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网络游记的叙事分析

2018-03-20 11:29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背包客游记旅行

管 乐

(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从字面上看,背包旅游是以旅游者的随身行李—高过头顶的大背包为标志—区别于其他旅游者的。大背包比传统的手提箱更有效率地支持着旅行者的四处游走,它也代表着一种强调自由与流动性特征的旅行方式[1]。当代对于背包旅行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恩将旅游和旅游者分为两大类:制度化旅行与非制度化旅行。[2]前者是指借助某些媒介办理旅游的全部或部分服务的大众旅游者,制定行程时选择低风险、相对熟悉的环境。后者则不喜欢去开发成熟的旅游景点,追求冒险新奇和特立独行。后一类旅游者在旅行中的行为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偏离于社会的规范与道德准则,比如吸毒或者性行为泛滥。华东师范大学的朱璇博士是国内最早将背包客有关文献翻译成中文的研究者,她认为这一概念是现代背包旅游研究的开始。[3]

1993年,在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劳丽•默菲和皮尔《追求物美价廉的年轻旅行者:澳大利亚的背包客》一文中,“背包客”一词正式出现。[4]“Backpacker”一词被翻译为“背包客”,用来描述这样一种旅行方式—喜欢便宜的膳食设施,喜欢独立性的旅行且经常变化,旅行时间较长,喜欢与人交流,喜欢轻松且互动性强的活动,热爱大自然,喜欢了解各种异域文化和参加各种户外探险活动。

整体来说,背包客散落在现实的各个旅游地中,也散落在虚拟的各个网络站点上,因而群体成员之间是非常松散、随意的联结。但在此群体内部,也有相对而言联系紧密且组织化的一部分成员,以“穷游儿”自称的穷游网站用户即是最典型的一个亚群体。该群体的规则包括“穷游”,即尽量低成本旅行,秉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本文以穷游网站为案例,选取在穷游网登陆量最大、游记贴最多的子论坛—“穷游泰国”—为研究对象,输入“背包客”关键字样,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的时间段内共收集游记211条。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要求,抽取其中的20条进行叙事分析,尝试理解作为主流之外生活方式的背包客如何通过网络游记进行表述,以及其表达的文化意义,并尝试阐释背包客这种生活方式的独有魅力。

一、展示:视觉美学与个性表达

(一)视感体验的审美享受

传统游记的基本品性是审美的。它要求游记有语言美、结构上的散文形式美、写作手法的纯熟美、作者感情意绪的充沛美、整体风格的独特美。总而言之,“当一个游记家结撰游记时,他绝不会无视游记的许多审美特征和规范”[5]。而当下的网络游记却抛弃了对文字艺术美感的重视,呈现出视觉吸引的独特取向。网络游记的写作呈现了非常突出的图像化趋势。表1为随机选取的5篇网络游记的图文比率,最高为265.73字/图,最低为77.72字/图。传统游记往往数千字的全文才配一两张题图,而网络游记基本每段文字记述必会配图数张,可见其对照片的倚重,甚至很多游记都有演变为摄影文学文体的倾向。

表1 网络游记每张图片对应的文字统计

传统的游记文学写作以文字表达为中心,图像仅作为附加的形式,而在语像写作如摄影文学中,图像则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文本的主导地位和意义的中心。[6]换言之,“看图说话”成为网络游记写作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旅游者表达的要求,另一方面更是出于受众的要求。

在网络游记的交流区域,也会有这样的呼声:“楼主,不要这样写一大段,再发几张照片,这样发帖,让我等看客看着好累,最好是一点文字一两张照片,看起来才有味道。”[7]显然,阅读者提出了图文并茂的要求,似乎网络游记的读者也将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认为理所当然。而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中,游览游记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内容除了实用性的推荐,只有图片展示的吸引力超过了半数,详见图1。

图1 浏览游记过程中哪些内容最吸引你(来源:问卷星,样本数量201,2015)

原因首先在于当下阅读模式的改变。随着传统文学阅读模式中的“情境的想象性和意义的后延性”的减弱,照片替代了文字所传达的抽象的“情境的想象性”,而给予了直观的“情境的代入”。[8]因而游记作者在文本的构建过程中注重满足受众的视觉本能欲望,游记标题的制作有时也下意识地采取了欲望化叙事[9]的策略。很多游记会冠以《小女子单身游泰国》等题目,吸引潜在受众注意力的同时,也会带来游记作者们自称的“标题党”现象。

此外,照片所带来的真实感以及作为旅途证明的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无图无真相”或者“有图有真相”是游记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公认的观点,照片等于真相。因而,为了证明自身的真实性,网络游记必须配图,而且越多越有力。游记写作者通过图片不遗余力地提高阅读者的阅读体验,在证明自己旅行的真实性的同时,也用它来提高景色的美丽程度以及旅行的幸福指数。在分享旅程之外,游记也往往暗含着希望读者阅读后也去体验的潜在意愿。

(二)张扬个性的自主表达

第一人称叙事情境的特征是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完全统一。作为背包客使用最广泛的旅行记录和个性表达,网络游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最能彰显背包客的个人身份,凸显背包客的个性塑造。同时,在背包客游记的故事中,背包客所感受到的一切就是故事叙述者所感受到的一切。

“woodootoo”在《“普吉”闪电战攻略炼成记—1位背包客独行探索之旅》中这样描述自己与“驴友”合约去看日出的过程:

从viewpoint1到viewpoint2,黑压压的,我们打着手电筒前进,路标不好找,我领头探路。到达viewpoint2已经快6点了,但viewpoint2靠西边,是没办法看海面日出的。据当地人说,日出时间是6点半。根据地图上看,好像是到达一个叫VBH的地方才好看日出,但看上去路程较远,且要穿过一个大峡谷,同行的几名驴友都穿着拖鞋,且担心还没到VBH就日出了,所以决定留在了viewpoint2,于是我独行到这个叫做VBH地方,找到路标按其方向走,当到达一户民居时,有众多路口,到达VBH的路标消失了。此时传出狗叫声,面前突然蹿出了两条大狗,一条黄的、一条黑的,黑的叫得最凶,此时更要保存镇定,我用光镇住他们,一般动物对光、火这样的东西都会有所畏惧的,然后稳步移动,并就近捡了一根棒子。这时,碰到一个迷路的老外,也在找VBH,我继续找路标,没有结果,于是根据方向判断,选择了一条通向Tokoy的道路继续前行。此时,我只有按照方向的判断来找路了,却无意中发现了viewpoint4,viewpoint4在一个较高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东边的海面,上去后,看到海面均是大雾,此时已经是7点了,觉得日出无望。[10]

这位作者在描述自己看日出的过程中,花费了极大力气描写如何寻找“VBH”,但在一段看日出的描写中,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是迷路以及被狗追,这与传统游记是截然不同的。以传统游记的评判标准来看,这已经完全跑题。但是,背包客正是通过强调自我经验的不同来寻找差异,并凸显个性。

传统游记往往以山水自然作为主要审美对象,对山水风物进行文字描绘,从自然中学习道德规范或实践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些游记往往会花费大量篇幅于景色描写以寄情山水[11],网络游记则会花费更多的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背包客“付什么”描述自己徒步之后的感受:“逛完下来,我整个脚都废了!肿成猪脚!本来还担心接下来的行程要怎么办,结果第二天起床发现还行,能走,哈哈哈哈,我的猪脚。”[12]

正因如此,相较于传统游记,网络游记多是表达自己独有的真情实感:“我”在旅行时扭脚的痛苦,“我”发现旅程还能继续的快乐,“我”迷路时的无奈,“我”看到美景时激动的心情,统统可以如实表达出来。当背包客游记作者写出这些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事情境的游记时,他们想表达的就是这一身份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而当每一位背包客作者都试图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与其他作者的不同时,他们所倡导的“每个旅行者都是独特的,每段旅行体验都是唯一的”[13]这种力求独特、彰显个性的理念就得到了明确呈现。

二、认同:真实与游牧的双重取向

(一)感同身受的真实再现

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叙事方式,网络游记在叙事模式上有着显著特色。[14]网络游记是背包客旅行者以表达自身个性化与反大众旅游为目标存在的,往往采用内聚焦来强调私人空间的个性化表达,同时通过讲述的方式再现旅游体验。背包客游记的重心在于通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对于真实感的重新塑造,带领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看他的游记总是给人感同身受的感觉,大概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乏美丽,只是我们的眼睛太过平庸,总是让这样的美丽“泯然众人矣”。[15]

我在回程的路上和一个不算悠闲的下午拼凑完这篇游记,希望有人可以感同身受。但既然这个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又何必急着一一倾诉。[15]

类似评论一直产生在一些优秀的高分游记下面,当“感同身受”成为高分游记的评判标准,真实感就成为背包客追求的一种取向,特别是当旅行写作和旅行专栏只有一个共同目标—鼓励消费者花钱去追求完美旅程的梦想,且少有例外。很多旅行写作和旅行专栏甚至常不作严格的旅行评论:只有玩什么、买什么,如何体验一个景点。[16]特别是当旅行作家接受笔下目的地提供的免费交通、住宿以及饮食等,他们写出来的旅行就远远离开了普通旅客所能接受的真实情况。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旅行专栏的泛滥,源自真实的旅行游记才成为背包客群体之间交流、分享不可代替的方式。

1975年,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沉浸理论(flow theory),用于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17]Chen, Wigand and Nilan对网络浏览中的沉浸经验进行研究后发现,背包客在资讯搜寻的情境下最常进入沉浸状态,而阅读和书写的情况次之。[18]背包客阅读游记时,由于容易进入沉浸状态,很容易丧失自我意识,产生与阅读经验类似的沉浸体验,这种沉浸体验无疑加剧了网络游记阅读者的感同身受。而这一切都无法脱离真实性,真实性是网络游记的重心。互动和信任是沉浸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无论互动还是信任,都不能脱离真实性这一前提。互动必须建立在背包游记作者真实体验的基础上,信任则更直接是背包游读者对于作者写作在真实性上的判断。在这种具有真实感的阅读中,旅行者可以专心地享受这种阅读体验,从中获得多元的旅游资讯,降低旅客的知觉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刺激了旅行者的旅游意愿。而穷游网站之所以在论坛中尽量远离商业因素,也正是为了鼓励用户间多进行分享,使其他用户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意见,提高网站资讯的信任度,进而使用户容易进入并经历沉浸状态。

(二)碎片记忆中的游牧主义

背包客游记的叙事结构虽然可以明确地解析其具有“前言”“结束语”两个部分,但对旅行过程的分析却十分困难。网络游记虽然看似以时间为顺序,但其实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性,粗略看来叙事仿佛流水账一般,但仔细阅读,却可以发现这流水账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长短进行,反而有自己的详略增减,以及存在作者都未曾察觉到的主次划分情况。

图2 网络游记叙事结构划分

在旅行过程的叙述中,尽管大多数作者会用“DAY1”“DAY2”作为基本顺序,但是无法抛弃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在无意回忆事情的时候不会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对事情记忆的深刻程度”[19]。在这种旅行体验中,对事件记忆的深刻程度与自己原本生活的相对经验偏离。当你觉得一种食物的味道或造型远超过你生活中的类似物品时,你会用长篇幅进行描述,而同样当你看到从未见到的风景以及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时,你会花费许多笔墨进行描写:

这40天,完全是按照背包客的方式旅行,第一次自己张罗签证、机票、出境,第一次深夜下飞机和陌生人搭车,第一次住青旅多人间,第一次住guest house、hostel,第一次couchsurfing,第一次高速路上搭便车,当然还有第一次在境外丢钱包,包括护照、身份证、通行证、银行卡等等,everything,于是第一次去公安局和大使馆,以及各种闹剧(后面详细讲)。[20]

当她描述这些“第一次”的时候,所表达的向往即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抗,当她逃离日常生活,开始做自己所有“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正是在回味这样的异文化带来的体验。正如鲍曼所说:“可以决定要变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也只是现代生活的特征。”[21]当背包客选择做一个与都市社会交往准则相悖的决定时,他正是在通过现代社会的特征来选择一种与现代社会相悖的行为方式。

都市游牧主义强调个人主义正在丧失它的中心地位,人们渴望通过“游牧”自己以反抗现代社会的压制,[22]背包客正是通过“游牧自己”的方式来寻找自我,通过打破方法、系统化的交流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本真。游牧生活是指“一种无忧无虑的气氛,它不促进对明日的关心,而是相反地促进生活在当下的欲望,这涉及在时代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22]。而背包客在旅行中也往往是放空自己,远离日常,追求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体验。

此外,米歇尔•马费索利认为当前的社会已经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过渡,这个变化已经通过社会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来。[22]后现代的部落游牧不再是原野放牧,而是因共同情感和价值观与他者相遇、相聚,形成部落。当代的游牧主义摒弃了现代社会带来的“祛魅”,号召一种“复魅”。背包客也正是因为这种背包旅游带来的游牧体验,得到一种与现代社会远离的久违的神圣感,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三、享乐:戏剧性与互动性的享受

(一)时空交错的戏剧表述

在背包客的网络游记中,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叙事特点:“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交替出现。网络游记一般书写于故事发生之后,但为了使读者身临其境,游记作者通常会采用“经验自我”—带你看他每一天的旅行经验,但书写时却几乎会无法避免地站在旅行之后的时间纬度进行评判。一些发生在旅行中的趣事并不仅限于同一时间,也可能存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交错:

defunct9:“过了SoiRambuttri,钻戒发现了巨好喝的桔子汁,从接下来几天喝掉无数桔子汁的经历来看,这家确实是最赞的,一是它的甜度,甜中带着一丝酸,后面在T&K海鲜喝的偏甜,其他喝的都比不上这个味道。”[20]

在游记中,可以看到叙述者身上出现了两个自我。“叙事自我”是指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视角,而“经验自我”则是指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常规视角。上文中评价桔子汁为最好喝的“自我”,明显是在喝橘子汁时的作者无法得出的一种评价。

为什么说这次旅行是失踪的完美记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是希望写成“失踪的不完美记忆”。因为在我的字典里,只有不完美才是永恒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月以后,我再翻开回忆,发现大脑已自动筛去了那些缺憾,去泰国的旅行陡然间变成完美无缺的旅行,只是记忆已经开始模糊,除了帮助回想的照片以外,它失踪了。[23]

当作者坐在办公桌前,发现记忆中不完美的旅行变得完美的时候,经过时间打磨,旅行者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旅行享受以及出乎意料的计划外喜悦。在回忆的相关研究中,以“事件”(event)最能引起注意,因为事件对个人的经验来说是特殊的。Schmitt提出体验能够使旅游者得到感官的刺激,触动情感,引发思考而产生行动,再进而创造出难忘的回忆。[24]当“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随着时间流逝趋向于统一和谐的时候,旅行中的疲惫和辛苦总是第一个被忘记的,而享受和愉悦总会成为那段记忆的重点。那些旅行中“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不统一,往往创造了回忆中最大的亮点,通过体验后持续的可回忆性,创造了许多心理利益。

(二)实用至上的互动取向

当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旅行体验时,就拥有了与作者进行交流的可能,同时游记搭载在网络这一新媒介上,它的公开性和交互性就得到了加强,在获得更多读者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评价与交流。游记的实用取向指的是游记首要为读者提供关于旅游的有价值的实用信息,包括旅游地景点介绍、各种餐馆旅舍推荐、基于自身旅游经历的提示等。在游记中,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会在文中穿插提到文末附上相关旅游信息,而在互动中实用取向也显得十分重要。当旅行开始,背包客们用网络来约定现实生活中的旅途相遇和相见,并进行组团的时候,这种互动已经有了现实意义。而在每一篇游记的开始,作者都会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旅行缘起并附赠旅行攻略。woodootoo的帖子前言说:

旅行前6天凌晨2点定的机票,然后5天内完成攻略,然后出发……之前看过前辈们的帖子均用半年、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而本次准备时间绝对是这次行动的亮点之一。用自己的方式旅行,且宗旨是花最少的资金获得最能了解一个地方文化、体验一个地方的风情以及最愉快的方式出行。在此要感谢借助各“长老”们攻略帖子,才能让我有能力去完成一次闪电战式的旅程计划。但毕竟是这么短时间完成的闪电战计划,导致在具体实施时状况频出,囧事一箩筐,哈哈,之后会在日志中提到。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将对本次旅行进行剖析,希望给准备出游的盆友们一些帮助。[10]

旅行有时缘起于自己的旅行回忆,或者和其他背包客的交流。成行前的攻略则显得事无巨细,例如护照办理、机票选择、电话卡、银行卡的推荐,入境卡片的填写乃至什么季节应该准备什么衣物等都会一一交代。

在讲述旅行过程的部分,也会嵌入一些旅行攻略,毕竟大多数网络游记读者都是抱着实用目的阅读这样的游记的,没有在正文中作出说明的部分,一定会在后面的帖子中被提问。为了不打扰帖主的行文,说到一些独特体验时,有经验的作者就会附上攻略—当然在此过程中并不能避免提问,有耐心的网络游记作者则会耐心回答—在获得攻略的同时,所有背包客的经验得到了共享。这样的交流使得背包客群体彼此更为信任,“穷游网”一度被这些“穷游儿”称为“大家庭”。

此外,穷游网特别设立了问答板块,独立于分区之外,直接发文可以获得更为及时的回复。群体之间的交流从问答开始,从旅行中进入到分享日常经验的层次,在线的交流使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更为亲密,同时也扩大了穷游网站的功能性。

颜伊曼通过341份问卷搭建模型后得出结论,互动对沉浸的整体效果高于信任对沉浸的整体效果。[25]因此,这种互动对于读者忠诚度的锁定更为重要。通过这种互动,网络游记阅读者不仅获得了身份认同,更获得了有效并高级的交流过程。穷游网为每位作者提供被读者关注和关注别人的功能,随着互动频次的增加,这个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深入。当背包客旅行者打开自己的论坛,可以看到自己的“关注”或者“被关注”,这一切,构成了情感的部落主义。

四、结语

作为大众最易获得的背包客研究样本,网络游记中所蕴含的一些反抗或者向往被大众所吸收、理解,虽然一个人的记忆可能并不重要,但所有背包客群体的记忆,却是伟大的文本。背包客网络游记仿佛是这个亚文化群体的“小窗口”,商业一边收编着这个群体对于“自由和自然追求”的诉求,来制作一个个商品象征,一边也没有放弃对这些行为的批判,对“穷游”的污名化仍旧频频见诸媒体。

背包客这一群体在网络游记中时刻张扬着一种自由而有个性的主张,并通过视觉效果展示出一种美学向往;寻求彼此间对于真实感的信任,并通过反抗日常生活来展示对于后现代主义游牧生活的向往;在文字间通过时空交错的戏剧感来对记忆进行包装,并在互动体验中获得彼此的身份认同;通过这样的内部交流来建构这一群体的精神取向,获得彼此的认知与互相支持;通过都市生活与背包客生活的不断交替来放牧自己,在抵抗现代都市文化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

[1]ALVAREZ M,ASUGMAN G.Explorers versus planners:a study of Turkish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3(2):319-338.

[2]COHEN E.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J].Social Research, 1972,39(1):164-182.

[3]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42.

[4]MURPHY L,PEARCE.Young budget traveler:backpackers in Austral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4):819-843.

[5]周冠群.游记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98.

[6]罗阳富.传媒视野下文学教育新探[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51-55.

[7]MURPHY.老挝+泰国40天旅行日记(第一次出国体验背包客+沙发客+trekking)—持续更新中[EB/OL]. (2014-12-15)[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934736-1.html.

[8]王多.解读网络文学[J].探索与争鸣,2000(5):37-39.

[9]刘利斯.欲望化叙事成因分析[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09,11(4):8-10.

[10]woodootoo.“普吉”闪电战攻略炼成记—1位背包客独行探索之旅[EB/OL].(2014-02-12)[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898226-1.html.

[11]黄卓才.略论游记的写作特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110-113.

[12]付什么.[年轻气盛 人生海海]初入泰国~[EB/OL]. (2016-04-03)[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2498031-1.html.

[13]稀子Joyce.一个人旅行是种怎样的体验[EB/OL].(2017-04-15)[2017-09-21].https://zhuanlan.zhihu.com/p/2641457.

[14]米克 巴尔.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8-177.

[15]xin小xin.一个人的旅行,暴走泰国全境[EB/OL].(2015-07-21)[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1332738-1.html.

[16]伊莉莎白 贝克.旅行的异义—一趟揭开旅行暗黑真相的环球之旅[M].台北:八旗文化,2015:152-154.

[17]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ey-Bass,1975:23-25.

[18]CHEN H, WIGAND T R, NILAN S M.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999,15(5):585-608.

[19]伯格.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

[20]defunct9.两个背包客的第一次自助行—钻戒游泰国[EB/OL].(2011-05-29)[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424996-1.html.

[21]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7.

[22]马费索利 米歇尔.部落游牧性[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40-44.

[23]峻瑞.一人背包14天 新加坡—曼谷—苏梅岛—帕岸满月趴—龟岛 西洋玩法[EB/OL].(2015-10-04)[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1380521-1.html.

[24]SCHMITT B H. 体验营销:如何增强公司及品牌的亲和力[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5]颜伊曼,潘泽仁.探讨影响用户网路沉浸经验之因素与沉浸结果—以背包客栈为例[J].休闲观光与运动健康学报,2014,4(4):22-41.

猜你喜欢
背包客游记旅行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小黑的旅行
超市游记
赞!最小背包客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