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宪国
中国的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也十分显著,所储存的淡水、泥炭、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和水能资源,以及所拥有的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等,是中国人民生存、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环境资源,是国家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且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发挥着巨大的降解功能。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为湿地保护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空前加大。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国家林业局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提出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义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提出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復,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为建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重要保障。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捉出要强化整治修复,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
中国实施湿地恢复规划与工程。2003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五年期同步实施规划,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林业局已经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了湿地保护工程“十一五”、“十二五”两期规划,较好落实了全国湿地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任务。2016年,由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共同编制,形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主要开展重要湿地恢复T程,采取湿地生态补水、围堰蓄水、退耕(田)还湿、植被恢复、柄息地改造、污染综合治理、外来人侵物种控制等措施,恢复湿地的生态功效,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近年来,中国设立多个科研项目,开展湿地基础理论、退化湿地恢复等方面研究。“十三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已经启动了“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红树林等典型滨海湿地生态恢复和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北方典型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产业化技术”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影响机制及综合调控研究”等。开展湿地退化机理研究、退化湿地恢复技术研发和退化湿地恢复技术示范。形成理论研究一技术研发一应用示范全链条项目运行方式,构建湿地恢复、功能提升技术、生态产业一体化示范模式。
通过《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的实施,全国恢复退化湿地16万公顷,退耕还湿1.77万公顷,已经完成或在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82处、保护管理站点444处、湿地监测站点445处、野生动物救护站点88处、科普宣教中心157处,修建围栏2353公里,巡护道路2681公里。该系列工程的实施在扩大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促进相关制度法规建设、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的同时,增强了湿地保护管理和监测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计划投人176.81亿元,以完成全面保护与恢复湿地的任务。提出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恢复退化湿地1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万公顷,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责任编辑/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