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燕
(彭国仪纪念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48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意义。在大众渴求知识的年代里,图书馆曾经是神圣而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当下,它变得较为冷清了。这固然与我们这时代的浮躁和人们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联系,但也不能忽视图书馆自身建设与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当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就不能指望传统的图书馆的存在方式与服务方式会受到人们的追捧。有鉴于此,本文拟探索当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图书馆的服务策略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我将当下大众的阅读方式分为三类:闪读、快读与慢读。相对于时下阅读对象的多样化,其大致可以做如下对应:闪读对应于网络及新媒体信息的获取和浏览,快读则是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方式,慢读则可以是对经典的研读和对慢生活阅读的体验。当下大众的生活方式是多元化的,有的人生活节奏紧张快捷,获取信息的方式选择受到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只能通过自媒体或者公共媒体快速获取信息或者阅读;有的人则享受着慢节奏生活,有充裕的时间获取各类信息,把阅读当作享受,品味经典阅读的深度乐趣。
中国传统的阅读方式是慢读,或者说是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选择,固然是阅读对象的制约所致,其实也是读书人的生存选择。读书人终其一生专注于四书五经,甚至不惜穿凿附会,穷究其微言大义。这种阅读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已经成为民族阅读习惯。它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微与深刻,也使得中国学术文化繁复精深。直到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在强调这种深度阅读方式的重要性。如果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立场上来看,这种深度阅读方式养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细而深刻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长期的阅读思考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典籍深耕细作,深入理解,阐幽发微。这是有着十分的积极意义的。中国历代读书人的阅读、思考与创作,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繁复精微的阐释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精细的深度阅读方式已经无法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阅读要求了。人们沉溺于眼花缭乱的肤浅生活,也完全失去了深度阅读所需要的沉潜宁静的心态。多样态阅读媒体的出现,为多样化阅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于是,基于快速获取信息需要的快速阅读,以及比快速阅读更快的闪读就出现了。需要说明的是,“闪读”命名受到了当下快闪呈现方式的启发。其含义就是比快速阅读更快速的阅读。这类阅读方式,很显然是技术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使得信息量和信息传递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无法应对传媒时代信息和知识的需要,而人们的快节奏生活、追求新奇与刺激的心理状态也很难回到深度阅读时代,又或者深度阅读的需要已经被时代氛围消解殆尽。人们乐于快速阅读或闪读,只为获取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或求得短暂的新奇刺激。如果一定要寻求这类阅读方式的文化意义,它便是适应时代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后现代文化特征。快餐文化时代的碎片式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阅读方式和古代经典传播方式的消解,实际上就是当下阅读者对传统经典的疏离甚至遗弃。所以,闪读或者快读是一种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强的功能和明显的效果,但无法替代传统的深度阅读。
两相比较,慢读或曰深度阅读是经典阅读和经典传播必要的阅读方式,其阅读目的指向阅读文本的深层内涵,最终目的则是传承文化精神,培养民族文化情怀,所以,在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深度阅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全民阅读方式。闪读和快读则适应了信息爆炸时代的生活节奏和阅读心理,是一种以获取实用信息和浅层次文化享受为目的的阅读方式。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这类阅读方式是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方式。
图书馆在当下的存在意义毋庸置疑,但其功用的闲置和被忽视冷落则是一个普遍现象。[1](P1)如果这种闲置和冷落的状况不能尽快改变,则意味着全民阅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与改善的状况令人担忧。在当下的多元文化环境下,大众的文化取向和偏好显得支离破碎,缺乏较为集中而突出的文化价值取向。[2](P7)当此情境,图书馆就应该承担起建设主流文化价值精神的重要责任,至少在乱象丛生的网络文化面前,它应该表现出定力和担当。有鉴于此,图书馆的服务策略和价值选择就应该与时俱进,鲜明而有吸引力。
文化主题的选择。图书馆的传统编目方式对于当今图书分类以及图书流通与传播已经显得太过笼统,甚或杂乱而没有眉目,只有类别没有主题。时代的话语是有主题的,尽管有时候可能有多个主题,涉及多个领域,但这些时代话语主题与图书馆的编目分类完全不是一码事。而大众对图书的需求和阅读目的又常常更具体,他们大多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需求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选择阅读对象。鉴于此,图书馆在当代文化情境下,就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文化要求设计阅读主题,突显时代需求、国家倡导、人民欢迎等文化主题,引导无序阅读走向有序阅读,使民众的阅读力集中起来,释放正能量,提高文化凝聚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民众的文化自信力显著增强,文化需求也急速增加,文化主题也十分丰富,如民族复兴、中国梦、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勤政为民、从严治党、传统文化、大国形象、文化自信等等,诸多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主题不断涌现,但民众对这些主题的理解程度有待深入和提高。[3](P10)面对如火如荼的时代和这些热度集中的主题,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加强主题策划、主题引导、主题宣传,以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全民阅读力,使读者加强对主题文化的理解,从而强化时代认同和文化认同。倘能如此,则图书馆就不仅是藏书的地方,而是在文化建设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传播方式的选择与创新。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当代文化传播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以往借书还书的图书馆运作方式,在很多时候,只能引发读者的怀旧情绪了。当然,经典的运作方式即便是怀旧式的,其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它是知识扩散与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也成为知识分子习惯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诸多传播方式的选择,知识载体的存在形态也表现出多样化。此种情势,给习惯于传统运作方式的图书馆带来了诸多挑战。很多读者可能放弃传统的往返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方式,致使图书馆门前冷落;大量古今图书的数字化制作和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传播,使得往日以藏书丰富和版本权威为傲的图书馆的神圣意义几乎全部消解,以读书和研究为职业的读书人亦可以不再倚重图书馆。更为致命的是,泛娱乐化的社会生活和轻视意义的生活观念,使得社会大众无心进行严肃的阅读,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已经走向式微。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化场景中,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建立已成为主流话语,而且是热门话题。图书馆重塑其权威与渊博的文化形象,走出其冷寂的情景,融入文化勃兴的时代氛围中,正当其时。其途径的选择与创新大约有以下数端。其一,建立有特色的网站,提供具有自身特点的主题文献服务。世界上有影响的图书馆,除了藏书丰富外,大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是地方文献特别丰富,有的是某一专题文献绝无仅有,有的是某个时代文献特别齐全。所以,每一个图书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宣传自己的特色,并以多种方式为广大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快捷而有特点的服务,从而确立在某一个文献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紧扣时代热点和国家急需的重大研究课题,分类整理专题文献,为政府和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文献支持。传统的图书馆以藏书为目的,其服务较多地体现为等待借书还书,主动服务和担当的意识未能显现,所以当获取文献和信息的途径随着技术进步变得多样而便捷的时候,图书馆的被需要就似乎无关紧要了,而这种状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其三,多渠道多途径强化大众阅读引导。图书馆可以主动作为,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利用网上平台的新书推介、简洁明了的宣传海报、生动丰富的读书报告会、灵活有趣的读书沙龙或者读书俱乐部等等途径,引导大众阅读,助力大众阅读,推动全民阅读。一个国家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越大,则说明国民素质越高。图书馆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泛文化融合与创意。读书需要氛围,也需要好的环境。今天的政府投入资金以改造建设图书馆的建筑与环境,已经是很轻松的事了。那些老旧的图书馆和简陋的环境,已经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大众的读书环境完全可以装饰得高雅舒适,其阅读媒介也可以多样化,纸质书籍、电子读物、有声读物以及其他样态的读物,都可以提供给阅读者选择。优雅舒适的环境和读书氛围,会使阅读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我们也可以把阅读和休闲结合在一起。如果阅读能成为民众的休闲,则民族素质就不再令人担忧。图书馆是一个文化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大众文化的边际更是宽泛。生活中到处是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使用的文化概念,我称之为“泛文化”。如果有一天图书馆成为民众生活的一个必要场所,或者说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就应该在建筑设计、装修风格、阅读环境布置、阅读氛围创设上变得轻松亲切,让阅读变得愉悦。情景创设能够呈现出意义和目的,图书馆如果能够在阅读情境中融合诸多的泛文化因素,则其引导助力大众阅读的目的,就会变得容易实现。如此,人们即便某一刻不想读书,只想在图书馆喝杯咖啡,看看别人读书,那一刻的感觉,也是掺杂了诸多文化因素的。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新时代,传播文化普及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是图书馆的义务。图书馆不应该只有书库和管理员,它的作用和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日)斋藤孝.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程亮,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2](美)斯图亚特·A.P.默里.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M].胡炜,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3]王龙.阅读史导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