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针灸治疗抑郁症中枢机制研究进展

2018-03-20 10:32王洪峰黄海鹏赵树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影像学针灸

王洪峰,赵 越,黄海鹏,赵树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也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每年的发病率约为0.8%~9.6%,中国抑郁症每年的发病率为3%~5%[2],目前已有超过2 600万人患病,1/3患者因病死亡,其发病率高,且病程反复。现代医学在治疗抑郁症时多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但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口服化学成药会出现较明显的抗胆碱能副作用,使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较差,且复发率高,而针灸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的绿色临床疗效[3-4]。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明确,有学者提出是通过调节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丘脑神经通路来实现。随着现阶段医学影像学与核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已在抑郁症脑功能网络机制和干预机制的研究中广泛应用。笔者将从抑郁症脑功能网络异常和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异常两方面进行综述

1 抑郁证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研究进展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MARCUS E.RAICHLE经研究发现人脑内存在静息脑功能网络,它们呈个体独立、空间连贯状分布,其中包括情感网络(aあective network,AN)、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s,DMN)、认知控制网络(cognitive control network,CCN)、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等[5]。多名国内外研究者均认同这些脑功能网络与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紧密相关,研究的热点逐渐转移到关于静息态的脑功能网络。GREICIUS等[6]首次利用fMRI技术中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28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功能连接显著增强的脑区有丘脑、膝下扣带回等。H TAO[7]在对抑郁症患者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研究中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额上回、豆状壳以及脑岛等区域存在明显异常,而这些脑区主要与奖赏、注意和记忆加工以及情感有关,表明抑郁症患者在负性情感表达以及认知控制上异于正常人。ANAND等[8]采用fMRI技术对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皮质边缘的进行对比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抑郁症患者内侧丘脑、前扣带回、杏仁核、纹状体的功能连接减弱,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对边缘区MRC调节功能减弱,从而导致情绪调节的异常。张红等[9]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和健康者的脑功能网络都显示出小世界属性,但抑郁症患者的右侧海马体、双边杏仁核、右侧梭状回、双边颞中回和双边丘脑等关联节点间效率有所增加。这些地区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偏压体的人际负反馈。但BOHR IJ[10]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者比较,其脑功能网络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但是小世界属性的平均路径长度却有所缩小,提示抑郁症患者脑功能网络有随机化发展的趋向。谭赛等[11]在用中药开心解郁方组和西药盐酸氟西汀组对比发现,2组在治疗前后全脑ReHo值和ALFF值发生显著变化,右侧前额叶下回三角部、右外侧前额叶上回、双侧中央前回的ALFF值下降,右侧颞下回和右侧前楔叶脑区ALFF值明显升高,右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脑区的ReHo值显著降低,左侧颞上回、左侧小脑ReHo值升高。陈建淮等[12]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单相抑郁患者脑白质网络中认知、情绪相关环路信息整合效率受损。

以上研究表明,目前关于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研究有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目前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研究尚处于对单个网络的研究,且这些脑区的功能连接度不明显,这很可能与抑郁症的情绪低迷、心境低落有关。另一方面,目前关于抑郁症脑功能网络间的整合作用研究有限,仅浅显研究了个别脑功能网络间的整合效应,且整合效应的显著特点尚需进一步研究。

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研究进展

针灸因其操作方便、手法简单、效果明显、价格低廉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干预措施之一。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枢效应机制尚未得到科学的解释,fMRI技术的出现为探究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中枢机制提供了先进手段。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设想“针灸影像学”这一新学科[13-14],可见运用fMRI技术来研究针灸治病机理已成为当今针灸届的热门课题。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静息态脑功能网络中的默认网络与针灸治疗抑郁症关系密切的观点较为普遍,这可能是通过针刺信息和抑郁信息在脑的相互整合作用来实现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汪莹等[15]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症患者8周后,结果显示Rs-fMRI数据发生了明显改变,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额叶神经通路的调节是针刺治疗抑郁症的脑内神经信息调控的基础。ANAND等[16]应用fMRI技术研究大脑皮质边缘发现,抑郁症患者前杏仁核、纹状体、扣带回、内侧丘脑的功能连接减弱明显。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对边缘区调节功能减弱,从而导致情绪调节的异常。曲姗姗[17]采用电针印堂和百会穴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Rs-fMRI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静息态ALFF数据和ReHo数据比较可以看出,针刺后右侧楔前叶、额中回ALFF显著升高,右侧额中回、左侧颞中回ReHo值显著升高,右侧尾状核ReHo值下降明显。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还提出“脑科学神经调控技术”这一全新概念[18],运用fMRI技术初步阐释了电针刺激耳甲部内脏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发现通过孤束核-边缘叶-脑默认网络的刺激是耳针治疗的关键。

针灸治疗抑郁症具有解郁和疏导效应,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促进情绪稳定,心境平和。一方面针灸治疗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发挥着潜在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fFMRI技术的客观证明为针灸治疗抑郁症效应机制提供有效验证。但目前研究仅限于对单个脑功能网络的探讨,欠缺抑郁症相关脑功能网络之间的整合研究。尚有很多未发掘的脑功能网络与抑郁信息相关。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深一步地探讨针灸对抑郁相关脑功能网络的整合和调节作用。

3 结语

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引入fMRI技术,为脑功能网络提供fMRI图像依据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目前针刺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fMRI研究,一方面仅局限于单个或几个独立的与抑郁相关脑功能网络,而缺少对脑功能网络之间整合效应的观察。另一方面机制研究成果不系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fMRI机制。

[1]徐春燕,田金洲,时晶,等.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4):810-813.

[2]王红艳. 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3]马琴,周德安,王麟鹏.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因子分析[J].中国针灸, 2011, 31(10):875-878.

[4]钟宝亮,黄悦勤,李会娟. 针灸治疗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9):641-647.

[5]RAICHLE ME. Neuroscience. The brain’s dark energy. [J]Science, 314(5803):1249-1250 .

[6]GREICIUS MD, FOLRES BH, MENON V, et al.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ivity in major depression: abnormally increased contributions from subgenual cingulatecortex and thalamus [J]. Biol Psychiatry, 2007, 62(5):429-437.

[7]H TAO, S GUO, T GE, et al. Depression uncouples brain hatecircuit[J].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3, 18(1):101-111.

[8]ANAND A, LI Y, WANG Y, et al.Resting state corticolimbic connectivity abnormalities in unmedicated bipolar disorder and unipolar depression[J]. Psychiatry Res, 2009, 171(3):189-198.

[9]张红,杨天亮,卿鹏.抑郁症患者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12):115-119.

[10] BOHR I J, KENNY E, BLAMIRE A, et al.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late-life depression: higher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more long distance connections[J]. Front Psychiatry, 2012, 3(6):116.

[11]谭赛,方继良,黄世敬等.开心解郁方治疗血管性抑郁症脑机制fMRI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 15(3):261-266,273.

[12]陈建淮,姚志剑.基于图论的复杂脑网络理论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 26(4):272-274.

[13]侯键.针灸影像学研究现状与前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 2014:3.

[14]许建阳,王学勇,张元,等.针灸影像学-针灸作用机理及其穴位配伍研究的新学科[J]. 上海针灸杂志, 2005,24(1):31-34.

[15]汪莹, 李学智, 吕金发,等.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9):1611-1614.

[16]ANAND A, LI Y, WANG Y, et al. Resting state corticolimbic connectivity abnormalities in unmedicated bipolar disorder and unipolar depression [J]. Psychiatry Res, 2009,171(3):189-198.

[17]曲姗姗.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5.

[18]荣培晶,方继良,俞裕天,等.基于针灸脑科学的神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 2017, 35(11):77-84.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影像学针灸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