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芳,朱 勇,左艳萍,方远鹏,杜 娜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当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理念以及地方高校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已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1]。口腔修复学作为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抽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2]。为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应用型口腔修复人才的需求,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必须培养相应的医—技—患沟通能力及临床思辨能力。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势必成为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然而目前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虽然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3~5]。实验课时相对偏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学生实验操作环境和条件与临床诊疗实际有出入,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口腔修复学理论知识相对零散,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缺乏临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临床思维及医患沟通技巧等不足。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创新性口腔修复人才,2011—2013年我们对本科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西安医学院2011—2012学年学习口腔修复学课程的2008级学生(75人)为对照组,2012—2013学年学习口腔修复学课程的2009级学生(66人)为实验组。
对照组口腔修复学课程理论与实验课时比为1∶1.1,采用以在石膏模型上制作义齿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牙体预备等项目单纯在离体牙模型上进行。
实验组采取以下方法:(1)在学习口腔修复学课程每一部分知识前,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见习,零距离接触临床知识。(2)调整口腔修复学理论与实验课时比为1∶1.3;实验主要包括牙体缺损、固定义齿修复、可摘局部义齿及全口义齿4方面内容,以各种修复体为载体进行实验,教师结合理论讲解示范,学生边学边做。(3)开展开放性实验活动,应用数字化虚拟仿真牙医培训系统,让学生实验前就体验、熟悉修复学牙体预备的制备过程。(4)建立仿真头模实训室,通过离体牙灌模技术建立模拟口腔牙体、牙列等缺损的牙颌模型,并安装到仿真头模上,以此为平台开展牙体预备等实验项目。(5)实验项目中增加临床就诊情景模拟和病案分析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根据临床修复科常见的初诊接诊、制取口腔印模、戴牙等情景设计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训室的临床牙科椅进行修复场景模拟;此外在4种类型修复体各部分实验操作完成后,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复合式病例,引导学生进行病案分析讨论。(6)改革口腔修复学课程评价方式,实施阶段性实践考核,结合牙体缺损、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对每一个模块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包括随机提问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手法以及实验作品评分等。
(1)在学期末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析,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为良好,分别统计两组成绩优良人数;(2)在学生进入实习的第一个月末,由实习带教教师从操作手法、操作效果、临床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5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优良、较差两个等级,对优良人数进行统计。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两组实验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相同,均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使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理论成绩方面,总分优良人数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病案分析成绩实验组优良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验成绩、带教教师评价两方面,实验组优良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见表1)。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前期调研结果表明[6]:陕西省基层口腔医疗机构或社区门诊对口腔医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操作技能以及良好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表1 两组理论、实验成绩及带教教师评价优良人数统计(人)
本研究通过增加口腔修复学实验课时,应用数字化虚拟仿真牙医培训系统、仿真头模教学系统,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实验组病案分析成绩、实验成绩、临床适应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缩短临床适应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教学改革效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第一,调整教学结构,提高实验课时比重,增加动手机会。此外,在教学中以修复体为载体安排实验,教师结合理论讲解示范,学生边学边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枯燥抽象的原理和制作学理论变得具体明确。第二,仿真头模教学系统配合使用立体牙模型,可模拟病人的复杂体位、开口度,还可模拟口腔门诊真实诊疗环境,使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就获得独立操作机会,提高动手能力,缩短临床适应期[7]。也有研究表明:病案分析讨论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临床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5]。第三,考核方式改革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一定作用。阶段性考核避免了以往期末考核的单一性,对学生各部分操作技能起到巩固作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强化技能,与口腔修复学学科特点相一致。第四,为方便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我们还设计了开放性实验,指定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针对排牙、卡环弯制等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能提高口腔修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然而口腔修复学是临床学科,临床见习、实习在人才培养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后期改革中还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1]孙静,王旭东.论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J].江苏高教,2016(3):78-80.
[2]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徐袁瑾,张志愿,曹霞,等.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4]王松灵.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5,50(8):454-456.
[5]赵三军,李芳.浅谈口腔修复学实践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4):2328-2329.
[6]唐成芳,朱勇,李子夏,等.陕西省基层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2(5):98-99.
[7]周永胜,江泳,徐军,等.模型牙与立体牙联合应用于口腔本科生教学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2,20(4):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