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仙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以蔡锷为主力的云南护国军北上“护国讨袁”,没想到入川时受挫退守纳溪。面对兵力10倍于己的北洋军,进攻泸州的护国军“命悬一线”。危急关头,蔡锷令任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队长的朱德星夜兼程赶往纳溪要塞棉花坡阻击北洋军。
1916年 2月 17日,朱德,奉蔡锷的命令率领部队紧急支援驻防纳溪东面棉花坡的护国军。
棉花坡是纳溪通往泸州和云南、贵州的交通咽喉,地势险要,是纳溪的一道屏障和制高点,为两军必争之地。当时,部队驻防在棉花坡正面的高地上,与据守在红庙高地上的北洋军形成对峙局面。
集中在这里的北洋军有张敬尧、熊祥生等部,倚仗精良的武器、充足的弹药,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阵地狂轰滥炸。朱德率队一到棉花坡,就迅速投入战斗。北洋军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精良的武器,疯狂地反扑护国军的进攻。
根据侦察兵的汇报,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朱德制定了作战方略。他调动一个营在正面用猛烈炮火牵制敌人,主攻部队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各个击破,打得北洋军乱成一团,无力反击。这大大鼓舞了护国军的作战士气。
北洋军马上采取了应对措施。调整过来的北洋军组织力量向朱德部正面进行疯狂反扑,并突破了几个缺口。朱德部在友军的支援下,经过与敌人殊死搏斗,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朱德有勇有谋,深得蔡锷的赏识。蔡锷提拔他为先锋团支队队长,并电令他到总司令部参加军事会议。接到电令的朱德连夜赶到总司令部会见前来督战的蔡锷,商讨作战计划。蔡锷让朱德指挥第三支队,在陶家瓦房背后,担任正面主攻,但不能马上进攻,而是要吸引住敌人的火力。蔡锷从徐府调来两支部队,命令他们从左右两侧进攻,当两侧的部队打开缺口时,让朱德再全力进攻,一举攻下对面的红庙高地,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并定下2月28日对北洋军发起全面进攻的时间。
蔡锷与朱德在棉花坡(易遵义/画)
朱德回到第三支队时,对面的红庙高地上,敌军又增援了一个团的兵力。而朱德的这个支队正承受着4倍于己的敌人进攻。枪炮弹雨点般落在阵地上,陶家瓦房全部被炸塌,变成了一片瓦砾,而这瓦砾又被炸飞,盖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新土,每时每刻几乎都有人流血。
在几天的激烈争夺中,这里已血流成河。朱德清点人数时,发现部队伤亡已近一半,又没增援,最可怕的是弹药也将用完。面对强敌,只能用计谋取胜。如何取胜?在反复思考中计上心来的朱德,召开各营的军官会议,宣布了组织敢死队潜伏敌军阵地实施突然袭击的计划,并且部署了各营、连的具体任务。
会议结束后,数百名官兵聚集在阵地上,等待朱德下达命令。看着衣衫单薄但精神抖擞的士兵们,朱德慷慨激昂地讲了话,深受感染的官兵们士气高涨起来。朱德说道:“我现在挑选敢死队员,不怕死的,愿意跟着我去冲锋陷阵的,站出来!”话音刚落,士兵们几乎都站了出来,朱德当场挑选了80名敢死队员。27日夜深人静之时,朱德带着这些敢死队员,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敌人阵地前的开阔地,悄悄地潜伏下来,等待总攻的命令。
到了拂晓时分,护国军发起总攻信号,朱德带着敢死队队员突然跃起,插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北洋军面对这突然出现的护国军,措手不及,吓得魂飞魄散,只顾四处逃窜。朱德率领的敢死队队员个个如猛虎下山,在一片喊杀声中,越战越勇,他们越过战壕,冲向敌阵,一直冲到了敌军的司令部,大获全胜。
棉花坡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护国战争的局面,使护国战争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从军事上击溃了北洋军,使其一蹶不振,还从政治上影响到了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护国讨袁运动。
此次战役,也充分显示了朱德卓越的军事才能,朱德的名字从此威震敌胆,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护国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