即进行了一次“旅行是关于什么”的问卷调查。旅行的5个涉入环节(世界文化、友谊与交流、全球议题、冒险与寻找自我)被设计为五度量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现在”对旅行的认识做出选择,完成量表;其后要求学生想象“四十年后”的自己,并再次做出选择;最后,对比两次不同的结果。这一调查不仅使主讲者了解了学生对旅行的态度和认知,可以使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同时“四十年后”的假设还传递了“旅行是可以投入一生”的这一重要信息,使学生更能感受旅行的意义和魅力,从而增强情感投入。
第三,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实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全球范围内的旅游吸引物,如何制定旅行计划,旅行准备及注意事项等都是旅游概论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如何进行一次旅行”相当实用,并极具吸引力。如此实用的课程内容,也更能激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旅行实践”。
第四,在领导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有所发挥。如课程任务——“在旅行中寻找人文情怀”,学生就可自由选择任一“人物”讨论其在旅行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值得一提的是,主讲者设计这一任务时,就考虑到大多数成功的人物,均在与学生相仿的青年时期踏上了旅途进行旅行活动,如达尔文、洪堡等。这从另一侧面告知学生,旅行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激发学生对旅行的兴趣及情感投入。
第五,个性化的帮助与指导。在课堂讲授中,每一个学生接收到的是“同一”信息,但个性化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因此课堂外的“辅导”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上文所言,主讲者为学生提供了办公时间,学生有机会一对一地与教师交流讨论“个性化”的问题。此外,主讲者在每次课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这就为学生留下了“走廊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及时与老师交换个人意见。
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投入,不仅体现在某一门课堂中,还表现于整个学习生涯。因此,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还需要得到更大“学习环境”的支持。肯特州立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环境支持,如“学术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发展”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灵活地运用了“嘉宾演讲”(Guest Speaker)这一方式,根据需要不时邀请校内的相关教育者或工作人员介绍学校的这类资源,使学生能够获知相关信息,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同时,也可邀请校外“嘉宾”进行演讲,如旅游行业的相关人士。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使课堂教学由教室延伸到了校园、社会,也使学生能够受益一生。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在课堂的“领导权”,而是采取更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旅游概论课程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参与制度”,但同时也采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到勤,如临时的课堂小测,参与的学生不仅能获得小测得分,还将因“到勤”获得额外的分数奖励,这相较于简单的点名更具激励性。
此课程并无指定的教材,但提供了参考用书以及在线阅读材料。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课程内容设计,同时给予学生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从而提升了学术的挑战度。值得注意的是,主讲者均是以问题开启新章节的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鼓励学生参与为目的的课堂问答、配对练习、小组讨论、课堂小测、面向公众的“人物主题全球旅行展览会”等教学方式和技巧被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教育体验。
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教师成为课堂的“配角”;与之相反,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高度投入。课前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富有艺术美感的课件制作、不完整的课堂笔记(Work/Note Sheet);课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即批阅各类作业,如小组讨论记录及报告、课堂测验、配对练习讨论结果、各类短文及学生论文,此外,还有“走廊时间”和“办公时间”,这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这些投入都强化了师生互动。
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仅限于一门课程。课程主讲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邀请学生参与个人科研,使师生互动在课程结束后得以延续,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继续深造的“野心”。
教师主动积极地争取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邀请行业人士参与学生活动。“演讲嘉宾”(Guest Speaker)的教学设计,使旅游概论的课堂更加开放丰富,同时也使学校、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贴近学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了环境支持。
简言之,学生参与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而学生的积极参与有赖于教师、学校、社区的高度投入和积极支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技巧,使学生在课堂中忙碌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Skinner E A, Kindermann T A, Furrer C J. A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on engagement and disaffection [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9, 69(3): 493-525.
[2]赵晓阳.基于学生参与理论的高校学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Merwin J C. Historical review of changing concepts of evaluation, In R. L. Tyler (e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ew roles, new methods: the sixty-eigh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4]Kuh G D.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J]. New direc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2009 (141): 5-21.
[5]Reschly A, Christenson S L. Research leading to a predictive model of Dropout and comple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and the role of student engagement [J].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06 (27): 276-292.
[6]胡定荣.回顾与反思:二十世纪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40-44.
[7]李森,李霞. 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72-77.
[8]Lorraine L T, Cindy L H, Elizabeth D B. Fostering student engagement through a multi-day industry tour [J]. Journal of Leisure Studies and Recreation Education, 2015 (11): 40-52.
[9]Erin S L, Sara E. Harris, a new tool for measuring student behavioral engagement in large university classes [J]. Research and Teaching, 2015, 44(6):83-91.
[10]Kuh G D, Kinzie J, Schuh J H, Whitt E J. Associates. Student success in college: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matter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0.
ImplementationsofStudentEngagementTeachingMethodsintheCourseIntroductiontoGlobalTourism
ZHOUChunyanPhilipWa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School of Foundations, Leadership & Administr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44240, Ohio, USA)
The paper employs the educational narration approach to analyze student engagement, which is the focus of teaching a tourism course.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Global Tourism which is the major compulsory course of recreation, park and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 has been taught for eight years at Kent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ree ways of engagement, including behavior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re the framework of teaching. The five dimensions (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are discussed.
Introduction to Global Tourism; student eng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lection
周春燕,女,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文化教育。
Philip Wang,男,美国人,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文化、领导与管理学院游憩、公园与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学、旅游经济管理。
G427
A
2095-7211(2018)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