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恒军
(黑龙江省桦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桦南 154400)
鼻炎是鼻内组织的炎症,常见该病的轻度感染。萎缩是指鼻内被感染或损伤的组织发生萎缩、变形。猪萎缩性鼻炎常见两种表现形式: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和进行性萎缩性鼻炎。临床上,病猪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颜面变形或歪斜。随着养猪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发病率日趋增加,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这种萎缩性鼻炎属于轻微感染,不会进一步发展,感染或炎症会持续2~3周,炎症不会进一步发展,鼻甲骨会自我修复,恢复正常,这种形式被称为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所有猪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炎症持续期较短。病原微生物,如:波氏杆菌、嗜血杆菌、非产毒素的巴氏杆菌、其他环境性的病原以及灰尘、气体等,都会引发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相对严重,是由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持续性、进行性的炎症,鼻内组织萎缩、鼻腔变形。多杀性巴氏杆菌有A型、D型两种。进行性萎缩性鼻炎是哺乳仔猪、生长猪的一种严重疾病。对于感染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的猪群来说,一定存在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成年猪的鼻、扁桃体内可携带该菌,因此,引种时常存在引入该病的风险。这是该致病菌进入猪群的最常见方式。带菌猪不可避免地将该病在不同猪群间传播,可在猪的呼吸道、扁桃体内发现该致病菌。通过气溶胶或是猪-猪之间(鼻-鼻)的直接接触,该病在猪群内传播。也可通过设备、衣物等间接传播。猪首次感染后,可持续感染数月。在哺乳后期或断奶后,仔猪会被感染。3周龄的仔猪才能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毒素被吸收进入猪体内系统,损伤肝脏、肾脏和肺部等器官,导致日增重下降,饲料转化率变差。在猫、犬、兔、家禽、山羊、绵羊与火鸡体内也发现相似的细菌。这些细菌被认为是寄主适应菌株,并不会引起与猪类似的严重疾病。人的扁桃体可能短期携带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虽然目前证据有限,也没有报道称病原会通过人传染给猪。经验表明,该病进入猪群主要是渠道即是带菌的猪,偶尔也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
哺乳仔猪打喷嚏、抽鼻子、流鼻涕是首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但在没有母源抗体时的急性病例,鼻炎会比较严重,甚至鼻孔出血。从3~4周龄至断奶后猪只,会出现明显的泪斑,因鼻子扭曲、变短而导致的鼻子变形。严重感染的仔猪会出现采食困难,日增重显著降低,在急性暴发时,病猪可能无法达到上市体重。
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不要因为仔猪打喷嚏就自动判定其患有进行性萎缩性鼻炎。通过鼻腔剖检病变和鼻拭子的病原菌培养可很容易确诊该病。在屠宰厂,将鼻子在第一前臼齿处横向锯开,即可评估鼻甲骨的萎缩程度。可执行0~5分评分制:0分代表鼻腔完美;1分代表鼻子稍有不对称;2分代表鼻甲骨组织稍有缺失;3分代表鼻甲骨中度缺失。只有评分为4分和5分,存在严重的鼻甲骨缺失,才可怀疑是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鼻炎由以下因素引起,但各因素间的区别并不明显。仅有少量的猪会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且萎缩的鼻甲骨可能会愈合、再生。本病需与伪狂犬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猪格拉泽氏病、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一旦鉴定存在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应利用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免疫全部种猪群,间隔6周加强免疫1次。约需4个月整个猪群才能建立起免疫力,需经历9个月或更长时间本病才能得到控制。在猪群暴发该病前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从母猪进入产房至仔猪断奶,在母猪饲料中添加土霉素(OTC)或甲氧苄氨嘧啶/磺胺(500 g·t-1)。仔猪教槽料中添加土霉素或四环素500~800 g·t-1,或在仔猪断奶后3~4周内,饲料中添加甲氧苄氨嘧啶/磺胺混合物。全部哺乳仔猪在第3、10和15天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泰拉菌素或阿莫西林。可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用其他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甲氧苄氨嘧啶/磺胺、泰乐菌素和恩诺沙星。同样,在仔猪断奶时注射长效抗生素。在所有母猪均免疫疫苗后,此用药方案至少需持续执行2个月。对所有断奶仔猪进行拌料给料,直到临床症状消失。在随后的胎次中,在母猪产前2~3周加强免疫1次。
在进行性萎缩性鼻炎急性暴发时,16周龄的猪临床发病率可能高达25%。免疫疫苗4个月后发病率会下降至10%,6个月后会下降到1%。母猪群免疫通常可以保护8~12周龄前的仔猪免受感染,直到猪群进入育肥舍。此时,除非育肥舍执行过清群,否则猪群又会被感染,但很少表现临床症状。然而,萎缩性鼻炎感染会增加患其他呼吸道病的可能性,降低采食量,影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