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历史备考的三大着力点

2018-03-20 17:43杨德志
求学·文科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历年考点苏联

杨德志

众所周知,二轮复习是以通史为范式,目的是巩固一轮复习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科能力与素养。但二轮复习后期考生往往会遇到瓶颈,学习效果不理想。要想提高备考效率,笔者认为考生复习时应该抓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对考点抓大放小,实现理解性学习

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了高考的具体考查范围,并以通史的方式呈现,分为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其具体考点数量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考点都是命题的切入点。其实历年高考试题往往涉及历史学科的主要知识,它包括重大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杰出的历史人物、重要的歷史概念和较大的基本线索及阶段特征等。因此在二轮学习中,考生首先要对具体的考点做到抓大放小,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就近三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主要考点知识展开统计研究,依据试题涉及的频率大小进行排列分类,知道哪些专题的考点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重点,哪些专题的考点是次重点,哪些专题的考点从来没有涉及,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关注历年涉及的重要考点知识。笔者以2015—2017年全国卷“中国古代史”的考点为例进行讲解。

从表中可得出以下启示:

(1)政治方面,商周、汉代、唐宋、明代政治制度是历年的重要考点;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历年的重要考点;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汉代、唐代文化成就是历年的重要考点。

(2)从历史时代来看: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在中华文明发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是历年考查的重要朝代。

在确立重要考点以后,考生还要进行理解学习,以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考点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汉代的考点为例,汉代是中华文明初步发展时期,由于汉初战争的破坏,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导致政治割据,再加上郡国并行制的实施,使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王国问题。为了迎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创立了新儒学思想,使得汉代在思想上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思维导图如下。

考生要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范式,加深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时期的全面理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运用归纳与演绎等辩证思维方法把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共性特征归纳出来,实现对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关注热点、焦点问题,探究其历史根源

热点、焦点问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周年热点、短效热点、长效热点。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来看,高考试题并不回避现今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时代热点、焦点问题成为考生备考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一方面要能够学会探究热点、焦点问题的历史根源,联系与此相关的历史现象,探索其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学会科学地解释、评价和理解现实的热点、焦点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政治见解。以中共十九大召开为例,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新时代”“新的主要矛盾”“新的发展理念”“新任务”“新的指导思想”等新的理论路线,其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命运。考生可具体联系近代以来中外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共性与差异,分析、探究中国现代化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近代工业化有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之分,而我国工业化属于赶超型工业化,起步慢、基础薄弱,照搬苏联模式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走自己的路。虽然中外工业化道路受到本国国情、传统文化等有关因素制约而彼此千差万别,但其又有许多共性,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规律。

三、研究试题结构,提高做题技巧

不论你如何复习考点知识,最后都要回归到具体的试题上,通过具体的做题步骤来实现“开花结果”。那么考生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技巧呢?

(1)选择题型由“材料构成情境+问题设计+选择项”构成,根据问题设计角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炼信息题,一类是原因题型。

提炼信息题为主导题型,题中往往有“反映了”“说明了”等字眼,只要对材料信息略加提炼,答案就会浮现出来。 以2017年全国卷Ⅰ第34题为例。

(2017年全国卷Ⅰ·34)

图1

图1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考生在漫画中可以获取的是苏联经济建设的基本信息。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A项是苏俄时期的历史事实,显然与漫画内容无关。“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不能说明“实现工业化”,可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二战期间的内容,而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应该在二战前,C项错误。D项正确,因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行包围封锁。

另一类是原因题型,这类题通常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题眼,材料仅仅是深层次问题的依托,考生要运用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及拥有的学科能力来分析历史现象,才能发现答案。以2017年全国卷Ⅲ第28题为例。

(2017年全国卷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分析】本题的信息反映1897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的情况,要求考生理解此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1898年,时间不符,显然错误。B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而此时洋务运动失败了,显然也是错误的。C项与历史事实相反了,因此C项错误。D项是正确的,因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实行允许民间办厂的政策。

(2)材料论证主观题由“主题+材料+问题”构成,按问题设计的类型,可以分为信息探究型、对比论证型、自拟论题型。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42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解题方法为:第一步,准确理解题眼的要求,即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第二步,理解与提炼材料的主旨,即抓住中外联系的重大历史事实,理解其联系的根源;第三步,科学确立论题,以全球史观理论作为指导,确立论题为“中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第四步,收集相关的论据,即材料论据为“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第五步,逻辑性表达成文,即文章表述紧扣论题,选择正确的关联词把史实证据串联成文,如“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是……还是”等。

课本知识的论据为“荷兰强占中国台湾”“葡萄牙强租中国的澳门”“中国政府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等。

正确审题,是解题成功的前提。学会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信息,要注意材料中的具体时间、关联词及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地点等。

猜你喜欢
历年考点苏联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