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江
(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浙江 桐乡 314500)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家。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在陆地“丝绸之路”国家中蚕桑业较为发达,是世界第3大蚕丝生产国,在其国内产量、产值仅次于棉花位居第二,蚕桑业是该国优先发展的农业项目。
我公司从2001年开始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蚕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互访交流、技术协作和生产合作,拓展了合作领域,提升了合作层次。笔者曾多次赴乌兹别克斯坦实地考察交流、参与蚕业生产,对乌兹别克斯坦蚕桑产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现将情况作一介绍,供有意向走出去发展的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简称乌兹别克斯坦,位于41°16'N,69°13'E,是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西北濒临咸海,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毗邻。1991年从前苏联独立,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全国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个直辖市(塔什干)和12个州:安集延州、布哈拉州、吉扎克州、卡什卡达里亚州、纳沃伊州、纳曼干州、撒马尔罕州、苏尔汉河州、锡尔河州、塔什干州、费尔干纳州、花拉子模州。首都位于塔什干,政治体制为总统制共和国,现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Shavkat Mirziyoyev)。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由130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族占78.8%,俄罗斯族占4.4%,塔吉克族占4.9%,哈萨克族占3.9%,还有吉尔吉斯族、朝鲜族、土库曼族、乌克兰族等。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其次为东正教。官方语言为乌兹别克语,俄语为通用语。乌兹别克斯坦实行11年义务教育制,教育经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0%,现有60多所大学和45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近50万人,著名高校有:世界经济和外交大学、国立塔什干大学、塔什干综合技术大学、塔什干医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等,国民受教育程度较高。2016年,全国总人口约4000万,国土面积447400 km2(世界第56名),GDP总计约870亿美元,人均GDP约2200美元。
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全部面积的80%,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东部和南部属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和泽拉夫尚盆地。境内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水域率仅为4.9%。乌兹别克斯坦属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漫长、炎热,7月平均气温为26℃~32℃,南部白天气温经常高达40℃;冬季短促、寒冷,1月平均气温为-6℃~-3℃,北部绝对最低气温为-38℃。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为80 mm~200 mm,山区为1000 mm,大部分集中在冬春两季。所处气候带有利于广泛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特点是灌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灌溉地面积达425万hm2。农业支柱产业是棉花种植业,桑蚕业、畜牧业、蔬菜瓜果种植业也占重要地位。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是独联体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经济实力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但经济结构单一,加工工业较为落后。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发达,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2/3,生丝产量占前苏联的49%,洋麻产量占前苏联的90%以上,羊羔皮、蚕茧和黄金产量分别占前苏联的2/3、1/2和1/3。轻工业不发达,62%的日用品依靠其他国家提供。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3.5万亿美元,天然气、机械制造、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轻纺和丝绸等工业都比较发达。
蚕桑是乌兹别克斯坦传统的农业产业,由于丝绸、轻纺工业比较发达,后加工能力强,确保了产业的稳定。全国蚕桑产区分布极广,各个州几乎都有蚕桑生产,布哈拉州、纳沃伊州、苏尔汉河州为主产区。桑树以路边桑、沟边桑为主,高干养成,品种以本地哈萨克桑为主,也有成片种植桑园,仍以高干养成为主,株距1 m,行距4 m~5 m,中间套种花生、马铃薯等作物,近年来从中国引进农桑14号和杂交桑品种,栽植密度有所提高。全年饲养蚕种约160万张,近一半从中国进口,还有少量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本地品种为多化性血统品种和土种,茧形小质量差,从中国引进的多为秋丰×白玉、菁松×皓月等。全国现有蚕种场15个,近一半与中国蚕种生产企业合作,大都规模较小,设施设备落后,全年生产蚕种约80万张。丝绸企业较多,近年来引进中国的自动缫设备,改进了生产方式,生产能力和茧丝质量明显提高。目前,蚕桑业的发展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
乌兹别克斯坦种桑养蚕的历史十分久远,丝绸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很早以前就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政府一直来重视蚕桑生产,提倡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以此来解决创汇、就业、脱贫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层面,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各个州政府都十分关注蚕桑生产,支持科技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支持与中国蚕桑界的合作。2017年2月,总统亲自视察苏尔汉河州蚕桑生产基地,12月份又视察蚕种场,可见政府的重视程度。
2.1.2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由于乌兹别克斯坦轻工业落后,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劳动力价格便宜,日工资相当于人民币15~20元,特别是在农村,集中了全国近16%贫困人口,急需解决就业和增收问题,而蚕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恰好契合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脱贫要求。
2.1.3 广袤的土地适合桑树栽植
乌兹别克斯坦有广袤的土地,虽然属于内陆国家,雨水少易干旱,但灌溉条件完好,在前苏联时期已建立了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土地适合桑树种植。目前在大片土地上栽种棉花、小麦、花生、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收益少,属广种薄收型。如果栽种桑树,可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
2.1.4 较大的市场容量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工业较为发达,后加工能力强。近几年,除了缫丝企业外,又发展了绸厂、印染和服装加工业,对原料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蚕茧的缺口比较大,许多丝厂到下半年因原料茧无法供应而停产,因此发展蚕桑还是大有可为的。
2.1.5 巨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乌兹别克斯坦由于缺乏资金、缺乏科技投入、缺乏人才,蚕桑业发展缓慢。目前存在着管理方式陈旧、蚕桑作业落后、桑蚕品种老化、产质量低、效益差等问题,影响了该产业的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技术的提升来提高效益。因此,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1 蚕种基础薄弱,用种需求难以满足
乌兹别克斯坦蚕桑业一个显著特点是蚕种的产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用种的需要。目前全国虽然有大大小小15家蚕种生产单位,但大多规模小、生产水平低、质量普遍不高,特别是乌方自办的蚕种场,品种老化,以土种为主,蚕体小、抗性差、茧形不齐、丝质差,极大影响了蚕桑业的发展。
2.2.2 种养技术落后,生产方式难以改善
乌兹别克斯坦虽然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又有国立蚕桑研究所,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蚕桑科研方面投入少,技术创新不足,使蚕桑种养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目前基本保持原始的栽桑养蚕方式,桑树栽培以路边、沟边栽植为主,树型养成不合理,管理方式粗放,不疏芽、不剪梢、施肥不科学,桑叶黄、小、薄,产量低、营养差,满足不了养蚕需要。养蚕技术方面,蚕品种老化,产茧量低;每年只有3月~5月养一期蚕,桑叶资源浪费严重;蚕种尽管统一催青,但技术不过关,分批孵化分批收蚁。孵化后直接发放农民单户饲养,每24 h给桑12回,桑叶干瘪、蚕座厚、遗失蚕多,群体发育不齐;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养蚕非常辛苦且收益不高。
2.2.3 生产资料匮乏,蚕用物资难以为继
乌兹别克斯坦轻工业不发达导致大部分生产资料从国外进口。例如化肥、农药等,养蚕设施设备落后,没有或少有养蚕专用房屋,农民原本住房紧张,蚕期还要腾出房屋养蚕,没有专用养蚕器具,没有配套的消毒防病药剂,没有固定的蔟具供应,上蔟采用枯草等材料,蚕茧大小不匀、色泽差。农村电力供应较为紧张,停电情况时有发生;缺少河流,没有充足的水源,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4 技术人才缺乏,科技进步难以推进
乌兹别克斯坦虽有众多的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但没有蚕桑专业的设置,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几乎空白。虽然有国立蚕桑研究所,但没有人专门研究桑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也没有人专业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应用;蚕种场有一些技术人员也只是一知半解,靠传统的养蚕方式和技术维持生产,导致蚕桑产业科技含量低,发展缓慢。
2.2.5 生产体制制约,生产积极性难以提高
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是国有的,农业用地由农场主或相关企业承包,农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承包权,农民要种桑养蚕有二种途径获得土地,一是向政府申请种桑土地,政府根据土地面积的多少收购农民生产的蚕茧;二是由农场主或丝绸企业种桑,农民承包桑地养蚕,所生产的蚕茧要出售给农场主或丝绸企业。由于蚕农无力购买蚕种,丝绸加工企业预先为蚕农进行先期投入,包括蚕种及饲养费用,待蚕茧收购时再扣回。而蚕茧价格很低,扣除各项费用,每kg蚕茧农民实际收入相当于人民币1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乌兹别克斯坦有良好的土地与人力资源,特别是农村的妇女,既是从事蚕桑生产的主力军,又是政府扶贫的主要对象,发展蚕桑丝绸产业可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并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十分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已有与中方合作的一定基础。因此,如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乌兹别克斯坦具有大片适合栽种桑树的土地,而土地产出率远高于其它作物,可大面积实施桑园规划,从目前以路边桑、沟边桑为主逐步发展成片桑园,同时针对乌兹别克斯坦春秋短暂、夏季漫长、冬季寒冷的炎热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筛选适于生长的高产优质桑品种,形成标准化桑树种植收获和肥水一体化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基地逐步推广,提高桑叶产质量,使每hm2桑园产叶量从目前的3750 kg提高到5250 kg。
乌兹别克斯坦蚕种繁育技术落后,生产量满足不了用种需求,品种老化,且成品良卵率、孵化率、杂交彻底率低,严重影响蚕茧生产。加强技术合作,可利用我国先进的蚕种良繁技术,改良蚕品种,开展优质高产蚕种繁育技术示范,提升疫病防控技术,提高蚕种产质量。
针对乌兹别克斯坦目前蚕桑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技术落后、蚕茧产质量低和综合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开展优质高产桑园栽培、蚕品种结构优化、稚蚕集约化饲育和蔟具改良等适用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改进养蚕方式,由原来的1年1期改为1年多期。通过与蚕桑业相关联的企业,促进蚕桑生产设施设备的改善及新技术、新器具、新模式的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蚕桑种养技术,提高蚕茧产质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