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与梁羽生的师生情谊

2018-03-21 07:05慕津锋
传记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学馆饶宗蒙山

慕津锋

中国现代文学馆

2018年2月6日凌晨,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这位从民国走来的大师在睡梦中安然地离开了。

饶宗颐先生,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字伯濂、固庵,号选堂。饶宗颐先生学贯中西,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学术界先后将他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北季南饶”。饶宗颐先生的学术研究涉猎极为广博,从甲骨、简帛到敦煌文献,从经学、礼乐到文史学,从艺术、宗教到中西交往史,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令人敬佩。他被钱锺书誉为“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欧洲的汉学家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这位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笔者无缘相见,但是在从事文物征集工作时,曾有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字画库中,见过老先生的一幅书法。该书法落款为“甲申冬选堂题”,钤印为“饶宗颐印”。这是甲申年2004年冬,他为梁羽生手书的“梁羽生文库”五个大字。“梁羽生文库”是中国现代文学馆2006年正式成立的作家文库。该文库共收藏武侠大师梁羽生先生捐赠的文物文献资料近500件,为手稿、信札、照片、字画、藏书等文献资料。“梁羽生文库”的成立,对于研究梁羽生先生的文学成就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饶宗颐为“梁羽生文库”题名

饶、梁两位先生有着长达近60年的友情,说起他们最初的相识还要追溯到1944年的蒙山。

1944年9月中旬,豫桂湘战争爆发,日军逼近桂林。为免遭劫难,中国一大批文人学者,纷纷避难到桂林东面的小县城蒙山。当时,正在桂林无锡国专教授《历史散文》《古代文字学》的27岁的饶宗颐也随学校来到蒙山。而在桂林高中读书的梁羽生也因日军的进逼,被迫返回家乡蒙山避难。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广西蒙山县文圩镇屯治村人。陈家是广西蒙山望族,其父陈信玉是位乐善的乡绅,抗战爆发后,他曾组团抗日保乡,并冒死保护避难至蒙山的文化名人。

随着大批文化名人的到来,偏于一隅的蒙山文化盛极一时。其中,著名史学家简又文先生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借租黄氏宗祠为临时院舍迅速办起了“黄花学院”,他延聘饶宗颐、赵文炳、何觉夫等人为教授。这些饱学之士虽频经世变,但他们在蒙山以研究、教授学术为精神寄托,这使得蒙山讲学著述之风兴起。黄花学院设有文专三、五年制各一班,及附中班两班,学生百余名。文专班在苏元春的家“武功书院”上课,附中班在县城“陈家祠堂”上课。简又文、饶宗颐、赵文炳、何觉夫、向培良、周培克、孔宪铨、李瘦之等教授均义务任教。此时,回到蒙山的梁羽生也慕名到黄花学院求学,师从简又文、饶宗颐等老师。梁羽生从他们所传授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但黄花学院成立仅月余,日军再次围攻桂林,平乐沦陷,荔浦为日军占领,蒙山县城危在旦夕,黄花学院不得不停办,紧急疏散。该校虽办学时短,但因老师治学严谨,勤教好学,分别时,学生们含泪依依不舍。后因迫于生计,饶宗颐先生不久又在龙头村的祠堂里开办了一所私塾,招收学生约十余人,其中就有梁羽生。梁羽生遵父嘱,每天到私塾听饶宗颐先生引经据典的讲课。这段时间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梁羽生的历史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对通俗文学的认识,让梁羽生终身受益匪浅。饶宗颐先生后来曾谈及当年在蒙山与梁羽生的相识经历:

蒙山梁羽生故居

来到桂林的第二年,日军猛攻桂林,无锡国专的近百名师生及家属由桂林南迁蒙山。之前我已判断日军将攻陷桂林,因而已先行离桂林到蒙山。从桂林逃难到蒙山有简又文、赵文炳等,在蒙山县开设“黄花学院”。我又在一个“李家祠堂”教一些学生,也有一些无锡国专学生追随我,在当地边听课,其实也可以说是学生边带着我不断逃难吧。当时,有一位青年学生陈文统是简又文朋友的家人,他拜我为师学制诗填词,他就是后来著名的香港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他与池田先生曾对话的金庸先生原都为《大公报》同事,后来先后写作武侠小说,成为名作家。

蒙山之后,饶宗颐先生一直居住在广西北流,直至日本投降。其后,他回到广州,1949年迁居香港。同年夏天,25岁的梁羽生从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经校长陈序经推荐,投考了香港《大公报》翻译。当时《大公报》总编辑李侠文委托查良镛(金庸)做主考。金庸觉得梁羽生的英文合格,就录取了他。自50年代初,饶、梁两位先生便开始在香港逐步进入各自事业的辉煌期。

移居香港后,饶宗颐先生逐渐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将自己所关注的研究范围逐渐由中国转向世界。这使其对于世界范围的国学学术探究更为关注。他一方面搜寻中国流散在海外的各种材料,另一方面以海外的材料作为自己国学研究的例证,并利用国外的研究观念与研究方法为国学研究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这一时期,饶宗颐先生在敦煌学、甲骨学、楚帛书方面研究最勤,收益颇多,先后撰写、出版《京都藤井氏有邻馆藏敦煌残卷记略》、《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1956年)、《日本所见甲骨录》、《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年)、《海外甲骨录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年),《楚辞书录》(1956年)、《楚辞与词曲音乐》(1958年)、《长沙楚帛书山鬼图跋》、《战国楚简笺证》《金匮室藏楚戈图案说略》(1956年)、《长沙楚墓时占图卷》、《长沙出工战国缯书新释》(1958年)、《帛书解题》(1954 年)、《居延零简》等。其中,《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和《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两部著作影响极大。《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考定《想尔注》成于张鲁之手而托始于张陵,这个发现对于道教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引起了欧洲人对道教研究的兴趣,为后来汉学界的道教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此书自出版后,在国际上久负盛誉,并被巴黎研究院定为教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则开创了以贞人为纲排比卜辞的先例,该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超越了前人,对了解各个贞人的占卜内容及其所属时代极具参考价值。此书一出,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评论并加以推介,足见该书在中外学术界影响之大。1965年,饶宗颐先生在纽约楚帛书藏主戴润斋处获睹帛书原物,积疑冰释,遂写成《楚缯书十二月名核论》(1965年),证成帛发展书图像首字即《尔雅·释天》十二月名,遂成定论;并又据楚帛书红外线照片作《楚缯书之摹本及图像——三首神、肥遗及印度古神话之比较》及《楚缯书疏证》(l968年),把楚帛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范围的扩大,饶宗颐先生逐渐成为甲骨文学、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方面成就卓越的艺术大师。

中年梁羽生

1954年1月20日,梁羽生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这是梁羽生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它的刊载标志着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小说一共连载7个月,在香港读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梁羽生因此书在香港一炮走红。此后,他笔耕不辍,至1984年创作完成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武当一剑》止,30年间,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以侠胜武”的创作理念,开武侠小说一代新风,并与金庸、古龙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在香港,饶、梁两位先生常有交往,在一些不同的场合,多次相聚。当他们提起蒙山往事,均感慨万千。饶宗颐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甲骨文的研究,而在他之前,中国研究甲骨文最突出的前辈学者是有名的“四堂”先生——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和董作宾(彦堂)。但随着饶宗颐先生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认为,饶宗颐先生这位“选堂”,在甲骨文方面的成就足以令他列入第五“堂”。有一次,梁羽生和饶宗颐先生提起此事。饶宗颐先生连连对梁羽生说:“这是玩笑话,你千万别当真。我怎能和‘四堂’相提并论呢?”梁羽生对老师谦逊的学风敬佩不已。梁羽生对饶宗颐先生的诗词一直是充满着热爱和推崇。20世纪80年代初,梁羽生在香港《大公报》任撰述员,他曾应新加坡《星洲日报》之邀,开设了一个名叫“笔·剑·书”的专栏。在该专栏中,梁羽生专门向读者介绍了饶宗颐先生的诗词。同样对于自己学生梁羽生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饶宗颐先生也是甚为赞赏。有一次,他在和梁羽生相聚时,谈到武侠小说创作这个话题,他勉励梁羽生:“武侠小说是有价值的。” 1987年,梁羽生移居澳大利亚,虽远隔千里,但饶、梁两位先生常有书信往来。梁羽生回港时,也常去拜访饶宗颐先生。

饶宗颐著《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2004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老朋友陈丹晨先生托人告知文学馆领导,说定居澳大利亚的梁羽生先生已八十高龄,重病在身,他有意将其一生创作的书籍、手稿等文献资料捐回国内。丹晨先生建议文学馆应该积极争取一下。文学馆领导得知此事后,马上给中国作协汇报此事。很快,中国作协同意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当年11月间,趁梁羽生先生从澳大利亚回香港接受岭南大学名誉博士的机会,前往香港与梁羽生先生面谈此事,当面表达中国现代文学馆希望得到捐赠的意向,并送上中国作协对梁羽生先生的问候。

2004年11月23日上午,中国现代文学馆一行三人,在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孙立川先生安排下,在香港港青酒店815房见到了梁羽生先生和他的太太林萃如女士。在双方交谈中,中国现代文学馆表达了征集梁羽生先生文献资料的强烈意愿,并表示为更好地保存梁羽生先生的资料,准备在文学馆成立“梁羽生文库”。梁羽生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诚意深表感谢。为这次会面,文学馆特地请花鸟画家闫品女士创作了一幅有九颗大桃的中国画《多寿图》,祝愿梁羽生先生福寿绵长。梁羽生先生很是喜欢此件礼物。通过交谈,梁羽生先生亲身感受到文学馆人对作家的尊重及对征自己文学资料的重视,并对文学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梁羽生先生当即表示愿意将自己在悉尼家中的文献资料全部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此次拜访结束后不久,梁羽生在香港拜会饶宗颐先生时,告知老师自己准备将绝大部分文学资料捐赠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梁羽生文库”,让自己这些文学资料落叶归根,回归故土。饶宗颐先生听后,很是感动,表示要亲自为“梁羽生文库”题名。梁羽生听后大声叫好,调侃说:“对着老师的字,可以养颜。”没过多久,饶宗颐先生便将自己写好的“梁羽生文库”送于梁羽生。

2006年7月26日,“梁羽生文化收藏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仪式”在悉尼隆重举行。此次捐赠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澳大利亚中华文化促进会、澳大利亚星岛日报联合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荣胜代表文学馆接受梁羽生先生的捐赠。此次,梁羽生先生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献出包括他的手稿、书信、字画和珍贵藏书,以及楹联、翰墨、家具实物等珍贵文物,充分表明这位远居海外的文学前辈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文学馆事业的真诚帮助与支持。在捐赠仪式上,梁羽生先生激动地说:“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化使者飞越时空,带来了祖国对我的隆情盛意。我也看到了中国对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巨大努力。他希望更多文学界的朋友支持中国现代文学馆。”正是在这次捐赠中,梁羽生先生将饶宗颐先生手书的“梁羽生文库”书法一并捐赠回祖国。

2004年11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荣胜向梁羽生先生赠送《多寿图》

饶宗颐与梁羽生师生情深

捐赠仪式结束后4个多月,2006年12月,梁羽生专门从澳大利亚返回香港,参加自己恩师饶宗颐先生90诞辰的祝寿活动。这次祝寿活动,是由香港9所大学联合为饶宗颐先生举行。寿宴上,82岁的梁羽生笑着说,在场的各位中,他是饶宗颐先生最老的学生了。但此次寿宴结束后不久,梁羽生在香港突患轻度中风,手脚活动不便。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一代武侠大师,在域外走完了他精彩的一生。虽然大师远去,但他捐赠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梁羽生文库”中的文学资料,将会永远地留在这世间,让后人记住这位从蒙山走出的作家为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

时隔9年,2018年2月6日,饶宗颐先生在梦乡中安详离世。无疾而终,对于百岁老人来说,是一种福气。饶宗颐先生虽走,但他留给世间的文学财富,将会永远地被铭记。

一幅饶宗颐先生的书法,不仅让笔者有机会了解到两位文学大师长达半个世纪的珍贵情谊,更是让笔者看到饶宗颐先生对梁羽生文学知识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梁羽生开创中国新派武侠小说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文学馆饶宗蒙山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美丽的蒙山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新时期以来文学馆的创生与发展
主持人语
河北文学馆重新面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