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发, 孔志岗, 张 宁, 许红兵, 金修勇, 闫盼盼
(1.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332地质队,安徽 黄山 245000; 2.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3.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长期以来,中国已探明钨矿主要分布于南岭地区[1-6]。近年来,在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发现和探明了一批超大型—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构成了一个与长江中下游铜金多金属矿带近乎平行的钨多金属成矿带[7],成为全球另一个重要的钨矿成矿带。皖南地区宁国竹溪岭钨钼银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钨钼银多金属矿床之一,也是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及邻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钨钼多金属矿床,主要矿体就位于花岗闪长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目前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近年来在该矿区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地质普查,查明矿区WO3资源量8.7万t,平均品位0.42%WO3,Mo资源量0.9万t,平均品位0.05%Mo,Ag资源量315.5 t,平均品位163.50 g/t,目前勘查工作仍在进行,其深部和外围仍有进一步找矿远景。前人开展了矿区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研究[8],但对矿区地质特征、成矿阶段、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至今仍未见报道。本文详细分析竹溪岭钨钼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阶段,初步分析矿床成因,提出找矿标志,对竹溪岭地区以至整个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及邻区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和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类似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东段北中部的江南造山带往北东扬子前陆凹陷带的过渡带,北部以NE向天目山—白际岭断裂带(江南断裂带)为界与江南过渡带(下扬子前陆凹陷带(Ⅰ))相邻,南部为钱塘凹陷(Ⅲ),以江山—绍兴缝合带与华夏板块相连[9]。
区域上出露有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可分为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晚元古界浅变质基底岩系构成变质基底,震旦系—下三叠统海相沉积盖层、上三叠统—白垩系陆相地层以及松散堆积物等构成沉积盖层(图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较为复杂,先后经历了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以新元古代和早中生代构造活动较强,规模较大[10]。到晚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11-12],区内发生了多阶段地壳伸展、玄武岩浆底侵、断陷盆地和热液—成矿活动[13-14]。区域主要断裂有近东西向的周王断裂带、祁门—潜口断裂带等,北东向的江南深断裂带、赣东北—白际岭断裂带、三阳断裂带和宁国—绩溪断裂带等。
图1 皖南宁国竹溪岭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略图(据余心起等,2007修改)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Zhuxiling area in south Anhui province(a).大地构造位置图;(b).基底地层分区图;1.侏罗—白垩系陆相沉积盖层;2.南华系—奥陶系海相沉积盖层;3.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4.白垩纪花岗岩;5.白垩纪花岗闪长岩;6.新元古代花岗斑岩;7.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8.蛇绿构造混杂岩;9.区域断层及其编号;10.韧性剪切带;11.竹溪岭钨钼银多金属矿区;F1.绩溪—宁国断裂带;F2.三阳断裂带;F3.祁门—潜口断裂带;F4.西天目山断裂带;F5.皖浙边界断裂;F6.马金—乌镇断裂带。
区域岩浆岩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南部和皖浙赣交界处,多沿构造断裂带呈带状分布,侵入岩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主要分为两期:晋宁期(新元古代)和中生代燕山期。晋宁期花岗质岩石年龄约为830-760 Ma,代表岩体有休宁岩体、许村岩体和歙县岩体等[15]。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形成规模不等的侵入岩,常以大岩基和复式岩体的形式出露,以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绝大多数的内生金属矿床,比如铅、锌、钼、钨、铜、金、银等都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代表性花岗质岩体有安徽的太平—黄山复式岩体、城安—牯牛降岩体、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等岩体,浙江的贺桥、学川、白菊花尖等岩体,江西的鹅湖等岩体[16-18](图1)。除这些大岩体外,研究区内还分布着近百个面积在0.5~1 km2左右或更小的花岗质岩体(株),比如竹溪岭花岗闪长岩、逍遥花岗闪长岩、东源花岗闪长(斑)岩等,这些小的花岗质岩体往往与区内钨、钼、银、铅锌等矿床有密切关系。
图2 竹溪岭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简图Fig.2 Geology sketch of the Zhuxiling polymetallic deposit1.下奥陶统钙质泥岩;2.下寒武统—上寒武统灰岩、硅质板岩;3.下震旦统—上震旦统灰岩、硅质板岩;4.南华系上统南沱组冰碛砾岩;5.燕山期花岗闪长岩;6.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7.燕山期花岗斑岩;8.银铅锌矿矿脉;9.石英脉;10.隐伏矽卡岩型钨钼矿;11.实测/推测地质界线;12.逆断层;13.正断层及编号;14.性质不明断层及编号。
矿区出露地层自新至老分别为: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O1y);寒武系西阳山组(O1-∈3x)、华严寺组(∈3h)、杨柳岗组(∈2y)、大陈岭组(∈1d)、荷塘组上段(∈1h2)和荷塘组下段(∈1h1);震旦系兰田组一段(Z1l1)、二段(Z1l2)、三段(Z1l3)、四段(Z1l4)和皮园村组下段(Z2-∈1p2)和上段(Z2-∈1p1)、;南华系仅出露南沱组(Nh2n)、深部见到休宁组(Nh1x)(图2)。奥陶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岩性为钙质泥岩;寒武系分布于矿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岩性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下部为硅质炭质板岩、白云质灰岩、含碳硅质板岩;震旦系分布于矿区北部和东部,岩性为硅质岩、硅质板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震旦系下统兰田组是矿区主要赋矿地层,分布于矿区东部和中部,分为4个岩性段,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炭质板岩、含锰白云质灰岩等。新元古界南华系上统南沱组主要为一套冰碛含砾凝灰岩、泥岩、冰碛砾岩组合。
矿区处于绩溪复背斜和仙霞褶断带的接合部位,NE向的宁国—绩溪大断裂以东,轴向北东向的宁国墩复背斜东段次级背斜—竹溪岭背斜轴部倾伏转折端。竹溪岭背斜核部被竹溪岭岩体侵位,使褶皱的形态不完整,核部为震旦系下统兰田组第二岩性段,翼部依次为兰田组第三、第四岩性段及皮园村组,寒武系荷塘组。形态为穹窿状的短轴背斜,依据构造行迹分析,表现为早期形成的北东向褶皱,晚期叠加了北西向褶皱。主要发育NE、NW和近EW向三组断裂(图2),区域性NE向阳山—刘村—宁国墩断裂(属月潭—虎形关大断裂的区内部分)从矿区西侧的东山坞穿过;NW向代表性断裂有河沥溪—刘村—太阳山断裂(F1),断裂性质为正断层。近EW向断裂如F15,位于研究区中部,切穿岩体和围岩,石英脉充填,见金属硫化物等矿物,控制了研究区内银矿体的产出,表现出早期压扭性、晚期张性的演化特征。
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发育,多呈脉状、岩株状出露地表,往深部岩体规模变大。地表出露的岩体以似斑状结构花岗闪长岩岩体为主,主要为竹溪岭岩体和夏林岩体,其次发育花岗闪长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主要呈脉状穿插于地层或早期岩体中(图2)。竹溪岭岩体为矿区与钨钼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岩体形态呈不规则状,侵位于竹溪岭背斜的核部,地表出露在竹溪岭村。根据钻探资料,总体形态为近东西向的展布的椭球形,面积约1.5 km2,出露面积<1 km2;长轴方向呈近东西向,长度>1.5 km,南北向最大宽度1.6 km。岩石呈灰白至浅灰色,具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由石英、斜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矿物组成,含量占岩石的21%~28%。岩石基质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含量占岩石的72%~79%。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白钨矿等。陈雪霏等(2013)测的竹溪岭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38.7-142.4 Ma),与江南古陆东缘及邻区类似岩体的特征一致。花岗闪长斑岩脉(体)规模较小,出露面积<0.02 km2,长度<1 km,宽度约5~20 m不等,岩石矿物组合与花岗闪长岩类似,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黑云母、斜长石及钾长石,基质成分与斑晶近似。花岗斑岩脉(体)呈近东西向分布,单个岩体(脉)规模较小,最大长度350 m,一般<100 m,宽度数米—十余米,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以石英、钾长石为主,基质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
宁国竹溪岭矿区主矿种为钨、银、钼,以钨为主,银、钼次之。伴生Pb、Zn、Cu、Ge、Ga、Bi、Au等元素。多为隐伏矿体,地表仅见含银石英脉。
白钨矿矿体是本矿区的主要矿体,矿体规模大、较稳定、形态简单,次要矿体数量多、规模较小、形态变化较大的特征。钼矿体与钨矿之间具有相似的蚀变特征、矿化上具连续性,往往为共生矿物。依据野外调查,研究区钨、钼矿体可划分为矽卡岩型W、Mo矿体,石英硫化物脉型W、Mo矿体和蚀变花岗闪长岩型W、Mo矿体。
矽卡岩型W、Mo矿体是本矿床的主要矿体,分布于竹溪岭岩体的北、北西部接触带外侧,花岗闪长岩体与震旦系下统兰田组第三岩性段接触带的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中,少量矿体产于兰田组第四、二、一岩性段和南华系南沱组含砾凝灰质粉砂岩中。产于兰田组第三岩性段的矿体,规模较大,矿体形态简单,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矿体产状大致与地层一致,变化较小,分布于其他层位中的钨矿体规模小,以透镜状、脉状为主,在走向、倾向上延伸较小,矿体产状总体上与地层一致,局部略有变化。最大的矿体位于矿区的北西部竹溪岭短轴背斜核部,矿体形态和产状受褶皱形态影响,呈似层状产出(图3),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最大宽度700 m,走向最大长度510 m,总体向北及西侧倾斜。矿体最大厚度61.72 m,最小厚度1.01 m,平均厚度31.92 m。下部为钨矿,上部见浸染状辉钼矿与钨矿共生,矿体平均品位WO30.551%。
石英硫化物脉型W、Mo矿体产于接触带外侧各时代地层及花岗闪长岩岩体中。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在走向、倾向上延伸较小,矿体产状复杂,变化无规律,往往呈陡倾产出(图3)。
蚀变花岗闪长岩型W、Mo矿体产于内接触带及蚀变花岗闪长岩中,往往在接触带附近或蚀变较强烈的地段发育(图3),伴随有强烈的绿帘石、绿泥石、绢—白云母、硅化,矿体与围岩为渐变关系,矿体规模大小不等,形态比较复杂,脉状、透镜状、囊状等均有。
矿区银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赋存于断裂构造带或层间破碎带中。主矿体为陡倾向的脉状矿体,一般在60°~70°之间(图3),3号银矿体为区内的最大银矿体,产于竹溪岭岩体北部接触带处的近东西向断裂带中。矿体出露地表,赋存于1~4 m宽石英脉中,岩石坚硬,地表不易风化,矿床无氧化带或半氧化带,均为原生石英角砾状矿石。矿体总体走向呈近东西向,延伸长1 100 m,倾向上中间矿段延深较大,最大延深达450 m,整体形态呈蝶形,矿体总体倾向北,倾角70°左右。东段出现帚状分布的含矿硅质(石英)脉(图2),矿体走向向南偏转,倾向由北转向北北东,倾角变化较大,矿脉向东撒开的最大宽度有100 m。地表矿体厚度1~4 m,平均1.15 m,全矿体平均品位Ag:175.44×10-6。
图3 竹溪岭多金属矿矿床8线地质剖面图Fig.3 Geological section along No.8 exploration line in the Zhuxiling polymetallic deposit1.寒武系下统荷塘组下段;2.震旦系上统皮园村组上段;3.震旦系上统皮园村组下段;4.震旦系下统兰田组四段;5.震旦系下统兰田组三段;6.震旦系下统兰田组二段;7.震旦系下统兰田组一段;8.南华系下统南沱组;9.燕山期花岗闪长岩;10.矽卡岩型W矿体;11.石英硫化物脉状W矿体;12.石英硫化物脉状Mo矿体;13.石英硫化物脉状Ag多金属矿体;14.矽卡岩型W、Mo多金属矿体;15.推测地质界线;16.断层及编号。
竹溪岭矿区W、Mo矿石主要为原生矿矿石。矽卡岩型W、Mo矿体矿石矿物以白钨矿为主,次有黄铁矿,辉钼矿,少量黑钨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等(见图4-a)。矿石结构为它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共边结构、包含结构等(见图4-b),主要构造有稀疏浸染状构造、条带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等。石英硫化物脉型W、Mo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少量黑钨矿、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辉铋矿等(图4-c),白钨矿矿物颗粒往往较大,大部分脉体白钨矿与辉钼矿、黄铁矿共生(见图4-d),部分脉体为辉钼矿与黄铁矿共生。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等。矿石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脉状构造。蚀变花岗闪长岩型W、Mo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图4-e),少量辉钼矿、黑钨矿、辉铋矿、磁铁矿而少见磁黄铁矿,脉石矿物组合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绢—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少量萤石、金红石、磷灰石、锆石等。岩体中浸染状白钨矿和浸染状辉钼矿大多独立分布,局部蚀变强烈地段,白钨矿与辉钼矿、黄铁矿共生。
银矿体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辉银矿、碲银矿、自然银、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辉铅铋矿、钛铁矿、自然铋、氯铜矿、蓝铜矿、毒砂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有少量绿泥石、绢云母、长石等,有时包裹少量围岩团块(图4-f、4-g、4-h)。矿石结构为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乳滴状结构,共边结构、交代结构、假象结构、板状结构、包含结构等(图4-g、4-h),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状构造为主,次有碎裂构造,脉状构造,块状构造等。
竹溪岭钨钼矿分布于竹溪岭岩体的接触带上,形成接触交代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其矿物组合以高温矿物为主,为高温热液型矿床。矿区内受断裂构造控制的银(钨)矿,充填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内,含矿岩石为石英脉或硅质脉体,其矿石组合有:以黑钨矿、白钨矿、少量磁铁矿、辉钼矿等形成的高温组合和以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铅铋矿、碲银矿、辉银矿等形成的中温组合,表明银矿的成矿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高温热液阶段,形成钨矿、辉钼矿的成矿阶段;晚期为中温热液阶段,形成银矿为主,伴生Cu、Pb、Zn、Cd、Au等多种成矿元素。因此,本矿床为一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
图4 竹溪岭钨多金属矿床不同类型矿石手标本及显微影像照片Fig.4 Hand specimen photos and photomicrographs for various types of ore in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stage from the Zhuxiling tungsten polymetallic deposit(a),(c),(e),(f).手标本照片;(b).显微单偏光照片;(d),(g),(h).显微反射光照片;Grt.石榴子石;Di.透辉石;Tr.透闪石;Qz.石英;Cal.方解石;Sch.白钨矿;Py.黄铁矿;Mo.辉钼矿;Clp.黄铜矿;Po.磁黄铁矿;Sp.闪锌矿;Gn.方铅矿。注:以上皆为探针片镜下照片。
3.2.1 区域构造背景对成矿的制约
Mao et al.(2011)认为,古太平洋板块往欧亚板块斜向俯冲,使郯庐大断裂在约160 Ma活化,引发大规模的左行走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触发俯冲板片和上覆地壳的撕裂[13]。孔志岗等(2017)分析认为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及邻区和北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应为同一构造背景而不同的构造部位,其构造背景可能由于板片撕裂而形成近东西向的板片窗,软流圈上涌和底侵,导致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富钨的偏铝质或弱过铝质花岗质岩浆,从而形成江南造山带及邻区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事件,此种岩浆侵位于地壳上部碳酸盐岩等有利围岩时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期后热液沿接触带上升发生矽卡岩化,并形成钨钼矿床。
3.2.2 岩浆岩对成矿的制约
孔志岗等(2017)对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及邻区成岩成矿年龄数据统计,得出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及邻区燕山期花岗质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为121-161 Ma,可见2期岩浆作用高峰期,第一期:161-135 Ma,岩体多为I型花岗闪长岩,晚期出现I型二长花岗岩,第二期:135-121 Ma,岩体多为A型或I型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钨、钼大规模成矿与161-135 Ma的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具有W、Sn、Mo等成矿元素丰度高的特点,其演化晚期的同源花岗闪长岩小岩体为皖南重要的成矿岩体。竹溪岭岩体位于绩溪伏岭—宁国仙霞构造岩浆岩带上,其锆石U-Pb年龄(138.7-142.4 Ma),属早期花岗质岩浆,白钨矿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质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岩体是W、Mo成矿元素的重要来源。
3.2.3 区域地层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前人对区内的地层含矿性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表明区内震旦系和早古生代为主的前中生代地层的活化对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重要作用,其中以兰田组最具代表性,这一震旦纪地层常富集Ag、W、Mo和Bi等成矿元素,如Ag的含量是克拉克值的6.4倍,在成矿作用过程中部分起到了矿源层的作用,同时兰田组地层不同的岩性界面是构造的薄弱环节,是矿体的赋集场所[19-20]。竹溪岭矿区内主要赋矿地层为早震旦世兰田组第三段(Z1l3),为条带状泥质白云质灰岩与层条纹状泥晶灰岩互层。碳酸盐岩地层与酸性岩浆岩接触带是形成矽卡岩的有利部位,当含矿热液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外侧通过断裂、节理裂隙和地层软弱面等向外运移时,在成矿有利的兰田组地层内发生水岩反应,活化萃取了含矿地层中的部分金属,并形成矽卡岩,随后在退化蚀变岩阶段、氧化物阶段和硫化物阶段发生钨钼矿化,矿化产物叠加在矽卡岩之上。
3.2.4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构造因素是控矿的又一重要条件,竹溪岭矿区构造对矿体的控制表现为褶皱和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竹溪岭地区在区域构造中表现为NE向的主要构造线(褶皱),后期被NW向横跨褶皱迭加,形成一系列的短轴背、向斜褶皱,其特点是短轴背斜构造发育、形态完整,向斜构造表现较弱、规模较背斜小。这类短轴背斜为岩体侵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竹溪岭花岗闪长岩体侵位于竹溪岭短轴背斜的核部,背斜的长轴方向呈近东西向,核部地层为震旦系下统兰田组,恰好造成了岩体与兰田组第三岩性段相接触,形成接触交代型钨矿。其上部的皮园村组受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该地层产状平缓,呈弧形,覆盖于兰田组之上,为良好的屏蔽层,为成矿提供了优越的场所。
断裂构造:竹溪岭短轴背斜长轴为近东西向,F15断层发生在背斜核部(转折端),该断层与早期褶皱构造相伴发生,岩浆岩沿褶皱核部侵位—固结时,受岩浆冷凝、收缩作用,该断层又继续活动,切割岩体。断裂早期为韧脆性变形特点,晚期为脆性特征。岩浆期后热液沿该断裂带运移上升,沉淀成矿。在构造带内先形成充填的石英脉或硅化脉,早期形成高温阶段的黑钨矿、白钨矿化、辉钼矿化,随着温度的下降,在中低温阶段形成银多金属矿化,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碲银矿、辉银矿、自然银等多种金属硫化物,形成银矿体,该断裂为控矿构造。区内的NE、NW向断裂构造形成较早,控制了区域上的内岩浆岩侵位、分布及产状,属拉张性质断裂。
3.3.1 直接找矿标志
(1) 地层为震旦系兰田组、皮园村组,兰田组的白云质灰岩、灰岩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层位。
(2) 岩浆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似斑状结构,岩石化学总体特征:富硅、铝,贫铁、镁,钙中等,高碱、富钾,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I型花岗质岩,富集Rb,K、Th、U、Ta、Nd和Hf,亏损Ba、Nb、Sr、Zr和Ti;稀土元素配分模型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型,显示弱的Eu异常。
(3) 围岩蚀变,皮园村组硅质岩以石英岩化强烈对成矿有利;兰田组第三岩性段矽卡岩化强,与成矿关系密切,或为钨钼矿体;板岩类强烈角岩化;花岗闪长岩发生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蚀变越强与成矿越有利。
(4) 直接矿化标志,如在蚀变岩中见到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有时见到黑钨矿等。
3.3.2 间接找矿标志
(1) 1∶5万分散流W、Mo、Ag异常,其浓集中心位置作为选择和圈定找矿靶区的重要依据之一。1∶1万土壤测量,发现的异常内带可能为矿化带出露部位,或在浅部有隐伏矿(化)体的存在。
(2) 区域1∶5万航磁异常的梯度带中的局部低缓异常为选区的依据之一。1∶1万地磁测量,在低缓异常中的局部正高异常,显示深部可能有岩体;另外在岩体接触带部位的矽卡岩化,在钨矿体中,磁铁矿、磁黄铁矿是重要的矿物组合。该类岩石具弱磁性。综合电法剖面在穿过含(银)多金属矿带时,为低阻高激化的异常显示,如果在相邻剖面上均有相同的异常显示,则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 区域矿调开展重砂测量时,圈定的钨、锡及铅族异常也是找矿标志之一。
(1) 竹溪岭钨钼银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震旦系兰田组灰岩接触带。依据矿体的产出部位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矿区W、Mo矿体可划分为矽卡岩型W、Mo矿体、石英硫化物脉型W、Mo矿体和蚀变花岗闪长岩型W、Mo矿体,银矿体主要为石英脉矿体。
(2) 钨钼矿矿石矿物以白钨矿为主,次有黄铁矿,辉钼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等。矿石结构为他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稀疏浸染状构造、条带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等。银矿石的主要含银矿物为方铅矿,其次为碲银矿、辉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结构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乳滴状结构,共边结构等,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状构造为主。
(3) 矿床成因类型属矽卡岩型钨钼银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有震旦系地层、燕山期岩浆岩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找矿标志包括岩浆岩、地层、构造、蚀变、矿化等。
[1] 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等.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05,24(2):99-107.
[2] 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等.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高校地质学报,2005,11(3):291-304.
[3] 毛景文,谢桂青,李晓峰,等.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J].地学前缘,2004,11(1):45-55.
[4] 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等.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4):510-526.
[5] 毛景文,谢桂青,程彦博,等.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模型[J].地质论评,2009,55(3):347-354.
[6] 毛景文,周振华,丰成友,等.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中国地质,2012,39(6):1437-1471.
[7] MAO J,CHENG Y,CHEN M,et al.Major types and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or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and their geodynamic settings[J].Mineralium Deposita,2013,48(3):267-294.
[8] 陈雪霏,汪应庚,孙卫东,等.皖南宁国竹溪岭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13,87(11):1662-1678.
[9] XINQI Y U,WANG D E,JIANG D,et al.Deformation Stages and Ar-Ar Age Data of the Wan-Zhe-Gan Tectonic Zone,Southeast China,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J].地质学报(英文版),2011,85(6):1373-1389.
[10] SHU L,WANG B,CAWOOD P A,et al.Early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 intraplate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ents in the Cathaysia Block,South China[J].Tectonics,2015,34(8):1600-1621.
[11] XINMIN,ZHOU,WEIZHOU,et al.Petrogenesis of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volcanic rocks in South China:A response to tectonic evolution[J].地质幕(英文版),2006,29(1):26-33.
[12] WANG D,SHU L.Late Mesozoic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and related magmatism in Southeast China[J].Geoscience Frontiers,2012,3(2):109-124.
[13] MAO J,XIE G,DUAN C,et al.A tectono-genetic model for porphyry-skarn-stratabound Cu-Au-Mo-Fe and magnetite-apatite deposits along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Eastern China[J].Ore Geology Reviews,2011,43(1):294-314.
[14] XIE G Q,MAO J W,RUILING L I,et al.Metallogenic epoch and geodynamic framework of Cu-Au-Mo-(W)deposits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Constraints from Re-Os molybdenite ages[J].Mineral Deposits,2006,25(1):43-52.
[15]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16] 薛怀民,马芳,宋永勤,等.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J].岩石学报,2010,26(11):3215-3244.
[17] WU F-Y,JI W-Q,SUN D-H,et al.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esozoic granite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China[J].Lithos,2012,150:6-25.
[18] 李鹏举,余心起,邱骏挺,等.皖南侏罗—白垩纪两类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氧逸度特征及成矿意义[J].岩石学报,2016,32(2):399-418.
[19] 周涛发,袁峰,侯明金,等.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J].矿物岩石,2004,24(3):65-71.
[20] 赵文广,蔡晓兵,狄勤松,等.皖南大坞尖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0):154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