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中药名英译研究

2018-03-20 01:38马晓婧夏娟甄长慧
关键词:音译目的论英译

马晓婧,夏娟,甄长慧

中医药,简称“中药”,体现了数千年来中华医药学家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总结,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但是,中药走向世界的过程并不容易。据调查,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销售额不到5%,且我国中药出口是以原材料和初级品为主[2]。这是因为:首先,中医和西医在理念和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其次,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所表现出的独特性使言内意义在两种语言的互译中难以传达[1]。因此,中药文化要走向世界,对中药进行准确而规范的翻译是当务之急。

一、中药名命名方式及其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名命名方式

中药名称文字简练、神形兼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对于译者来说,了解中药名命名方式是准确翻译的基础。中药名的命名方式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8种类型:

1.药料+剂型

例如:“桂附地黄丸”,按药料“肉桂”“附子”“地黄”+丸剂命名。具有同样命名方式的还有“知柏地黄丸”等。

2.疾病+剂型

如:“阴虚丸”,按疾病“阴虚”+丸剂命名。中医认为,津液和精血都属阴,故“阴虚”为津液或精血有所亏损。

3.药效+剂型

如:“保和丸”服之可使食滞得消,胃气得降,而能保脾胃安和无虞,故得名“保和丸”。类似的还有“润肠丸”“健肺丸”“愈风宁心片”“通宣理肺丸”“补肾固齿丸”等。

4.主料+功效+剂型

如:“朱砂安神丸”,按主料“朱砂”+功效(镇怯安神)+丸剂命名。具有同样命名方式的还有“牛黄解毒丸”“黄连解毒丸”“驴胶补血颗粒”等。

5.颜色或动物名+剂型

如:“紫雪散”。此药制成后如霜雪之性,炮制后呈紫色,故称“紫雪散”。具有同样命名方式的还有“桃花汤”“泻白散”“青娥丸”等。以动物名命名的有“白虎汤”“朱雀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

6.隐喻或典故命名

如:“玉女煎”或称“玉女”,其典故有三:一是道家所指“玉女”实为肾;二指观音菩萨用柳枝蘸净瓶之水洒向大地,正如“玉女煎”有滋阴降火之效;三指石膏,因其色白且性寒,故称玉女。再如:“碧玉散”,由滑石,甘草,青黛组成,因青黛色如碧玉也,故名。

7.以所含诸药数量命名

如:“九仙散”,“九”实指此药中含有的诸药数量。“九仙散”中有乌梅、五味子、罂粟壳、人参、阿胶,配桔梗、桑皮、冬花、贝母,共计九味药。类似的还有“四逆散”“六君子汤”等。

8.以《易·卦》或著名道家、古代神仙命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同源之说。以《易·卦》命名的如“震灵丹”,《易经》中的“震”代表肝。 又如:“乾坤丹”,《易经》说“乾为天”,“乾”代表肺。 《易经》说“坤,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坤”在五脏属脾。“太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指“神仙”,故有“太乙备急散”“太乙万金丹”等。以“太乙”命名以说明此药方之珍贵、灵验。除“太乙”外,还有:“神仙不老丸”“仙人还少丹”等。 可见,用“太乙”“神仙”“仙人”等命名,是形容其方疗效甚佳。

除上述命名方式外,中药名还有一些其他命名方式,如按所含药物用量命名的“七厘散”,按服药时间命名的“鸡鸣散”等。

(二)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部分英译中药名,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汉语拼音音译过多

目前,大多数中药名的英译均采用中药名加剂型的英译方法,但存在滥用音译的倾向。例如,“木香顺气丸”译为“Muxiang Shunqi Pills”,“云南白药气雾剂”译为“Yunnan Baiyao Aerosol”。这种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虽然看似简洁,但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基本没有传递什么有用信息。因此,不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一药多名,译文不统一

同一个中药名称,存在多个英译名称。如:“牛黄清心丸”的译文就有“Bovine Bezoar Heart-clearing Pill”“Cow-bezoar Sedative Bolus”“ Bezoar Sedative Pill”以及“Niuhuang Qingxin Wan”。用词不一导致的一药多名现象容易引起目的语读者误会,影响中医在国外的有效传播。

3.译名冗长,信息密度低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较大,很多简洁的中药名直译成英文时繁琐冗长,不易理解。翻译中,译文词语的选择要考虑翻译用词的信息密度,根据信息密度=原文词的意义单位(实词)数/译文词的意义单位(实词)数,词语的信息密度通常分为3个档次,A档为0.50,B档为0.25,C档为0.10,最佳密度不低于A档,低于B档的词应反复推敲,低于C档的词不应采用[3]。 如:“良附丸”译为“Pill of P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andRhizomaCyperi”,这种译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忠于原文,但信息密度较低,且即便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其中的拉丁语也是很大的难题,所以大多数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其文字所传递的涵义。

4.译文不知所云

从所收集到的中药名来看,有些译文作者望文生义,逐字死译,让读者不知所云。例如:“牛黄清心丸”里的“清心”译为“Heart-clearing”,而我们知道中医所指的“清心”是“clearing away the heat-evil in the pericardium”。又如,“八正散”译为 “Eight-corrections Powder”。“八正”者,“八”谓本方由八味主药组成;“正”乃正治之意。这样不知所云的译文不仅会令目的语读者费解,更不利于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目的论三原则概述

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在1978年发表的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最早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汉斯·威密尔是这样表述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的:Each text is produced for a given purpose and should serve this purpose.[4]每种语篇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目的,并服务于这一目的。“目的论告诉我们,翻译时必须考虑文本的接受者,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期待和感受性等”[5]。目的论遵循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基于翻译目的论原则运用到的中药名英译,就要把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等因素考虑在内,实现翻译的首要目的,预知目的语读者的反应。

三、中药名英译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中药名英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用取决于翻译目的,即译者依据译文的交际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既指译者对外推广中医药产品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译者目的,又指译文受众(读者)获取中医药疗效功用、达到增进认识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际目的[6]。根据目的论原则,我们分析了收集来的中药名英译资料,归纳出以下4种翻译策略:直译法、音译加注释法、意译法和词素翻译法。

1.直译法

如若可能,用直译法翻译中药名是最好的。因为直译法兼顾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所获得的译文具有极高的回译性。如:“玉女煎”译为“Jade Maid Brew for Nourishing Yin and Lowering Fire”太繁琐,可改译为“Jade Maid Decoction”;“玉泉丸”可译为“Jade Spring Pill”;“紫雪散”可译为“PurpleSnowPowder”;“桃花汤”可译为“Peach Blossom Decoction”;“鸡鸣散”可译为“Rooster-crowing Powder”。以上药名每个部分均可对应目标语中的词语,通过直译即可快速抓住该药的成分或功效,简洁明了,切合目的论原则。

2.音译加注释法

承载特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汉语词如果无法从译语中找到对应的语义符号(对等语equivalents),原文中承载信息的文化负载词将面临欠额翻译,即出现翻译中的词汇空缺[7]。中药中的许多文化特色词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应词,这时应在翻译时保证译文的连贯性,采用音译加注法。根据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音译的定义:to replace letters of one alphabet by letters of another with the same phonetic sounds/to write a word or words in the letters of another alphabet.顾名思义,音译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用于表达英语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应词或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概念。音译加上注解的中药名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识记。如:“青龙汤”,传说中青龙为四象之一,为东方神兽,身形巨长,有麟有脚,能飞会走,亦可行云降雨。青龙汤发汗逐饮之功,如同青龙之兴云降雨,又按其发汗力强弱取名“大、小青龙汤”。有关该术语的英译有:“Blue Dragon Decoction”“Green Dragon Decoction”“Green-Blue Dragon Decoction”。 我们认 为,“Green Dragon Decoction”的译法容易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误解:“青龙汤”到底是一种治疗青龙的药,还是以青龙作为中药成分的药呢?而“Qing Long/Loong Decoction”,采用音译词“long”或“Loong”音译中国“龙”,虽然是一种异化翻译,却不能让西方读者了解Qing Long的文化内涵。因为“龙”的意象在西方与中国大不相同,所以应将其译为“Qing Long/Loong Decoction(for resolving the exterior and dissipating cold)”。正如麦考尔·雅蒲所说,“如果中医一直应用西医化的翻译方法,就不能够很好地保留自身的特色,因而不能被世界正确的认识并接受”[8]。采用适当的音译加注为保留中药名特色提供了新的选择。

3.意译法

若在中医英译时直译或音译都很难达到翻译目的,应抛弃语言符号形式上的对等,遵循目的论的连贯原则,采用意译。因为“意译”可以使译文更接近于目的语表达习惯,译文读者可以很轻松地读懂并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换言之,相对于“直译”而言,“意译”可以使译文读者用较小的努力读懂译文[9]。例如,“金锁固精丸”,“金锁”用以形容其坚固程度,“固精”为固敛肾气。翻译时可以省略对“金锁”的翻译。再如,“乌鸡白凤丸”不可直译为“Black Chicken and White Phoenix Pill”。“乌鸡白凤丸”实指“乌鸡丸”,可译为“Silkie Pill”。“龟鹿二仙胶”在英译时可以省略“二仙”,“龟鹿”指的是“鹿角”和“龟板”两位药,可译为“Tortoise Shell and and Deerhorn Gelatin Paste”。

4.词素翻译法

在中药英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可借鉴西医的构词法。西医词汇由词根、词缀和连结元音构成,中医的英译也可以根据西医的构词习惯,重新排列组合词素,创造出新词语。采用这种方式翻译的译语和原语在词素水平上实现了对等,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为“词素翻译”[3]。如:“扶正养生丸”,“扶正”即扶正气,通过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养生”即滋养肾精,颐养生命。若译为“Pill for Supporting Vital Qi and Preserving Health”,译名较为繁琐。根据目的论原则,不妨采用词素翻译法,译为“Vitapill”(词根vit=life,表示“生命”),这样的翻译与原文意译也是相通的。词素翻译法是对中药名英译策略的有益尝试,但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译者的翻译水平等要求较高,采用此种翻译方法需十分谨慎。

(二)中药名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中药名成分中不太具体的名称应予以具体化

如:“水陆二仙丹”入药的主要成分是“芡实”和“金樱子”两位药,因其功效显著喻为“仙”。将“水陆二仙丹”直译为“Land and Water Two Immortals Pill或Water and Earth Immortals Pill”,使大多不具备中医理论及中国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难以从翻译药名中获得有效信息。

2.注意中药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如:“宫”在中医中不止一个含义。“安宫牛黄丸”中的“宫”是个比喻,即将心包比喻为“宫城”,心包类似围绕心脏的城墙,其作用在于保护心脏。而在“艾附暖宫丸”中,“宫”指的是子宫。“安宫牛黄丸”若译为“Peaceful Palace Bovine Bezoar Pill”,容易产生歧义。

3.注意某些字、词在中医学中的特殊意义

例如:中药名中的“中”≠英文中的“center”。“补中益气丸”里的“中”指中焦,指三焦的中部,即上腹腔部分。中焦用英语可翻译为:“The upper abdominal cavity, i.e., the portion between the diaphragm and the umbilicus housing the spleen, stomach,liver and gallbladder.”“补中益气丸”的主要功用是助脾胃,译为“Center-Supplementing Pill” 则不妥,“center” 不对应这里说的“中焦”,可改译为“Bolus for Nourishing the Spleen and the Stomach”。

4.注意多音字

例如:“知柏地黄丸”中,“知柏”的音译到底是“Zhibai”还是“Zhibo”? “柏”字的释义有:柏(bǎi),为常绿乔木;柏(bó),用于外国语音译,如柏林、柏拉图;柏(bò),同“檗”,木名,即黄檗,也称“黄柏”(corktree),其树皮可入药。据此可知,“知柏地黄丸”中的“柏”应读作“bò”。 再如“舟车丸”的“车”字有两种释义:车(chē)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车(jū)是中国象棋棋子的一种,如舍车保帅。“舟车丸”中的“车”应读作“chē”。

四、结语

目的论为中药名英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中药名英译策略。翻译中,既要注重中药名内涵翻译的准确性,又要注意保持中药名称的传统文化性。因此,需要译者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顾建安.中医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翻译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翟连珍.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翻译问题及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11(5).

[3]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39-151.

[4]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1: 29.

[5]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31.

[6]夏青,张超,林玉鹏.功能目的论观照下中医方剂术语英译的文化阐释[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

[7]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

[8]麦考尔·雅蒲.中医英译“比照西医”原则的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

[9]赵德全,宁志敏.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J].上海翻译,2009(3).

猜你喜欢
音译目的论英译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摘要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