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印发的2015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为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同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4项主要任务是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1]。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使命和任务是以质量为核心,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2]。医学院校图书馆是生物医学文献信息汇集地,其主要职能是为医学生或医生的学习、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教育服务与信息保障,也为医学科研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信息。美国医学图书馆学会制定的服务标准包括以下5方面内容[3]:方便各类读者获取与检索文献信息;及时、权威地收集印刷、电子和多媒体资源等各类本学科资源;开发基于知识的管理与发现技术;编制方便查找资料的目录、分类法和数据库等;建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采用文献传递方式提高文献保障率。
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与学科信息的高地,应在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与临床服务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通过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新旧知识结构的重新整合[4]。自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次把PBL引入医学教育领域以来,PBL教学法已在世界近百所知名医学院校得到广泛的运用。医学课程的PBL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事先提出一个合适的医学问题[5]。我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这些学校的图书馆作为PBL教学的重要职能部门无一例外地参与了整个学校的PBL教学,并从多个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6-7]。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种统领和驾驭海量信息的综合能力[8],包括以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高超的判断力为标志的信息意识,以充分认识信息需求和熟悉信息环境为基础的快速而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检索技能,以正确辨析与评价为前提,对相关信息的充分挖掘与创造性应用的综合能力,以及蕴含在上述信息获取与利用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信息管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生信息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9]。多项针对国内外住院医师的信息素养研究显示,当前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乐观[10-11]。我国多家医学院校图书馆已将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视为己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经验[12-1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除在检索教学课程中注重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外,还通过举办Nature封面故事展及演讲比赛等活动启发医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思考,分享学习心得。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以证据为基础、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临床医学模式,相比传统医学模式,循证医学更强调患者、医生和最佳证据这3个重要因素[14]。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是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来源,制定切合实际的检索策略, 全面检索与临床问题相关的证据文献是循证实践的重要环节[15]。Uptodate、Clinical Evidence、Dynamed、Cochrane Library、MD Consult等世界知名的循证资源库正纷纷进入国内医学院校与医院,但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尤其在辅助临床诊疗决策方面与国外同行相距甚远。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临床医生的考评比较重视论文数量,造成很多医学生更愿意发表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的循证研究论文,忽视了循证决策证据的使用,违背了循证医学模式的初衷[16]。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培养医学生检索获取各类文献的同时,也应与附属医院图书馆合作,结合临床教学与实践,推广循证文献资源,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证据。
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围绕生物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并结合所在学校的学科特点,合理建设各类馆藏资源,采用引进资源库、自建文献库及馆际合作等多种途径保障所在院校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已引进271种海外文献数据库,其中医学文献库共计72种[17]。这些资源的引进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医学科研的信息需求,这种集团采购、整库引进的模式降低了资源引进的成本,但也容易在高校图书馆界形成“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没有”的局面。因此,区域医学图书馆的联盟建设就十分必要。上海市依托复旦大学医学馆、上海交大医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图书馆,建立了上海医学高校图书馆联盟,提升了各个医学图书馆的学科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了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的分工协作与共建共享[18-19]。同时,精准评估拟引进数据库资源,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采用整库引进与单刊订购相结合的方式保障重点学科的文献直接保证率。
2016年6月16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该办法自当年9月1日起实施[20]。医学领域一直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2017年4月20日TumorBiology撤消我国发表的107篇生物医学论文事件,再次给我国医学界敲响了学术诚信的警钟。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高地,可利用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识别、防范,倡导科研诚信,并结合图书馆业务,积极学习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等新知识,帮助科研人员利用新工具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文献激增缘于科学知识量的急剧增长,因此某一学科文献数量是反映科学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不断完善机构知识文献库建设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本院的科研产出进行评价,可为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规划部门提供可靠的定量决策依据。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R)是伴随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的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协助教育科研机构知识资产保存和知识管理的系统[21],因其对机构内部以科研论文为代表的成果数据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故可为本机构学科进行评估提供可靠数据。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机构知识库在学校的各项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在构建本校(含附属医院)机构知识库时充分调研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人才评价机构等的需求,引入丰富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科研绩效管理、人才引进、学科评估、教学评价、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机构文献库收录了医学院历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据每周都进行更新,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机构库建设人员对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6 100余名作者英文名字都做了汉化处理,同时还为这些作者建立了个人学术空间(图1)。
图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机构知识库界面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医学科研教学机构对文献与知识服务的需求,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精准医疗的提出及大数据的发展,医学图书馆将迎来大发展的好时机。
医学图书馆员凭借在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等医学本体语言方面的特长,在精准医疗的知识库管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面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上海生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已相继参与了精准医疗国家重大课题的攻关。
在资源建设方面,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在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下积极推进区域医学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在遵守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全国范围的医学文献服务与保障系统。同时根据各校学科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用户驱动的资源建构模式(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将馆藏资源的扩充权交由读者浏览电子书的时间、次数或页数来决定[23]。
在科学交流日益网络化的今天,研究人员的社交网络与在线科研已经对学术传播机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Mendeley、ResearchGate、博客、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社交媒体工具正日益成为科研人员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工具,并催生了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发展。因此,正在迈向数字化发展方向的现代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应在科学交流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及时引入替代计量学工具,为学科评价与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科学的决策依据,开辟医学图书情报工作的新未来。
2011年,美国艾尔弗雷德大学图书馆的Sullivan教授发表的《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一文曾给国内外图书馆学术界带来不小的震动[24]。医学院校图书馆是否真的难逃消亡的噩运?笔者认为,图书馆人最大的特点是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只要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基于文献的情报服务与知识利用,主动参与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及管理的实践,医学院校图书馆必将迎来属自己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