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云虹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051—01
“问题引导”和“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设计不恰当,常常导致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了“沉静”,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么,如何设计问题,使得问题更加有效呢?
一、有效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首先,有效的问题应当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本节课当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或者要学习哪些内容,应当在教学目标当中提示出来,这样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设计问题时也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当然这并不是指要将教学目标直接改编成问题,而是要以教学目标为纲来设计一系列问题。当然,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单个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不断拓展的问题群。学生通过完成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问题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当然,问题还应当具有开放性,这样学生解决完当前的问题,就会自觉去思考其他的问题。另外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还必须得考虑与哪些学生的水平相符,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就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将问题进行分层处理。诸如,对于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相对来说简单的题目,让他们通过努力去完成;而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相对难度大一些的题目,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样分层处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都能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最后,有效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要考虑问题本身的内容,二要考虑如何向学生将问题表达出来,三要考虑何时将问题提出来。
二、有效问题的设计
1. 将问题情境化。情境化认知理论提出:将问题植入情境当中,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问题以情境化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初识“对数”时,可以假设以三年期存款,并给出本金与利息,让学生来算一下利率。这样,学生就会被难住,教师再出示对数,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
2. 提出问题情趣化。问题有了趣味,学生就会主动去解决。在提出问题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讲述历史故事等,将具体的问题融入到一定的背景当中,并让学生来帮助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要求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将《周髀算经》记载的商代由商高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学生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帮助解决,学生会积极地去想办法。等到问题解决之后,学生会获得一种满足感。
3.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内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需要教师反复强调。但是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式地去重复,那么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反复训练。例如,让学生根据条件去推导结果,也可以根据结果来寻求必要的条件,還可以将问题出错的题目挑选出来,让学生找一找错误的原因。
4.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有些内容可以通过一个问题串来呈现,这些问题之间是相互递进的关系。学生解决完前一个问题之后,才能去解决第二个问题,而前一个问题则是第二个问题的条件。通过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串,学生也就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对于知识点的推导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5. 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性。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不仅仅只有计算与推理,还有猜想、实验、观察等方法。在此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要强调的是:设计时要注意开放性,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又会促进学生去继续学习。
总之,无论怎么来提出问题,一要注意问题本身的内容,二要注意问题的表述方式,三要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以求让问题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