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强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103—01
在语文课堂中,由思路延展,教学相长而引发的课堂生成显然更为丰富,一节语文课,往往很容易就脱离了教师事先的预设,向着更加丰富多彩但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该怎样把握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呢?虽然预设和生成是一物两面,但是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试从预设和生成两方面来分析。
一、 预设要预设什么
1. 预设目标。课堂目标是一节课的总纲,目标一旦制定,课堂教学就要紧密围绕目标来设定、组织。如果一节课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目标应具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能力,不能过高或过低,要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同时具有层次性。
2. 预设重难点。课堂预设不仅有计划、规划的作用,还应该有预知、遇见的作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应依据近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文的难易程度以及以往的经验等,对教学的重难点做出预判。对于重点部分要着重强调,而对于难点部分要依据实际情况,有区别、有选择地组织思考与讨论。当然,有时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这时候就要细致地区分重点和难点对课堂教学的不同要求。
3. 预设课堂组织。在明确了目标和重难点之后,能够对课堂的组织过程做一个基本的设定了。在预设课堂组织之时,应为课堂生成预留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不要把计划安排得过于紧张和严格,在每一项环节的时间和预期成效上都要具有弹性。除此之外,课堂预设还要有意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比如,在“诵读欣赏”课中,可以安排朗诵比赛,在“口语交际”课上,可以安排情景表演等。这类灵活性较高,较为活泼的课堂形式,能为学生打开思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闪现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为课堂生成创造出多方面的条件。
二、生成该如何把握
1. 有所取舍。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思维生成点,大部分是可以利用的,也有一部分过于偏离主题,并不适合被引導延伸。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选择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而对无意义的思维忽略或者约束。比如,《马说》这一课,在讲到用人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善待人才的主题时,有学生从人才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人才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发现,而要学会自我推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这时教师如果能顺势鼓励大家对人才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思考空间,也回答了“探究·联系”的第一个问题。但另外一个学生在探讨千里马被发现的条件时,谈到了一些相马术与名马传说,这虽然也是活跃气氛下思维延展的一个表现,但与课文主题相隔较远,此时教师也不必制止批评学生的思路,可以简单地一语带过,迅速回归主题就好。
2. 有方向的引导。语文课是思维活跃、交流频繁的课程,往往课上一个学生的一句话,或者偶然的小事件,都可以改变原有的课程设计。但单有突发事件是不足以起到教学作用的,教师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可以挖掘的内容,像引河入海一样进一步引导。如,笔者在讲《背影》一课时,在说到白描的写作手法时,有一个平时写作文总写流水账的男生说他写的都是白描,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并不理解白描与流水账的区别,所以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大家去思考,白描有什么样的特点,白描有什么作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白描,什么时候不太适合,白描与流水账有什么区别。为此,后半节课几乎都用来讨论“白描”了,原定的课文诵读环节被调整到课后作业中,但学生对于白描这一手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混淆了。这就是一个引导的例子,男生讲的本来是一句笑话,但经过引导,成为全体学生认识白描手法的切入点。
3. 生成中的新生成。课堂生成实现的基础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课堂的灵活性,在一个课堂生成之上,有可能会有其他机会实现再生成。过多的生成难免会打乱教师原来的教学计划,但如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完全可以放弃预设,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有同学看出了杜甫对子女的关爱,又有同学说杜甫对“南村群童”的态度,进一步又说出杜甫其他诗歌中的孩子形象,乃至其他“人”的形象,最后得出结论:杜甫是一个仁者爱人的人。这节课全凭学生思路自由的流淌,教师只稍加引导,但效果很好,不仅课程目标达到了,还做到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延伸。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