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粘虫发生与分布特点研究

2018-03-21 01:59,周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虫情均匀分布粘虫

王 军 ,周 菲

(1.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植检植保站,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小麦粘虫俗称五彩虫、麦蚕,在小麦上发生普遍,属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多。皖东地区主要是普通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loryiDuponchel)。小麦粘虫危害小麦全株(叶片、茎秆、穗)造成减产,同时伤口可造成病害流行。滁州地处安徽最东部,典型的江淮分水岭,习惯上称为“皖东”,调查地区处于32°36′N,粘虫在此可以越冬,小麦粘虫以本地虫源为主[1]。皖东地区越冬代粘虫在小麦上发生期一般在在4月15日到5月25日,对早、中、晚熟小麦均有危害。小麦粘虫近年来一直作为小麦上的次要害虫,农户防治意识薄弱。但近年来小麦粘虫量回升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幼虫量在10头/m2以上,有成为爆发性害虫的风险。性诱测报是2018年来各地大力推广的新技术,可以准确了解成虫动态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粘虫发生与分布情况,2016年通过性诱、糖醋盆、虫情测报灯及田间调查对小麦粘虫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性诱 供试小麦品种:扬麦15。粘虫性诱材料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诱芯类型:C-毛细管;诱捕器类型:FMT-飞蛾类通用型诱捕器。

1.1.2 糖醋盆 诱液中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再加入少量溴氰菊酯(敌杀死)。将诱液放入盆内,每天傍晚置于田间距地面1m处,次日早晨开始取回诱盆。数完并清除粘虫成虫后加盖,以防诱液蒸发。3d换一次诱液。

1.1.3 虫情测报灯 虫情测报灯为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

1.2 试验设计

选择滁州城郊比较空旷的小麦地作为粘虫性诱剂试验田并在附近设置糖醋盆、虫情测报灯。试验田面积不小于3335m2,根据实际设置2个基点。 每块田放置5个重复,相距50m,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田埂走向须与风向垂直。放置高度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做相应调整:株高30~100cm时,放置高度约80cm;其他情况,低于植株冠层20~30cm[2]。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

田间普查:于2016年5月上旬在小麦粘虫危害盛期,选择粘虫发生较轻、较重小麦田各6块,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调查6个点,每个点5m2,记录粘虫数量。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1.3.1 诱捕统计 在5月10日到6月20日逐日记录性诱、糖醋盆、灯诱捕获数量,每日查虫时间为上午9∶00,将结果记入害虫性诱情况记载表。

1.3.2 分布型统计 通过调查虫量的密度(m)及方差(S2)算出平均拥挤度m*,I指标(其中I<0时为均匀分布;I=0时为随机分布;I>0时为聚集分布),m*/m指标(m*/m<1时为均匀分布;m*/m=1时为随机分布;m*/m>1时为聚集分布),Ca指标(Ca<0时为均匀分布;Ca=0时为随机分布;Ca>0时为聚集分布),扩散系数C(C<1时为均匀分布;C=1时为随机分布;C>1时为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K<0时为均匀分布;K→+∞时为随机分布;K>0时为聚集分布)。m*-m回归分析法:m*=α+βm(当α=0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当α>0时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当α<0时个体间相互排斥;当β<1时,为均匀分布;当β=1时,为随机分布;当β>1时,为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lgS2=lga+blgm(b→0时为均匀分布;b=1时为随机分布;b>1时为聚集分布)[3]。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图2、图3可以看出,灯诱、糖醋盆、性诱成虫高峰期基本一致,高峰期基本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此时小麦处于成熟期,大部分粘虫羽化迁出。诱虫总量灯诱(397头)>性诱(241头)>糖醋盆(133头),说明越冬代粘虫在此时期对黑光灯最敏感。

图2 小麦田粘虫糖醋盆逐日虫量

图3 小麦田粘虫性诱逐日虫量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各田块小麦粘虫I>0、m*/m>1指标、Ca>0指标、C>1、K>0各指标均为聚集分布,说明小麦粘虫为害较轻和较重田块空间分布都是聚集的。m*-m回归分析法中当α>0时说明小麦粘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β>1时,说明为聚集分布。α>0且β>1说明分布属于一般负二项分布[4]。小麦粘虫属聚集程度比较高的害虫,容易形成局部集中为害,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多点取样才能反映出田间真实发生情况。

表1 小麦粘虫聚集度的测定

m*-m回归分析法:m*=0.63788+1.17073m R=0.9949 Taylor幂法则:lgS2=0.26669+1.25018*lgm R=0.9935

3 讨论

随着江淮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近10年来小麦面积不断扩大,稻桩存量增加等因素为粘虫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及食料条件,越冬基数逐年增大,而越冬死亡率明显下降,有成为爆发性害虫的风险。然而小麦粘虫测报在多处尚未开展,急需加强监测预警。在小麦粘虫测报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灯诱、性诱、糖醋盆、田间调查等多种手段准确预测成虫和幼虫高峰期。鉴于粘虫的聚集分布,田间调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进行多点取样调查,可以采用平行跳跃法。现阶段各级正在大力提倡农药减量控害,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成虫高峰期可以通过设置灯光诱杀、性诱、糖醋盆等手段有效降低越冬代粘虫种群数量。

[1]李光博.我国粘虫研究概况及主要进展[J].植物保护,1993,19(4):2-4.

[2]王军,汪少波.不同诱捕方法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26.

[3] 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42.

[4] 郭松景,李世民,马林平,等.劳氏粘虫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5(3):247.

[5] 蒋显斌,黄芊,凌炎,等.广西稻田粘虫越冬情况调查初报[J].南方农业科学,2016,47(2):215.

猜你喜欢
虫情均匀分布粘虫
虞以新:鉴定“虫情”的大侦探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基于AI图像识别的烟草制品虫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平山县2018年性诱剂和虫情灯诱测棉铃虫成虫效果比较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取得新突破
电磁感应综合应用检测题
可逆随机数生成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