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天津市宁河区乡镇畜牧兽医总站,天津 301500)
本文介绍猪以肠炎为共症的两种细菌性疾病,即猪大肠杆菌病和仔猪副伤寒。猪的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生猪的肠炎和肠毒血症;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在临床上常见败血型和肠炎型。本文从病原、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以上两种猪病进行了阐释。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有大量大肠杆菌生存,在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和维生素合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是致病性的。猪的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生猪的肠炎和肠毒血症,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仔猪生产形成一定威胁。
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为阴性杆菌,多数菌株有荚膜和鞭毛,许多菌株有菌毛,但不形成芽孢。由于血清型众多而且差别很大,因此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猪场发生的大肠杆菌病其血清型也不尽相同;加之近几年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因此在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用药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临床症状。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大多发生<10日龄的仔猪。带菌母猪是传染源,突然发病,肠炎腹泻,排出的粪便呈黄色糊状或水样,有的含有气泡或凝乳块;仔猪迅速脱水消瘦,皮肤灰暗无光泽,1~2 d内因败血和脱水而死亡。仔猪白痢:仔猪白痢大多发生于约2周龄的哺乳仔猪。病猪腹泻,肛门及后肢被粪便污染;排出白色、灰白色糊状稀便;个别仔猪死亡。仔猪水肿病:仔猪水肿病大多发生于断奶之后体格健壮、生长速度快的保育猪。与饲料和饲养方法的突然改换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有关。病猪眼睑、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由于毒素的关系,病猪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如步态不稳、盲目行走、惊厥倒地、四肢划动、肌肉抽搐、嘶哑尖叫等;有的全窝突然发病,死亡极快。尽管该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
剖检变化。仔猪黄痢的主要病变为:空肠管膨胀、肠壁充血、肠内容物含有气体。仔猪白痢的主要病变为:肠壁充血、胃黏膜出血、肠内容物呈糊状。仔猪水肿病的主要病变为:各组织水肿,喉头水肿、胃壁水肿、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结肠系膜水肿。
诊断要点。临床特征:仔猪黄痢,其粪便呈黄色糊状;仔猪白痢,其粪便呈白色糊状;仔猪水肿病,其水肿病急、神经症状、死亡率高。剖检变化:仔猪黄痢,其肠壁充血、肠内容物呈黄色;仔猪白痢,其肠壁充血、肠内容物呈白色;仔猪水肿病,其喉头、胃壁、肠壁、肠系膜水肿。
防治措施。母猪怀孕后期按说明注射仔猪黄白痢疫苗;仔猪出生后10日龄接种水肿疫苗;产房定期消毒;对黄白痢仔猪应用抗生素,并给予保肝解毒剂,腹泻严重者要进行补液;水肿仔猪除应用上述药物外,要降低颅内压。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临床常见败血型和肠炎型。该病在中小型散养猪场仍然频发,主要是卫生条件不好、消毒不严格、防疫不到位所致。
病原及流行特点。沙门氏菌菌体两端钝圆呈直杆状,并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阴性菌。生产上常用的消毒药物和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该病多发于断奶前后的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保育猪发病出现严重腹泻的有可能成为僵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雨潮湿和寒冷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生产中各环节的应激易促发该病;健康带菌猪相当普遍;外购仔猪极易发病。
临床症状。败血型:体温升高至41~42℃;耳尖、鼻头、颈部、胸前、下腹部、腹底部、臀部、尾根部、会阴部、四肢下部等部位出现紫斑;呼吸困难;拉稀;病程2~4 d,病死率很高。肠炎型:是猪场最多见的类型,和肠型猪瘟很相似。体温正常或稍高;腹泻严重,粪便有的呈水样、有的混有坏死组织或纤维素、有的混有血液;粪便颜色多呈黄色、绿色、黑色、灰色、灰白色。持续时间较长,易发湿疹,易成僵猪。
剖检变化。败血型副伤寒主要病变为:肝脏有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脾脏败血呈黑紫色,肾脏脱水色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肠炎型副伤寒主要病变为:胃黏膜出血;空肠段大面积出血,小肠黏膜出血;结肠出血,结肠黏膜出血并有麸皮样渗出物覆盖。
诊断要点。临床特征:高热稽留,皮肤红紫,腹泻严重,粪便呈黄、绿、黑、灰白色,失重明显。剖检变化:肝脏黄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小肠黏膜出血、结肠黏膜有麸皮样覆盖物。
防治措施。仔猪出生后10~12日龄时,要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以防止断奶前后仔猪发生该病。哺乳舍和保育舍要定期消毒,并保持干燥通风、清洁。一旦发生该病,病重猪要肌内注射抗菌药,大群要用抗生素饮水或拌料,还要补充优质电解多维水,腹泻严重时要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保肝解毒、涩肠止泻、调整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