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次琴,陆宇榕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代体育文化的根脉。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本研究基于文化自信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寻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路,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发文化自信:2014年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5月,他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
围绕“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在概念界定上,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比如:仝兴华基于广义内涵的视角,认为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4];秦宣基于狭义内涵的视角,认为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5];张允熠基于文化心态的视角,认为它是指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由衷、深沉、真诚的崇敬和热爱”“一种坚定、执着、永恒的信心和信念”[6]。在本质特征上,它具有人民主体性、价值指向性、开放包容性、象征实践性等特征。在时代价值上,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需要,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前提,做好价值引领的根本保证,实现人的发展的内生动力[7]。
表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概览
作为“少数民族历史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总和”[8],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始终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少数民族培育了极其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见表1),创造了丰富的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反映着某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和生产生活特点,凝结着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倾注着这个民族特有的性格、心理和情感。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蕴含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认同,也体现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自信,同时也反映了建立在文化自信之上的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自觉。换言之,文化自信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主题。这是因为:从发展中华体育文化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持续发展的基因和根基,只有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自信,将历史与现实两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建设体育强国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战略支撑和关键保障,只有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自觉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强化体育强国的品牌支撑[9];从促进全民健康看,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播,而且能够以其特有的健身、休闲、娱乐、文化等价值,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只有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将中华体育精神内化为人们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动全面健身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健康的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体育全球化、商业化深入发展,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体育全球化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陷入了“两难”:要么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中心,把我国传统体育纳入“奥运体系”;要么抵制西方体育文化,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守护本民族的精神家园。虽然这两种发展路向均不可取,但在事实上,体育全球化正在深刻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全球化严重冲击着民族体育文化。当前西方体育文化在全球上占据主流地位,尤其体现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的各项体育运动上,无论是对我国的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均带来了较大冲击。以全运会为例子,除了武术以外,其他比赛项目大都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10],西方竞技体育已势不可挡地成了我国体育文化的主流之一。这就大大压缩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开设武术课的仅占29.7%,91.1%的中小学校没有组织过武术比赛[11]。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母体深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威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正在日益加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母体——中华文化的侵蚀。比如,美国以全球5%的人口控制了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操控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CBS、ABC、CNN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发布信息量的100倍, VOA每周向全球播放时间1200多个小时[12],其中面向我国以华语播出的时间为84个小时。这对青少年群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喜欢看美国电影、吃美式食物、穿美式着装、对西方体育项目越来越推崇,这些种种行为都逐渐的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使得滋养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基越来越薄弱。
另一方面,紧紧伴随体育全球化的是体育的商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就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产业的标准化与市场化,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陷入了“二元”困境:或实行“标准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追求丰厚利润;或追求“原生态”,在狭小的空间艰难生存[13]。在体育商业化背景下,为吸引眼球、扩大效应,媒体热衷于传播精彩的场景、激烈的竞争,甚至赛场丑闻,而这些均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背道而驰。而离开媒体的传播,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默然走向体育文化的话语舞台。就内部环境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使得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民族传统体育或过度开发,或者置若罔闻。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往往以群居的形式生活,由于自然条件的天然分割,群居的人群被分割在不同的地区,各个群体呈现出地域性和封闭性的特点。群体慢慢呈现出自身的独特生活习惯、文化模式,也就逐渐演变成了民族的特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体育文化自然也呈现出地域性和封闭性的特点[14]。而地域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又给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
就地域性而言,由于自然与历史等诸多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条件恶劣,而且经济基础薄弱较为薄弱,制约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公共财政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使得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资源转换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民族体育的参与。比如,2014年,贵州省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的46个县(市),财政收入仅占全省88个县(市、区)的29.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30%不能按时实施[15],使得当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缓慢,且结构多为初级化。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体育不具备现代体育的生存环境,加之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既使得民族舒张体育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发展目标和生存基础,淡化了传统体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16]。比如,虽然我国民运会把龙舟、赛马、大象拔河等纳入了正式比赛项目,但由于民运会硬搬了全运会的模式,使得这些民族体育项目因脱离了历史文化语境,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其娱乐、健身、竞技等功能。
就封闭性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发展起来的,这既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个性与特性,同时也因其与他元文化缺乏交流与互动,致其缺乏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世界是一个整体,社会也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地获得长久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这样。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独立地存在。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封闭性,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劣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信息化传播力度弱小,数字鸿沟巨大。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弱势,直接造成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中的劣势地位。加之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量本来比较少,以及语言上的障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理解,甚至误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力基础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方式单一、评价标准缺失、国民认知不足、媒体引导偏向、创新性不足等。这些都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动力基础。从传承方式上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表面看起来形式各异,但从本质看可以归纳为四种方式,分别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信仰(宗教)传承以及民俗性传承。这些传承方式有明显的单一性,传承范围较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比如,咏春拳、蔡家拳、杨家拳等武术拳种,在传承之前都严格控制在家族内部,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传承也逐渐面向社会,虽然传承范围有所扩大,但其影响力较小。
从评价标准看,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评价标准,多是借鉴西方体育项目发展经验,依靠裁判打分来评判参赛者的胜负与能力。建立在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以和为贵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诸多项目均排斥竞争与对抗,比如,“五禽戏”、武舞、风筝等项目,具有浓郁的娱乐表演性。而建立在运动生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体育,倡导公平竞争、超越自我、挑战自然,追求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并凭借其发达的经济载体,合理的规范的评价方式向世界传播,占领了全球体育文化的主流地位。而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却因规范的评价标准的缺失,在传承发展中显得举步维艰。
从文化认知看,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注重表演、强调娱乐、追求修身养性、轻视竞技的特性,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消失。比如,由礼射演化而成的投壶运动、盛行于唐代的蹴鞠活动等,在清代以后逐渐消亡。近年来,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进行挖掘整理,比如,在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民族传统体育从第1批名录中15项,增加至第2批名录中的28项[17],但遗憾的是,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率却较低,加之体育全球化、商业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失传。其原因,正是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存在断层,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足。
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前提与基础在于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认同,惟有全面的深刻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才能有的自信;而有了高度的认同与自信,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转化一种高度自觉和务实的实践。
虽然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双重逼压,但同时也带来了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全球化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根基,这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经济全球化是“以互联网、信息与通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18],这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其次,体育全球化的价值在于促进各国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互渗、互补,传承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之突破地域的束缚、破解固有的发展模式,使之走向世界、扩大更大范围的共鸣与认同,不仅有利于增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活力与动力,而且也必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因此,传承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紧紧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着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在传播思路上,对内,一方面,应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度与参与度。比如,经过挖掘整理的射弩、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被纳入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使之突破了民族地域文化的界限,成为各个民族高度认同与积极参与的项目。另一方面,应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民族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为此,应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科体系,推动传统体育进入校园,融入社会。对外,应确立“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20],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并揽古今、兼采中西,改造、整合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传播形式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特征呈现出视觉化、网络化、互动化。这就需要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种依靠口口传播的模式,通过建构“人人交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多元传播渠道体系[21],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传承发展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效益,而且有助于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22]。
首先,应广泛开拓投资渠道,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考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公共财政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依靠自身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可通过直接转移支付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民族体育扶贫基金,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产业发展;在地方层面,各级政府应结合精准扶贫,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力度,同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应积极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可精心打造品牌节庆活动或者特色体育赛事,并围绕品牌节庆活动或者特色体育赛事,开发和经营服装、器材等相关的特许商品,开发和设计周边产品等,形成和延长产业链。比如,2017年9月举办的第31届泰山国际登山节,策划了“经贸板块”“旅游板块”“科技板块”“文体板块”4大板块共44项主题活动,吸引数万人参与,地方政府借机与国内外客商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额172亿元。这一赛事的品牌效应,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泰安,让泰安更好地走向了世界。可着力发展体育旅游业,一方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仅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学界就已收集到970项[23],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另一方面,而发展体育旅游业,既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体系,是消解体育全球化商业化压力、破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瓶颈、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这是因为:其一,融入全民健身体系,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调查数据显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练习拳术、剑术、气功、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众,占有较大比例[24]。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在增强体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受到民众的青睐。而自觉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体系,既顺应了社会民众健身需求,也拓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其二,融入全民健身体系,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比如,根据武术闪转腾挪等特点而改编的长拳,既传承了传统武术灵活轻快、飘洒优美的风格,又具有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富于韵律感等特性,成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主要项目之一,并被列入亚运会武术比赛项目。
同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体系,也是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更好更多地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和健康中国分设。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等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诸如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等道德理念和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行为方式,是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体系,应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和意愿,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着力传承和发展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如,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寨”项目建设,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乡镇、村,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推广普及以“民族健身操”和“民族韵律操”为主的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在各民族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喜闻乐见、人人能参与的民族体育项目,引导民众参与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等,通过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现实要求,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虽然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诸多困境,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机遇。从自身条件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整合性和主体性,具有东方哲学思想和恒久的激励性;从体育全球化看,它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根基,促进各国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互渗、互补,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的束缚,破解固有的发展模式,增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活力与动力;从发展动力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既大大压缩了空间概念,偌大的世界已成“地球村”,已打破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封闭性”,而且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载体、动力和支持。综合这些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异化与困境,其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主观”,在于传承发展机制的缺失。诚然,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其价值体现在文化自觉上。也就是说,我们应强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机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赵银平.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2016-08-05
[4] 仝兴华.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4-06-13
[5] 秦宣. 文化自信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J].求是,2017,(8):35-37
[6] 张允熠.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破除西方主义[N].光明日报,2016-08-31
[7] 许家烨.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基本问题研究述评[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2):5-13
[8] 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4,25(5):29-31
[9] 刘俊伟,郭修金.体育强国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机制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35-38
[10] [13][18][19]李卫平,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6):28-32
[1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5
[12] 方宗祥.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的多维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86-90
[13] 娄章胜,袁校卫,王振杰.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J].体育学刊,2008,15(12):88-91
[14] 于漪,于贵和,吴绍奎.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德江土家族传统炸龙活动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2,33(4):139-142
[15] 田文林. 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93-97
[16] [20]朱杰,程晖,王振杰.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73-76
[17] 王永忠,冉清泉,涂传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向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38-42
[18] 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4,25(5):29-31
[19] 薛文忠.“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基本体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36-40
[20] 刘俊伟,郭修金.体育强国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机制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26 (7):35-38
[21] 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60-461
[22] 易建取,刘英梅,李秋利.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融合及发展契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27 (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