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毅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他们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湿地。中国的湿地中栖息着300多种两栖动物。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土壤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长出具有湿地特征的水生植物。当各种物质随着水流缓慢而沉积,就成为这些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一些有毒物质也被植物分解,所以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湿地是地球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覆盖地球表面积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种遗传资源,有些我们尚未知晓的生命还有待在湿地里发现和研究。
如果说湿地是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问的一个过渡地带,两栖动物就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所以两栖动物的演化离不开湿地的演化,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湿地。据统计,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约6600万公顷。从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分布于多个地区。中国两栖动物共有3目11科45属355种和11个非指名亚种分布在这些湿地当中。
中国湿地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黄河中下游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以北滨海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从动物区系看,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的东洋界两栖类物种占优势。在东北湿地、黄河中下游湿地、杭州湾以北滨海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古北界两栖类物种占优,广布种较少。
由于各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貌不同、气候不同,植物类群也不同,各个区域所分布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并各有特点。
东北湿地海拔50-1000米,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6℃-4℃,北部属于寒温带一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温带一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250-1200毫米,由南至北递减。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这一地带沼泽湿地居多,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为主,湖泊河流濕地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该区域两栖动物较少,只有15种左右,东北林蛙为代表物种。
黄河中下游湿地平原河口地区海拔50米以下,山区海拔500-2000米,年降雨量560-1170毫米。北部属于温带一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C-13°C。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C-16°C。这个地区天然植被稀少,以次生落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有中国沿海最大的海滩植被,滩涂生物繁盛,极适宜鸟类聚集。两栖动物却甚少,以蛙科物种为主。
长江中下游湿地海拔50-1000米,地貌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3°C-20°C,年降雨量700-1900毫米,从北到南分别属于温带一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以次生落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该区域以湖泊型湿地和农业发达的库塘型湿地为主,是有尾目的重点分布区,有大鲵属、小鲵属、肥鲵属和古老的棘螈属分布。无尾目以蛙科为主,角蟾科次之。
杭州湾以北滨海湿地海拔为50-1500米,年平均气温8°-C15℃,年降雨量500-1300毫米,北部属于温带一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以次生落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这一地带经济发展快,主要有近海与海岸湿地,由环渤海湿地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石质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两栖类以蛙科物种为主,蟾蜍科以古北区广布种为主。
杭州湾以南滨海湿地海拔50-800米,是中国最热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7°C-24°C,年降雨量1000-1600毫米,近年高达2000毫米。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一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有大片次生林、灌丛和草地。该区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以石质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一杭州湾、晋江口一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及台湾西海岸的海湾、河口的淤泥质海滩上,都有天然红树林分布。所以该地带是树蛙科和姬蛙科分布的重点区域,尤其海南和台湾受海洋隔离,是中国两栖动物最为丰富和独特的地区。
云贵高原湿地海拔500-2000米,山地海拔1000-4000米,年平均气温4℃-24℃,年降雨量600-1500毫米。北部为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个地区以湖泊湿地为主,区内一些大的湖泊分布在断裂带或各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如滇池、抚仙湖、洱海等。由于入湖河流水系较多而湖泊的出流水系普遍较少,湖泊换水周期长,生态系统较脆弱。该区域植被类群丰富,常绿阔叶林茂密,往西北随海拔升高变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本区域角蟾科为优势种,其他属种甚多,特有属种丰富是该区域的特色。
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平均海拔4000米,年平均气温-3°C-12°C,属于高原气候,年降雨量200毫米,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蒙新高原地区湖泊地处内陆,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高原湖群,伴有高寒沼泽湿地。本区两栖类属种不多,但是以高原物种为特色,倭蛙属、齿突蟾属是优势物种。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还有太多未知的两栖动物,物种既丰富,生态又极脆弱。近10年来我在野外的调查拍摄以这两个区域为主,这些地区人为干预少、原始植物类群和生境破坏少,加上两栖动物的迁徙能力差、种群隔离年代久,也为发现新物种或中国新记录种以及观察物种状况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研究空间。
但不容乐观的是,随着如今大量的碳排放以及臭氧层不断被破坏,温室效应愈演愈烈,这些地区雪线逐年爬升,冰川消融,水量不断减少。珍贵的高原湖泊和沼泽地面积缩小,对高原生态链是致命的打击,分布在更高海拔、适应性较强的齿突蟾还有一些希望,但稀有的湍蛙、特有的倭蛙和山溪鲵将面临一场灾难。它们除成体尚不完全适应陆地生活、需要经常返回水中保持体表湿润外,繁殖时必须将卵产在水中,孵出的幼体也必须在水里生活。
责任编辑,王苒 任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