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勇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并呈现出蔓延之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重构历史、颠覆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思潮进行深入剖析,帮助人们认清它的本质和危害。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之前的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十年浩劫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文革”结束后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毛泽东。“非毛化”就是在评价毛泽东和“文革”问题上的一种错误思潮。这种错误思潮最早出现在西方舆论界,他们根据自己的立场主观臆断,把我们党对毛泽东的评价说成是“非毛化”,这种观点传到国内得到一部分人的响应和发挥。“文革”结束不久,我国确实出现了一种“非毛化”现象,它从否定“文革”开始,发展到否定党、党的领导人以及国家的根本制度[1]。针对这种错误思潮,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友人时指出:“不论现在还是以后,毛泽东思想仍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有许多基本原则还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确定的……有许多事情毛主席生前没有条件提出来,我们现在提出来,这本身不是‘非毛化’,根据现实提出问题是完全应该的。我们现在还是按照毛主席、周总理画的蓝图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来实行我们的对外政策。”[2]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这对“非毛化”思潮给予了沉重打击。虽然当时没有使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个提法,但是“非毛化”思潮实质上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变种。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国内,我国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由史学领域进入到文化领域,这个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概念并用。“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口号的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3]这个时期西学大量涌入,在主张“全盘西化”的同时还伴随着对民族文化的虚无,几乎所有西化主张的背后都含有对国家政权存在合法性的质疑。宣传民族虚无主义的典型代表就是电视政论片《河殇》,该片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出发,以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作为切入点,大肆歌颂西方的“蓝色海洋文明”,主张“全盘西化”,极力贬低“黄土文化”,通过否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这股错误思潮在当时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开展了反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革命运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为“告别革命”,最典型的就是李泽厚等人的《告别革命论》,他们宣称:“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破坏了一种政治框架之后,并没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4]20“解决阶级矛盾可以是阶级调和,协商互让,进行合作,即改良而非革命”[4]13。 “告别革命”极力贬低革命、美化改良,把革命与改良对立起来,认为革命只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只会起到破坏作用不会起到建设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除了集中表现为“告别革命”外,还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出现,打着重写历史、重新评价的旗号,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翻案”。所谓“学术研究”,就是一些知识分子以学术研究的名义,通过采用著书立说、发表文章等方式传播其错误观点。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认为“侵略有功”、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文明”、侵略使中国走向了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泛滥成灾,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阵地。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以恶搞方式来消解历史。用“戏说历史”、编段子、恶搞等方式曲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例如,有人恶搞《黄河大合唱》,并录制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获得大量的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可告人的目的;二是抓住细枝末节、混淆正确的历史认知。将错误观点融入短文章、短视频中,通过在网上发布来传播碎片化的历史;三是受众主体低龄化。网民的主力军是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不强,很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网络传播新特征在无形中消解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变化中,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隐秘性。一方面,它以“学术研究”、学术话语的形式出现,其价值指向变得隐蔽化。具体表现在对中国革命、中国国情已有的定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结论上弱化其革命与价值。另一方面,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进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采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更加具有隐蔽性。一是利用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的客观性来否认客观的历史事实;二是利用后现代主义去中心主义的立场来否定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解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以及帝国主义等概念,从而瓦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非毛化”、民族虚无主义、“告别革命”“学术研究”等阶段,主要是历史碎片化,抓住个别事件、个别人物、个别词句等断章取义,用支流取代主流,然后以理论的形态来进行传播。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思想多元化,人们对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关注其理论,而是更多的关注其通俗性、同感性和新颖性,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加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同时,伴随着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因此,迅速得到了人们的推崇,网络平台也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阵地。在网络世界中,会经常看到各种网站、论坛大量充斥着调侃历史的文章,在调侃中传播碎片化的历史,连续性的历史在零散的信息碎片中被解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碎片化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真实的历史变得模糊不清。
今天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表现出大众对历史的关注,但同时也是历史上少有的缺乏尊重历史的时代。历史成为了今天消费的对象,资本对历史的关注引发了戏说历史的现象,为了追逐商业利润,刻意去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历史娱乐化充斥着大街小巷,各种街头读物、影视肥皂剧等都以历史为题材,它们对历史进行各种错误解读。当你打开电视机看到的是“抗日神剧”,“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地雷等等画面,不但侮辱了观众的智商,而且完全抹杀了中国军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抗日战争。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只有认清其重新泛起的原因、本质和社会危害性,才能更好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可以从社会存在的变化中去寻找原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泛起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分不开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制度由原来的一元变为一元为主导、多元并存,这里的一元指的是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化,社会大变革往往会给各种思潮提供产生的土壤;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也会引起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泛起的,这是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德国思想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浓浓的虚无主义话语。它不但怀疑西方传入的启蒙、工业化、世俗化运动会消解(即虚无化)本国的传统,而且,启蒙以来的现代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无可避免的虚无:虚无主义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局。”[5]
2.资本逻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资本逻辑在中国的地位日益凸显,资本在谋求自我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必然会对一切崇高的东西进行消解,在现实社会中发生“超感性世界”坍塌。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暂时的,唯有资本永恒。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与资本逻辑分不开的,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戏说历史或者消费历史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的出现,正是资本逻辑在背后起着推动作用,历史成为了市场或者资本追逐的对象。
3.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最早是从艺术领域开始的,其后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在史学研究中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多元化、非同一和碎片化等影响下,历史被肆意改写,历史学等于文艺学,否定历史客观性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等进行大肆虚无,这是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转型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也是部分利益团体的诉求在历史领域的再现。由于披上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外衣,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迷惑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是紧密相关的,只有从理论上弄清楚其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认清其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和日常化,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了其政治目的。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反映。当这个社会还处于阶级社会时,这种理论就是对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反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不例外,不管它的表现形式再怎么多样化也掩盖不了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看似远离社会生活现实,在政治上也不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目的那样直接,在某种程度上看似表现出客观、中立的立场,但是,丝毫也掩盖不了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从其不断否定党史、国史就可以看出,它是带有特定政治目的的。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在把握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质的基础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它的广泛传播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第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存在着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通过否定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从而否定近现代以来的革命,从历史根基上否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事件(如侵略有功、颂扬改良等)翻案,从而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真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通过采取以上方式,从而达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目的。
第二,动摇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的根基。“四个选择”是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6]。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革命,诽谤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革命,如果否定革命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动摇“四个选择”的根基。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从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的否定开始,苏联共产党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在如何对待斯大林问题上,不是对待斯大林个人的事情,而是如何看待斯大林近30年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历史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四个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在中国选择别的道路、别的思想、别的执政党是行不通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意识形态工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西化和分化中国的企图,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其西化和分化的对象由苏联变成了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成为了他们当下进行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意识形态工具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利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暂时出现的社会问题来大肆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通过虚无、否定、丑化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企图从思想上瓦解人们的信仰,从而达到西化和分化中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