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人民教师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票选“最调皮学生”,并设“特座”予以羞辱,显然是背离教育宗旨、有违职业道德的失当之举,其负面效应值得关注与反思。
标签式歧视不可取。贪玩好动、嬉戏打闹原本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便是步入高中阶段的孩子,也仍处于身心尚待发育、行为难以自控的未成年时期。诚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重佐所分析的,高一阶段是人生当中重要的分离焦虑与新环境适应阶段,很多学生仍难脱稚嫩的好奇与顽皮。而所谓的“调皮学生”,不过是人们对那些不守规矩或不听劝导的“熊孩子”的主观性评价,未必有统一可考的行为标准界定。比如,这次被评为“最调皮学生”的孩子,其“当选”缘由竟然是早恋。这显然与人们对“调皮”的习惯认知大相径庭。
心理學表明,当一个人被某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作出自我印象的定格,并下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所贴的标签符号,这种心理暗示被称之为“标签效应”。随意给富有可塑性的学生贴上“调皮”的标签,不仅会极大地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负面印记甚至有可能伴随一生。而在现实生活中,给有问题的学生贴标签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给“差生”戴上“绿领巾”、盖上“蓝印章”,甚至把他们集中起来开设“学渣班”等,这种于法不容、于理不通、有害无益的歧视性做法必须取缔。
票选“差生”是多数人的暴政。“发扬民主”如被用于课堂,或有助于师与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但把集体投票用于“选差”,就被异化为践踏人权的“伪民主”,无异于多数人决定他人命运的“暴政”。由于“调皮”概念的模糊,选差实际上是给学生以泄愤报复的机会,极有可能的结果则是唯老师印象提示马首是瞻,与公平和正义无缘。而引发猜忌、撕裂生群、借机报复、阻隔信任的负面危害却是不言而喻。
退一步讲,即便是“最调皮学生”名副其实,设“特座”羞辱也难脱变相体罚。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的生命个体,老师没有资格组织学生票选差生,更无权让所谓“调皮生”坐“红椅子”。爱是教育的基石与真谛,教育问题学生需靠摆事实、讲道理地循循善诱。尽管当下校园的确不乏“孩子难管”的师者困惑,但这更考验出教育者的施教智慧和才能,祭出无厘头标签歧视只能折射其无能与无计。矫正标签式歧视的离谱之举,尚需爱的回归与师德和法治的补课。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