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丹,张 贤,何 露,胡晴晴,杨丽娜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大学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文献表明,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为30%~4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10%左右[1]。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已成为现阶段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主要原因[2]。针对此现象,高校纷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具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和丰厚的物质基础,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但相关文献表明,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很小,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心理援助机构的使用率并不高[3,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及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现况进行调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因素,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利用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3—6月抽取郑州市某高校在校本科生500名(理、工、文、医、艺体5个专业类别各100名),排除留学生、研究生及非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其中,有心理咨询经历者42名(9.3%),没有接受过但听说过心理咨询的396名(87.8%),从没听说过心理咨询的13名(2.9%);男生196名(43.5%),女生 255名(56.5%);年龄 17~24岁,平均(20.12±1.28)岁;大一160名(35.5%),大二230名(51.0%),大三50名(11.1%),大四 11名(2.4%);理科 95名(21.1%),工科 93名(20.6%),文科95名(21.1%),医学91名(20.1%),艺体类77名(17.1%);独生子女138名(30.6%),非独生子女313名(69.4%);城镇生源194名(43.0%),农村生源257名(57.0%)。
(1)调查工具。①大学生一般资料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学生干部、生源地、求助对象、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等。②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Trust of Counseling Scale,TCS)[5]:该量表由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学院的赵丽、江光荣等编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由4个维度(从业者能力、诚信可靠、行业规范性、善意)20个条目组成。采用-3~3分(“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7级评分法,得分为正表示信任,得分为负表示不信任,绝对值越大倾向性越强。本研究预调查显示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5,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为0.76~0.87,重测信度为0.86,说明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2)资料收集方法。正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体培训,发放调研手册(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工具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调查员采用统一指导语,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对自愿参加调查的大学生现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检查有无漏填,现场补填,排除无效问卷。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学生求助的对象主要是朋友和亲人,分别占76.3%和45.9%,而选择向专业人员求助的仅占6.2%(见表1)。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用0~10分来评价自己如果出现心理困扰,进行心理咨询的可能性)得分为(3.69±2.47)分。
表1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向调查结果(多选)(n=451)
表2 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得分情况(n=451)
由表2可知,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得分为(2.43±11.44)分,其中大学生对从业者能力和诚信可靠维度的评价较高,对行业规范性和善意维度的评价较低。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总分为正数者(信任)281名(占62.3%),总分为负数者(不信任)170名(占37.7%)。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在性别、年级、是否接受/听说过心理咨询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而在生源地、专业类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比较(n=451)
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呈正相关(r=0.274,P<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有6.2%的大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时会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15.7%的大学生表示不会求助任何人,本组调查对象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得分为(3.69±2.47)分,提示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不容乐观,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求助朋友和亲人,这与赵丽等[6,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8]。一方面,大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缺乏主动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的意识,因此出现困惑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一个人解决或向家人、朋友和教师倾诉,很少有人选择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有污名感,由于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使得需要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担心他人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这种“心理污名被社会偏见左右”的观念成为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阻力[9,10]。进一步分析发现,接受过或听说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P<0.01),而本组调查数据显示,仍有2.9%的调查对象没听说过心理咨询,说明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是陌生的,这可能是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水平较低的另一个原因。因此,高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力度,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进而提高其专业心理求助意向。
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得分为(2.43±11.44)分,其中得分为负数的170人,占37.7%,提示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现状不容乐观,4个维度中,大学生对从业者能力和诚信可靠维度的评价较高,对行业规范性与善意维度的评价较低,与赵丽等[5]的研究结果接近。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和可靠度比较信任,认为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员有能力帮助自己消除困扰。大学生对行业规范性和善意维度信任度较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需要求助者自我揭露,谈及自己的隐私,大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以及行业规范,害怕自己的隐私被泄露[11]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大学生专注于学习,对心理咨询没有较多了解以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行业规范性存有顾虑等有关。因此,心理咨询机构要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行业规范性不了解、对心理咨询师善意维度信任度较低的现状,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
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呈正相关(P<0.01)。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得分越高,专业心理求助可能性越大。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对于提高其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意义重大,高校应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信任度不高的现状,加大对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相关知识。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心理咨询QQ群、微信群,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讲座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规范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另外,心理咨询人员应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更多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提供可及、便利的服务,使大学生即使不进入心理咨询室也能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以及专业心理求助意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李利利,刘江,陶磊,等.西安市某985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4):342-345.
[2]孙晓荣,王京红,王丽,等.2005—2012年某高校本科生因病休学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14,28(5):331-332.
[3]张丝艳,徐震雷,官锐园.“阶段—决策”模型下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6):874-877.
[4]姚斌,闫琼,王小康,等.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求助态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81-584.
[5]赵丽,江光荣,辜庆.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175-179.
[6]赵丽,江光荣,王英.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与专业求助意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49-253.
[7]安莉娟.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656-659.
[8]苏金连,王浩强.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2):77-79.
[9]郑亚楠,胡雯,赖月月.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污名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78-81.
[10]李强,高文珺,龙鲸,等.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及影响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19,323-325.
[11]张瑾,刘新民,穆露露,等.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报,2014,33(5):4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