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想 季文君
人物档案
李松岷:196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社会职务
◎ 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分会质量管理专家委员
◎ 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建筑结构专家
◎ 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委员会专家
◎ 住建部绿色科技示范工程专家库成员
◎ 北京市建筑业协会评标专家
1988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李松岷实现了从学生至职场人士的角色转变,加入中建一局二公司,开始了一名技术员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中国三十年的突飞猛进、三十年的荣辱兴衰,经过三十年的兢兢业业,他也成为我国建筑领域内小有名气的专家学者,但不变的是他对建筑行业的热爱,他对建筑新技术的满腔热情和钻研探索。
回顾过去30年的经历,让李松岷始终记忆犹新的是他在2000年,作为主要起草人员之一编写《建设工程百科全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时候。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论和观点或许正在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百科全书总结过去,但人的精神和态度却能够不断与时俱进,代代传承。从那一刻起,李松岷总是以更高更严的标准不断要求自己,关注自我业务素养的提升,始终保持对科技创新的热忱和敏锐度。秉承着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从2000年至今,作为主编、主笔,他累计发表技术类著作14部。
2008年,李松岷开始担任中建一局二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十年期间,他全面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尤其关注高品质履约和建筑业绿色施工领域。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项目获得“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国家级工程质量奖10余项、国家级QC成果9项、各级别科技、绿色示范工程近50余项,尤其是北京城市副中心B1B2工程在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过程检查中获97.5的成绩,创下全国历史最高分。
为更大限度地将公司既有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李松岷在中建一局二公司内启动了《施工现场推广应用技术辑》《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要点指南(第一册)》《项目管理标准化指导手册》《绿色施工及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实施指南》《市政道路工程作业指导书》等书籍编制工作,有效整合技术力量,推动企业技术力量整体发展。
伴随着B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李松岷参与编写中建总公司《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指南》,在公司各项目范围内着力推广BIM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截至目前中建一局二公司在各类省部级BIM大赛中获奖200余项。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淀,李松岷将目光投放到了更长远的“基于BIM+的智慧建造研究”,携领研发工作人员致力于探索如物联网、大数据、绿色建造、智慧工地等前沿的技术管理理念,并积极落实到实践中。
中国卫星通信大厦项目竣工实景图
李松岷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是以中建一局二公司总工程师李松岷为领军人,在工程建设领域以施工技术创新助推降本增效为目标的科研团队。重点突出技术创新、绿色施工建造、BIM技术创新应用集成等方面的工作。在“李松岷职工创新工作室”挂牌后,以“科技推动企业发展”为出发点,依托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北京印刷学院等工程,在2个月的时间内,集中主要力量突破技术难关,组织研发并成功应用新型塑料模板、新型液压爬升式卸料平台等21项新技术,成功推广新型C型钢木结合梁、新型承插式支撑架等10项新技术在项目落地应用,在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承插型键槽式管件合一脚手架技术应用为例,承插型键槽式管件合一脚手架是通过对脚手架连接节点进行新型设计,水平杆与立杆之间的连接采用键式插槽的方式连接,基本取消扣件的使用,立杆与立杆之间的连接采用倒扣节点设计,连接节点刚度高,受力均匀。施工前结合工程特点对脚手架进行排布,并绘制架体排布图,现场严格依照排布图进行施工及架体支设。该种模架体系可用最顶一步横杆代替主龙骨,可节省非实体用量;并且顶部无自由端,整个支撑体系稳定性大幅提高。仅新型承插式支撑架这一项,其装拆时间较传统碗扣式钢管支撑架工艺减少约2/3,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施工效率。
李松岷严把创新工作室的活动方向和方针,凡事以“科技助推降本增效”为出发点,落脚中国卫星通信大厦等项目,调动全体参与者发散思维,努力创新。在职工创新工作室内形成了一种“不管大创新,还是小创新,能解决问题、提高效益的就是好创新”的活跃气氛,鼓励创新“金点子”。在深入推广既有技术的同时,侧重绿色建造技术的研发,将技术和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渐将成熟的创新成果转变为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其研发的“施工现场可移动式多用屏风”“作业层标准化人行通道”等技术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仅仅是在2014年,就获得7项专利,其中6项已转化到施工生产一线。中国卫星通信大厦“绿色施工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的评审,对工程应用建设部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依托于“李松岷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国卫星通信大厦项目建设从设定方案至落地建成,一路备受瞩目。在中建总公司举办的第四届项目管理论坛上,中国卫星通信大厦项目从科技质量入手,以“标准化促质量管理 精细化创精品工程”为议题,对项目科技创新、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现场直播观摩。其参与的“建筑工程模板和安装支撑体系施工技术研究”更是荣获2014年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大空间中庭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施工工法”也获评国家级工法。
经历多年的磨炼和不断摸索,他从实践和实施中逐渐地改变了自己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和看法。李松岷意识到,绿色施工已不能单单从施工管理范畴来理解和定义,更要透过工程本身,关注工程与员工、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四节一环保、施工管理与职业安全健康”七大维度中,从人本角度出发,透过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个人价值实现,从而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思路的转变也改变了科技和研发的方向,李松岷开始研究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从而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他的这一想法和理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B1、B2工程中得到了实施和验证,在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中期检查过程中,中建一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以97.5的全国最高分验证了李松岷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理念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从人本管理角度出发,李松岷提出将劳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放在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的最前端。项目部通过“物业化、军事化、人性化”三化融合的管理理念,规划1.5万平米劳务人员生活区,所有宿舍配有暖气、空调、空气能热水器,生活区内配备了平价超市、洗衣房、理发室、医务室、健身区、休闲吸烟区,劳务人员凭借手中的实名制“五卡合一”门禁卡,就能在生活区内满足所有日常需求,让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过得像个大学生。
在施工现场,项目部还设置了专门的吸烟亭,不间断地免费供应香烟和热水,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劳务人员在现场吸烟的状况,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同时方便了现场的施工管理。项目部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吸引了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施工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道金的目光,他认为项目“通过改变环境,再造新的环境,作风十分大气”。
在绿化方面,项目办公区和生活区始终贯彻“人文化管理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方针。李松岷以“还给这片土地”来阐述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观点。北京城市副中心B1、B2工程在临建规划初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生态平衡,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绿化。尤其是针对施工区域内的树木植被,项目部通过移植的方式将它们全部保留至办公区、生活区自建停车场、绿化地带。在地基基础施工阶段,施工中采用止水帷幕施工技术,尽量减少土方开挖,最大限度减少基坑降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BIM的应用绝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的应用,其意义也远不在建模,基于BIM技术与互联网+的智慧建造才是中建一局二公司要重点关注的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多研发成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智慧建造的优势在北京城市副中心B1、B2工程已经大幅显现,这也将是中国建筑业的未来。”李松岷这样认为。“只有紧跟时代,不断结合新科技研发新成果,才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应该做的事情。”
在李松岷的带领下,北京城市副中心B1、B2工程扎实推进施工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施工现场管理新模式的转变和应用,从而让施工现场管理走向了新的模式。项目部在总结以往BIM应用技术上,实现了全员、全专业、全过程应用BIM技术。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智慧建造平台,打造智慧工地样板工程。主体结构阶段提前20天封顶,累计节约成本190余万元。
建立标准化CI族库,精确把握临建成本。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利用BIM进行场地布置设计,整体优化了空间布局和塔吊站位。在模拟合理布置现场材料加工场堆场的基础上,减少了材料的二次搬运。同时以项目为蓝本将绿色施工、环境监测、场地照明、临时防护等内容纳入BIM模型中,建立CI标准族库68个,最终根据模型,精确提出工程量。
将BIM全过程应用,指导现场施工。项目在城市副中心地区创新同步开展钢结构、机电等深化设计工作,通过碰撞检查,共解决设计问题82处,并实现机电钢结构一体化设计,将机电预留孔洞提前在钢梁预留,以保证建筑净层高。该技术成功应用,成为副中心各履约单位应用的推行标准。同时利用深化模型,导出料单,代替传统人工测算,减少材料损耗,并前瞻性地将原材生产厂家纳入BIM管控平台管理过程中,实现平台直接下单排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现基于BIM+互联网的智慧建造。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工地的标杆项目,项目自行研发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将工期监控、物资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远程动态监控系统等纳入综合管理范围。项目提前内置检查项、规范、图纸、责任分区等内容,减少人员对经验的依赖程度。并应用了现代的手机APP软件,整个检查上传过程30s即可全部完成。工长可同步收到消息并安排整改进行回复。最终检查人员根据回复消息进行复查,保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施工质量安全APP管理软件及时有效地推送消息不但缩短沟通时间,更便于追踪整改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从智慧工地的理念到切实落地的智慧建造,李松岷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严格的实施细则将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