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旭鹏,何芳芳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形成过程和思想精髓,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本思想是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借鉴,对于当今中国在更具体的层面落实“人民观”具有深刻的影响。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秦汉唐时期达到了成熟,明清时期得以完备。鸦片战争之后,民本主义和近代民主主义相继盛行。
历史上,在《尚书》中第一次提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28的思想。周朝在吸取了夏朝灭亡的教训后,提出了“敬德保命”的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69,“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1]23等都是古代传统中对于“民”的阐释,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对于我国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它的中庸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会的发展逻辑,《礼记》中提出了“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的思想,强调民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4]这些思想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即: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
秦汉时期民本思想处于成熟期。当时小农经济是国家兵力和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众的支持,政权无法维持,基于这样的背景,思想家们纷纷意识到了民的重要性。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5]主张要施行仁政,爱惜民众。唐太宗李世民也意识到了民的重要性。他多次提到“君舟民水”论,并把其作为治理朝政的基本准则。在实践中,他也实行仁政,爱民如子,正因如此,我国古代历史上才有了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处于相对完善的状态。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在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6]49;“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6]50。晚清,严复等人进一步提出民众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从传统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跨越。
古代的民本思想以“重视百姓”为手段,以实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它不是以维护百姓的根本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这些思想进行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吸收其合理的成分,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养分。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群众观”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具体提到“人民”“群众”等概念,但他关于“人民”的观点大都散落于他的不同时期的各个著作中且内涵相近。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讲:“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可以看到,马克思在青年时就致力于为人类谋福利的思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神圣家族》中提到“工人创造一切”,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工人甚至创造了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8]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9]这体现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的批判,而充分肯定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实践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放弃了旧的思辨哲学,从现实社会出发,用全新的视角去研究人民主体思想,这也标志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阐释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共产主义道路的探索,“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人民观”中的“人民”主要指:在经济上占有极少数的生产资料,政治上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愚昧的人,这些人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变革的主要承担者。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里的“人民”主要指向的是无产阶级,实际上,“人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包含不同的内涵。历史不断发展,“人民”的外延逐渐扩展到了全人类,因为我们要实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充分地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他首先指出,“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前提条件,这里的“人”是指处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其次,人民主体思想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人的解放。为了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自由的人,无产阶级应当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我国历代领导人在其各自执政期间对“人民观”做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在革命和建设的年代,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的“人民观”。毛泽东关于人民的观点和看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群众观的发展、创新和升华。在深受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确立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942年底,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问题基本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教育每一位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体会群众的呼声”。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谈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利益诉求,毛泽东注重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他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再次强调:“我们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土地革命战争中,我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年代又团结全国人民联合抗战以谋求民族解放;民主革命时期,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谋求国家富裕。无论在哪个时期,毛泽东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时,就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性,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边去。”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报告中都强调要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关心群众的问题。“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人民观的基础上赋予“人民”更丰富的内涵。邓小平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他说国家和政府应该制定让人民满意,让人民答应,让人民高兴的政策和策略;提出要同时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利益;为消除城乡、区域差距,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既推动政策的实施,又是利益的最终享受者。可见,邓小平的人民思想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他始终心系人民,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江泽民强调:“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可见,江泽民同志也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他执政为民思想的核心体现。他还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1]的论断,这一系列思想的提出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对于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告诫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并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等新观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讲到:“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握好权。”[12]我党始终要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根本遵旨,始终为人民谋福利,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为人民服务”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和升华,这更符合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思想,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关注百姓生存这一积极因素,而摒弃了“民从属于君”的消极因素,于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被诠释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发展为了人民。首先,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指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党的使命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13]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导向标。其次,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14]他还强调,“我们的发展如果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没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的发展将失去意义,也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15]最后,要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的基本需求;要接地气,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要回应人民的关心和诉求,听取人民群众反映现实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十八大以来,我党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民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第二,发展依靠人民。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十三五”规划的决胜阶段期,要发挥人民的力量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把人民当做主体力量,尊重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相信人民,联系人民并和他们交流,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多实践调研,和人民多交流,向人民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听取人民的意见,从人民中借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再次,要把人民当做检验发展成果的试金石。把人民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作为检测改革发展成果的恒温器,努力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收获感。
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把人民当做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讲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建立以机会、权利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解决农民工的失业就业和其子女的教育等领域的问题,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将人民放在了发展的最高位置,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这一思想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责任担当意识的要求,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在人民观中的体现。从根本上区别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绝大多数人的畸形发展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其反映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遵循三大规律合理发展的本质要义,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新气象。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17],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一生的追求就是为全人类谋福利,以实现人类的解放。其一方面关注人的基本吃穿住行,挖掘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因,另一方面强调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新时期在探索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习总书记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以人民为主。无产阶级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其代表的是人民,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新的发展形势下,习总书记嘱咐党员及领导干部对人民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要有敢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刚好符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治国方略的提出,几代领导人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并丰富自己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习近平在注重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明确指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他强调:“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19]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全民共享到全面共享,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核心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着力点,是不断改善民生、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这一发展思想明确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课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本质要求。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的创造性和活力,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视发掘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以激活群众的“双创”潜能,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激发各行业各领域人民的创造性思维,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激发人民群众改造自己、提升自身幸福感和道德素质具有促进作用。”[20]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这些彼此独立的个体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对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首先把人民放在了至高点上,然后重视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发展,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使其在生活和参与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引导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激励他们以自信的、自豪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参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为其建言献策,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以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并将其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人民,无论什么时候,我党始终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作为以人为本的执政党,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以上从思想借鉴、理论传承、实践探索、理论意蕴、继往开来五个方面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该思想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
[1] 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 赵善轩,李安竹,李山译.管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4.
[3] 南怀瑾.孟子与尽心篇[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42.
[4] 荀子.荀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66.
[5] 贾谊.新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8.
[6] 吴光.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7] 刘彤,张等文.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8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2.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3.
[12]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09.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47.
[14] 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8.
[15]纪亚光.“四个伟大”凸显以人民为中心[N].安徽日报,2017-09-25.
[16] 曹昆,常雪梅.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N].人民日报,2017-10-16.
[17]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19]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3.
[20] 李伟.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指引[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7(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