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室,辽宁 辽阳 111000)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兴盛繁荣,而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兴盛繁荣的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农副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它是随着生产条件、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其过程主要是建立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完善经管管理体系,加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保护体系。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化解风险,减轻生态压力,改善环境治理,降低污染的过程。其手段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等方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解决农村一系列问题。
建国初期,农业现代化就是工业要素投入的过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战略,但农业的恢复发展是一切部门恢复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曾指出,“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农业社会化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早期表述。此时期,农业现代化是工业要素不断投入农业的过程,追求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手段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机械的使用、水利的重视、化肥等化学产品的运用等,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先进技术的运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中央以“一号文件”强调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转变,最终形成了“双层经营体制”。1988年提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此时现代农业就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即生物工程,与此同时,国内外转基因技术悄然兴起。
20世纪9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更加广泛应用。此时农业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为主要内容,实现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达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为农业产业化、社会化大生产。2013年粮食产量下降,成为历史以来最低点,出现粮食荒现象,农村穷,农民苦,农业落后等问题凸显。面对这些问题,中央提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确定了“五个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方略。从2004年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为主题,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此时现代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劳动者、农民生活、农业制度等方面,实现农业产业化,社会化大生产。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短板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对策,它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村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很多政策还存在着漏洞,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还有提升空间,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其原因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农业扶持力度小。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弱势行业,其发展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及质量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约,其天然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1]但我国近几近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向中高速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水平降低,民间资金筹集难度系数加大,投入农业及农业项目的资金就会偏少,对发展农业现代化形成阻碍。
第二,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农业投入发展。一方面,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我国在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中显示,有1/3的国土生态环境处于差或较差水平,使现代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包括政商关系等政治生态环境。曾流传“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鲜明映射了我国部分省市扭曲的“政商”软环境。软环境建设不好必然会减少社会资本的投入,必然会影响到农业资本的进入,对发展现代农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近几年,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二,基础设施缺乏资产经营管理理念,“破窗”现象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缺乏清晰的产权基础,存在着“人人都管,人人又都不管”的状况,且维修不能保证,很多村镇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存在严重老化现象,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第三,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合理规划布局。很多农村地区在种、养农产品时没有清晰的思路,存在着“模仿”“照搬”的发展模式,出现产品过剩,形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产品的滞销、收入的降低。当然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是有关的,但也与农村的发展规划不健全有关。
第一,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持续往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的趋势。第二,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支撑不强。我们每年科研投入经费不高,新产品、新技术采取引进模仿的形式,而且很多种、养技术也是百姓生产过程中独自摸索出来的,交了不少学费。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组织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突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第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2.18:1,城市发展的快,就业机会多,隐性福利高,吸引农业人口,对农业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阻碍。其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农业基础薄弱。
“四化”同步建设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指导。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所以,各行各业,都应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引进好的农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农户,发展农业。其次,加快新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其功能,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建设有新的突破。再次,要加快“一村一品”建设,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最后,加大农业产品出口,增加农产品创汇能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按照农业发展规律推进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粮食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稳定粮食生产。中国人的饭碗里应该装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中国人的饭碗应端在自己手中,不能受制于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战略部署,稳定粮食生产人人有责。其次,我们要协调农业内部之间的种养结构。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结构比例,优质粮食产业、绿色蔬菜产业、生态养殖产业、特色林果产业4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精品农业。再次,协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当前阶段,在农业较为弱势情况下,还得工业补贴农业,最终形成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第三,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争取政策扶持,鼓励有一定规模、符合条件的农村大户成立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鼓励支持引导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济人、农业协会等各种组织的建立发展。此外,建立合作机制。探索各组织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合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第一,发挥各级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农业毕竟是弱质产业,在承担市场风险的同时,要承担自然风险,所以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农户的地位岌岌可危。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要积极参与,打造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政府积极参与是作为引导者、监督者、管理者的角色出现的,是服务人员,不是万能的,什么都能管。政府要从以下方面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使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不损失。很多农民自身种地积极性不高,但对流转土地很抵触,其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粮食价格上涨,土地价格变化,自身利益受损。保证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受到损失,能够从土地增值收益中得到补偿。
二是要推动各项利好政策落实到位。首先发展现代农业,金融扶持一定要到位。一方面,完善政策性金融。继续推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对其功能定位、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界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加强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合作金融领域,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次支农惠农政策一定要到位,落实中央、省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三是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民间投资。新的政策关系应该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既要亲,又要清,不能走极端”[2]。我们要继续提升市场地位。市场地位的提升,必将会使农业生产体系更为健全合理,避免条块化和垄断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更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重复过剩品种的种养。而且市场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权力作用必然会进一步被限制。权力、市场角色和作用的变化,必然会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过去的政商关系必将改变为关系平等、地位平等、分工有别的新政商关系,将使产权更为明晰,权力更为明晰,进而协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运转。
第二,调动、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者的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除了强调政府作用之外,还必须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者的作用。
首先,要提升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培训,宣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优劣势。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科学务农水平。引导大学生来农村就业创业,把优势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农村,提升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其次,要转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思维,鼓励农民、城镇人员以及私营企业者创新思维,积极投入新的经营体系中,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体系,走规模化农业现代化,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
第三,加强社会服务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
首先,要促进中介机构的发育和成熟。分散的农业种植与经营在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方面力量相对于组织体系来说,其抵抗力较弱,当然,在新的组织体系还不健全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应对这些风险,这就要求具有各种功能的中介机构来参与,降低成本,专业经营。[3]例,南通市如东县为生产优质粮食培养骨干力量,形成生产联盟,联盟中分工明确,如有专门从事庄稼医生(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有专门销售等,既省心省力又省钱,把发展规模种植的大户领上丰收路,抱团致富,我们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健全中介组织机构,使农业组织机构更加细化,分工更加明确,降低成本,提高抵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业收入。
其次,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能够提升农产品生产规模、品质,使其更具有集聚性、安全性。要实行专业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要根据各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在各自区域内解决。如远离城镇区域以粮食为主产区,在临近城镇地区,以设施农业、经济作物为主。这种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会使农业形成一种合力,提高效率,增加产值。另外,要健全检验制度。[4]使检验样品与成品一致,送检与抽检相结合,使检验的结果更适用。
再次,要增强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目前科技推广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待加强。一要严格知识产权保护,针对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公共品特性,国家、省市应对农业技术创新供给主体给予补贴与奖励。二要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三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602/01/t20160201_8675689.shtml.
[2]兰晓红.新常态下辽宁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5(1).
[3]张红宇,张海阳,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1).
[4]冯献,李宁辉,等.“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