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八法”是诊治消渴及并证管控有效机制

2018-03-20 10:32刘世林祝志岳鲍鹏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素问阴阳疾病

南 征,刘世林,祝志岳,鲍鹏杰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3.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25)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数据[1]显示,我国糖尿 病人数目前已攀居世界首位,糖尿病患者数量从2007年9 240万人,跃增到现在的1.1亿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2],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约为3.88亿人,平均每年中国人死亡人数在960万 ~1 000万,其中慢病比例占到83.3%。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世界卫生日刊文称:“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中国首要的健康威胁,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0%,占中国总疾病负担的70%。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令人担忧的是,其中近40%的死亡为过早死亡(在70岁以下人口中)”。因此,消渴及并证等中医疑难危重证的管控、防治和教育工作已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了“打败糖尿病”的口号[3]。

笔者在临床治疗消渴及并证等中医疑难危重证方面,继承了国医大师任继学的临证学术精华,运用“治病必求于本”“毒损络脉”“破血化瘀”等理论,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灵枢·师传篇》等多篇中医经典理论,结合50余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治疗消渴及并证等中医疑难危重证的综合诊疗管控有效机制“一则八法”。治有侧重,圆机活法,提倡对中医疑难危重证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个性化的理法方药。

1 治病“一则”

治病必求于本。笔者提出中医治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动静相合,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上下兼治,内外同治,不限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痰瘀浊毒、毒损肾络、邪伏膜原[4]等,根据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津液、邪毒、络脉等而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标本同治,治病治本。这是中医的根本治则。必要时寻求中西医综合诊治。

古语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国者,中医之道也;治人者,中医之本也;治病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之术也。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人救命者,中医之则也。治病必求于本。

1.1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治病必求于本 笔者强调中医整体观念,启古纳今,开拓创新,提倡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由此指出,辨证论治还要抓住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变化全过程。

中医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病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疾病则以证候的形式表现于外。证候是现象,病变是本质。因此,辨证求因是通过对证候的仔细观察,并结合时令气候、情志改变和体质因素等全面分析,以探究和认识其病因的过程。这里的“因”,包涵了引致疾病的原因,包括了西医病名及各项检测报告、数据,还包涵疾病的病机所在。《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同时在辨证求因过程中,还要分析已有的证候特征,还要探求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证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实的病因和病机所在。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为妄为”,充分体现了“标本”的重要性。《景岳全书》又云:“病有标本者,本为病源,标为病之变。”既要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又要根据复杂多变的病证,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正如《内经》云“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针对消渴及并证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确立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大法。在治疗时,时医常从并病治起,忽略消渴本身。笔者强调不可忽视对消渴本病的治疗,必须重视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禀赋不足的事实,在治疗时注重对脾胃、散膏的顾护[5-6],标本兼顾,充分考虑消渴本病特点。

1.2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病必求于本 《内经》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强调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提出要道法自然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一直以来强调治未病。既要提高抗病能力,做到“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又要实施预见性治疗,“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金匮要略》)在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防其传变,有效治疗。

笔者提出在消渴未成之时,可从饮食,起居,情志调节,劳逸适度,增强体质等方面防止体内生毒;消渴已成之时可调节气血、阴阳,防止毒邪致并证;消渴并证已成应解毒通络,清除毒邪。

1.3 扶正祛邪,鼓舞精气神,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中,最主要的是调整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灵枢·小针解》云:“神客者,正邪公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正,即正气,指人体抗邪的能力,也指人体内的“精气神”。邪,是邪气。正与邪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而决定的。

邪气是致病的外因,正气是致病的内因。《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必病温。”吴鞠通曰:“不藏精非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因此“精”字,实指人身之正气而言,意与《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相同。《时病论》所谓“壮者邪不能居”之意。《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充分说明了邪气致病取决于正气是否充足。因此,治病的根本目的是扶正祛邪,鼓舞精气神,使邪去正复,向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转化。

1.4 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畅经络,治病必求于本 《内经》中明确道出阴阳是人之根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正是各种疾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衡的结果,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原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中医治病在于调整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凡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调整阴阳这一法则,对一切疾病的治疗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能生血、行血、凝血。血能为气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能载气。当气血的这种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失常时,即会出现各种气血失调的病证,导致全身性的病变;反之,任何病邪致病,在一定阶段,又都会影响到气和血。所以调理气血就治疗疾病而言,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中医经络为识病之要道,笔者呼吁消渴病不仅要注意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还须关注经络在本病发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应重视经络辨证在消渴病中的运用,并倡导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出新思路、新方法。在治疗消渴肾病时,基于《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在临床上常加用解毒利咽之药,保护咽喉,下病上治,皆因咽喉上通口鼻,下连肺脏,络属肾脉。

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局部与整体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学强调在治疗过程中,既不能只看到病情的局部而不看整体,孤立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只见整体而不见局部,只进行泛泛的全身治疗,而忽视对局部症状或特殊体征的认识和处理。因此,在中医治病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畅经络,以求“治病必求于本”,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必要时中西医综合诊治。

2 治病“八法”

笔者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50多年的临床经验,主要针对中医疑难危重证综合诊疗提出了有效管控机制“八法”。

2.1 内外同治法

2.1.1 内治法 内治法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用药,博采众方之精华,善用经典方剂,临证时分析主症、主药,根据病情加减,不断创新,总结自己的经验及用药规律[7]。内治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根据病情和外治法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

2.1.2 外治法 保留灌肠法。药物组成:大黄、金银花、厚朴、枳实、生牡蛎、泽泻、黑顺片、土茯苓。水煎外用,2 d 1剂,1次/d,100 mL/次,睡前保留灌肠。4周为1个疗程,后查肾功能、血尿酸。熏洗方:马齿苋20 g,白头翁15 g,黄柏10 g,百部10 g,土茯苓100 g,防风10 g,苦参10 g,金银花20 g,苍术10 g,水煎熏洗。泡足方:炮附子5 g,怀牛膝10 g,青葙子10 g,吴茱萸10 g,透骨草10 g,车前子10 g,莱菔子10 g,水煎泡足。 外敷方:梅花点舌丹、紫金锭等量研磨,食醋调敷[8]。

2.2 饮食运动法 《素问·奇病论》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因此平素要控制肥甘厚味、高脂高糖、生冷瓜果的摄入。在消渴及并证的治疗中,笔者非常重视饮食的控制,制定饮食配伍表,重视对患者的教育,每每患者来诊都会引经据典:《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云:“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对于运动,可以适当做一些中医养生保健运动,以防病强身。如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都能起到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主食以大米饭、小米饭、大小二米饭为主; 以60 kg体质量为例,早餐米饭100 g 、 中午150 g 、 晚饭100 g;蔬菜以大白菜、油麦菜、小白菜、蒜苔、茼蒿、芹菜、油菜、韭菜、生菜、苦瓜、黄瓜、娃娃菜、西葫芦、苦心菜、洋葱、各种山野菜为主。蔬菜各250 g 开水烫,加香油、芝麻、酱油、味素温拌。不吃萝卜,不饮茶,不喝咖啡,远离保健品。不吃生冷瓜果和粥。《本草从新》云:“粥易成痰” 。

2.3 养生静卧法

2.3.1 防止过劳,卧床休息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提倡恬惔虚无,清心少欲,安定清静。因为强烈的运动或长期反复的精神刺激会影响人体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引起人体气机的逆乱,从而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该防止过劳,卧床休息。

2.3.2 避风寒,保温暖,调情志,按时用药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强调自我保健作用,避免风寒等外感邪气,多穿衣物,保温暖。此外,还应该调畅情志,清·喻昌《医门法律》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五志惟心所使”。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皆可耗伤心神,气机逆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做到“独立守神”“无思想之患”“无恚嗔之心”“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调畅情志,保持愉悦的心情,远离疾病。

2.4 标本兼顾法 标本兼顾,一方面指疾病中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温热经纬》又云:“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何病急治,何证缓治,何方先施,何药后用,是施治前须综合考虑的问题。临证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当结合标本缓急的不同,根据毒邪的性质特点,停留部位,兼挟及病势的发展情况及正气驱邪情况,综合考虑、判断,立法组方,随症治之。

另一方面指的是“病为本,工为标”。医患相互配合,标本相得,邪气制服,其病痊愈。医生应调动患者之防病、抗病、治病能力,调动患者的精气神,促患者早日康复。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标本兼顾之道。

2.5 反省醒悟法 人们生活总是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动、情”这7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笔者所提的“反省醒悟法”就是教育患者在“吃、喝、拉、撒、睡、动、情”这7个方面对自己得病要有充分的反省,反省并找出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有损身体健康的一切不良因素,并改正。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刻反省,时刻反省,监督自己,早日醒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活力,恢复“精气神”,达到康复目的。

2.6 养神心理法 是笔者读经典,再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一种特色的“养神心理疗法”,且在临证中,尤其是对于消渴及并证的患者,配合运用养神心理疗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此当患者为疾病担心而产生恐惧的时候就会影响心。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临床中,当面对疾病的时候,来就诊的患者都会是一种焦虑和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笔者的做法是医患互动,良好的医患沟通,通过“一则八法”的具体应用使患者消除焦虑、担心和恐惧的心理,这就是“养神心理法”。《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要做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医生为中心,患者为本,疗效为目标,建立正确的医患关系,通过医患互动,从“养神心理”的角度出发教育患者,激发患者内在的“正气”和“精气神”,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从而使正气战胜邪气,早日达到阴阳平衡,最终实现人体康复[9-10]。

2.7 心得日记法 “写心得日记”即把每日所为、所想作精确的记录,包括血压、血糖的自我监测以及饮食运动情况、煎药和服药等方面。不仅便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还可以帮助患者形成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每天都要严格的监督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写好治疗中的心得体会,疑难问题,想法建议等。同时医生自己也要建立患者的个人诊疗档案。

笔者从事多年临床,矢志不移,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坚持写日记,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这种方法不仅得到了患者的支持,也得到了同行们认可。每次患者写完心得日记,都会给患者批阅,从患者的日记当中,明显可以看出患者的生活方式合不合理,是否服从医嘱,对于不认真施行医嘱的患者,则会严厉地进行说服教育,并且告诉患者现在的生活方式存在的隐患之处,并嘱咐监督患者改正;对于认真施行医嘱的患者,积极鼓励,引导患者继续服从医嘱。患者在写心得日记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健康管理自己。

2.8 依从教育法 《灵枢·师传篇》云:“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就是说在诊疗过程中,需要问患者的喜爱,量其所宜,随顺调之。《灵枢·师传篇》又云:“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笔者受此启发结合多年临床提出“依从教育”并强调其重要性,在诊疗过程中经过劝告与说服,通过讲清“情败善便苦”,达到医患协作。

“一则八法”,强调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并提出在临证中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医人,就必须要“有作为”,做到“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谨守一则,活用八法,治有侧重,圆机活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证立法,以法统方,按方遣药,治病治本。更要“早作为”“早作为”在中医治病当中的体现就是要求医生强化“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观念。正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遣方用药时,适当加减药物,将疾病控制在“未传”“未变”之时。在教育患者时,可以告知患者从“吃、喝、拉、撒、睡、动、情”等方面时刻反省醒悟,改正自己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正气,防患疾病于未然。

3 结语

中西医之间,是有原则性区别的。中医认为:1)局部的综合不等于整体。2)人体即活的自然整体。3)天人相应的象思维。4)以患为本,疗效为目标。5)人文哲学为基本的人体养生诊疗技术工程。6)承认精气神、经络、个案。7)绝对不可逆,不符合哲理。西医认为:1)局部的综合即整体。2)解剖为主的活的死人。3)分析还原科学思维。4)以医生为本,诊断为目标。5)试验为主体现代人体医学科学。6)不承认精气神、经络、个案。7)蛋白尿、慢性肾衰不可逆。

然而,检验真伪科学之标准是真理,检验真理之标准是实践,检验实践之唯一标准是时间,因为真理是时间的“好儿子”。中西医要团结,要善于沟通,提高疗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一则八法”,是中医管控消渴及并证,提高疗效的有效机制,坚持不懈,必有好处。

[1]张敏,李建香,马文静.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56):176.

[2]苏秋杏,苏英,张春凤.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及对此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38(4):76.

[3]纪立农.糖尿病能被打败吗[N].健康报, 2016-04-08(4).

[4]于敏,张波,史耀勋,等.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学说探析及临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2):243-246.

[5]周凤新,南征.南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路径——调散膏,达膜原[J].天津中医药, 2012, 29(6):527-529.

[6]南征,朴春丽,何泽.消渴肾病诊治新论[J].天津中医药,2012, 29(8):598-600.

[7]王鑫蕊,郭鑫瞳,刘广鹏,等.南征教授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消渴[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33(2):269-271.

[8]沈明阳,李美瑛,刘淼,等.南征教授解毒通络导邪法治疗慢性肾衰竭[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5):981-982.

[9]韩东岳,齐伟,张娇娇. 2型糖尿病中医外治法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1):69-70.

[10]周洁,王纯庠. 2型糖尿病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细胞功能损害与中医病机、证型演变相关性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4):754-756.

猜你喜欢
素问阴阳疾病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