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的《罗生门》

2018-03-20 05:31:04笑笑
莫愁 2018年7期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芥川

文 /笑笑

1950年,黑泽明拍摄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已故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

黑泽明采用《竹林中》的情节构成框架,以光为丝,以影为梭,在作曲家早坂文雄神秘而深邃的音乐引领下,编织出原著中那曲折且阴暗的故事。影片一举夺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兵荒马乱、黎庶涂炭、瘟疫滋蔓的日本平安朝,京都正南的罗城门破败得只剩下半垣残壁,狐貘聚居,无人认领的尸体都被遗弃在罗生门里。一个樵夫、一个僧人、一个杂役在城门下避雨,他们的言语拼凑出一个发生在密林中的凶杀与强暴事件,其中表露出的人心的残酷比瘟疫、灾难、战乱更可怕。

影片中有四段自述。多襄丸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足智多谋、英武神勇的多情大盗;在真宫砂的供词中,人们看到的是日本男权主义下被欺压到极致的女人;在还魂巫女的金宫武弘的证词中,一个为维护尊严而自杀的不屈武士的形象让人敬畏;而樵夫刻意隐瞒了自己对凶器——一把华贵短刀的偷盗行为。当事三人各执一词,供词除了女人被强盗强暴,凶器是短刀外几乎没有一致。当樵夫作为目击者说出看似是事情原貌的证词时,观众早已不信了。

黑白的色调,密林间隐魅的阳光,镜头强烈的速度感,对人性直白而深刻的揭露,电影完美地表现了原著中强烈的诗的特质。

一个朋友曾经这样评价芥川:“眼极冷,心极热。眼冷,所以是非不管,心热,是故悲天悯人。”我认为芥川心中应当存在一个常人没有的阴暗角落,他时常身处其中,细细揣摩地狱的景象,而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地狱就是芸芸众生身处的人间。他的代表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表现人间比地狱更为可怕的骇人景象,在35岁创作的巅峰时期,感到人类毫无希望的芥川,选择了服毒自杀。

很多电影评论中,对《罗生门》的介绍都是其内容改编自小说《竹林下》,名字来自小说《罗生门》。而我认为黑泽明将电影命名为《罗生门》,除了对一些意象的借用,其精髓更在于影片结尾,类似于小说《罗生门》中的一念之转。

影片的结尾,罗生门里出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杂役果断地剥了他身上的衣服,“我不剥他的衣服,自然有别的人来剥,为了生存下去,我当然要抢先一步。”樵夫被杂役揭露偷盗了短刀,待心情稍平缓后却伸手接过了婴儿,“我已经有六个孩子了,多一个孩子抚养也不算什么。”

如果说小说《罗生门》中,人间与地狱的极致在于无名家将一念之间的转变,那么在电影《罗生门》里,天堂就在樵夫接过婴儿的一瞬间显露。在看尽别人包括自己内心的黑暗扭曲后,樵夫还是决定选择从善,那是如在淤泥里盛开的莲花般美到极致的善意。影片结尾,樵夫缓缓走出罗生门,天放晴了,阳光照在怀抱着婴儿的樵夫身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猜你喜欢
黑泽明罗生门芥川
黑泽明的战争创伤——电影《八月狂想曲》主题探析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Résumés
西方的黑泽明
东方人忘了黑泽明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