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2018-03-19 15:59张秀
大观 2018年2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城镇化

张秀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逐渐拉开序幕,从党中央到地方无不采取各种政策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不单单是乡村发展为城镇的过程,也是乡村人口、经济和文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乡村迅猛发展,对乡村公园的建设发展而言,不仅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及总结,立足当下城镇化的现实背景,通过分析,发现并解决乡村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乡村公园景观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景观;乡村公园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千村一面”形势日趋严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大量劳动力快速向城市挺近,乡村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现代化和机械化。与此同时,乡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消退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等。一些历史遗留的乡村风貌在翻新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面貌,甚至是不断被改造乃至拆除。乡村在高度机械模仿城市的过程中使一些自然的乡村景观日益毁灭,众多拥有数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备明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逐渐走向衰退,建筑形式布局的统一化出现了“千村一面”的局面。如今乡村的物质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乡村的原有文化情怀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农耕文明所传承的乡村文化分崩瓦解,美丽乡村的风景逐渐消失,客的乡愁也无处寄托。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提出使得乡村公园空前发展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我国就已经被提出,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才拥有难得的机遇,这给乡村带来巨大改变,也为乡村公园带来契机。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农耕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农耕具有分不开的渊源。千百年来,在自然的演变过程中,乡村村民利用当地的传承技术和自然材料,创造了一个个有机发展、不断拓展的乡村景观系统,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文学及美学价值。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建设力量转向农村,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乡村公园便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

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的特征分析

(一)城镇化对乡村公园的影响

1.创造机遇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节约土地等资源,要传承历史文化,建设有记忆、有特色、有味道的魅力城镇。

乡村旅游的大发展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当地景观建设的意识以及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当地经济、文化内涵,有利于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乡村旅游活动为乡村公园增加了多样性和趣味性。

2.提出挑战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城市对乡村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也直接导致了乡村建设中不良现象的出现,为乡村公园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改善乡村面貌,机械地模仿城市在乡村兴修大型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乡村绿地面积,但实际上与农民日常生活关系并不紧密,利用率低,且占用大片耕地,造成乡村景觀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乡村公园的建设是人们意识和重视改善环境的表现,也是人们对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形态、乡村风貌的体现,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使乡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得到缓解。面对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虽然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效果甚微。这些都是对乡村公园的巨大挑战。

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一)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1.自然景观

乡村环境的适宜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般从光照、雨量、温湿度、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绿化覆盖率等方面进行考量。乡村公园建设的初衷就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所以,居住者对环境适宜度的感知同样重要,也是我们评估乡村景观资源现状的重要因素。

美观性主要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和差异,乡村景观资源的美观性往往与当地居民的审美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对景观资源美观度的调查应以当地居民为主要对象,他们是公园最主要的使用者、管理者及评价者。

2.人工景观

方便性主要是指人工景观对居民生活的方便程度,居住建筑周围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与景观之间的距离是否容易到达及其使用频率,等等,可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

3.民俗文化

多样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而那些稀少却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同样珍贵无比,比如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文化。如果乡村公园所在地区有类似的代表性的文化,则可以在乡村公园景观设计中着重打造与该文化相关的主题景观,极易吸引游客参观。

4.当地居民

人口结构是指当地居民内部构成的数量比例关系,一般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民族、宗教、收入为主要因素。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政府政策的接纳程度不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生态理念的理解不同,常驻与非常驻人口对乡村公园的使用频率不同,要注意分析各类人群的特征,这直接关系着乡村公园内的土地利用、功能布局。

包容性是指该地居民对外来陌生游客以及其他外来事物的接纳程度,这决定着乡村公园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相关附属价值的创造。

(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明确服务主体

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明确公园的服务主体,明确乡村公园的功能和性质定位,“以人为本”不仅仅是要从大众意义上的人类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要以服务主体人群——乡村居民及外来游客的视角来考虑景观的规划与建设。

2.生态优先,注重可持续

对于乡村公园内的绿化而言,以生态学原理为主要依据,充分发挥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造景形式。

3.文化传承,强调地域特色

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公园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乡村文化与景观深度融合,创造具有代表性的实体性文化景观,使村民及游客在赏玩之中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

4.经济适用,讲求高效利用

坚持高效,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果;坚持合理分配,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坚持循环利用,将废物回收再利用。

(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性质定位

准确把握公园的性质,方能明确公园的主题功能和发展特色,是对乡村公园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控。乡村公园性质的准确定位,首先需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判断,正确认识乡村公园的建设在乡村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需对当地自然景观、人文脉络、特色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同时,要深入调查当地居民的意愿,使建造的乡村公园符合周边居民意愿。通过多次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和其他辅助性的特征,逐渐明确乡村公园的性质及主题功能。

(四)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功能分区

1.观赏游览区

乡村公园中的观赏游览区一般设置在山水地形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以起伏多变的地形为基础。

2.安静休闲区

乡村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则需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安静、雅致的休息区域。安静休闲区多选在环境优美、僻静处,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合相关休息设施(如休息桌椅、廊架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阅读、野餐、茶艺等场所。

3.运动健身区

与城市居民不同,乡村居民很少拥有特有的运动健身的场所及设施,乡村公园需对此进行解决。该功能区域主要是为乡村居民服务,其使用率及人流量应该比较大,需设置在居民住宅中心处,以方便居民到达。在设计中还需考虑不同居民的不同使用需求,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一般包括休闲广场、球类运动场、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内容。

4.文化交流区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而乡村居民也很乐意与他人交流分享。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形成乡村公园的主题特色区域,不仅是乡村娱乐互动的区域,也是吸引外来游客共同参与、交流的场所。

5.特色展示区

很多乡村有着非常珍贵的特色产品,如农副产品、手工制品、文化艺术品等,设置特定空间予以展示,将其历史文化及制作工艺进行科普,如民俗博物馆、特色商品店铺等。对于特色产品较少、属性普通的乡村区域,该功能区域可与文化交流区相结合。

四、结语

随着对乡村的关注度愈发升温,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倾向于乡村建设的政策,使得乡村公园建设迎来大发展时期。乡村公园在文化上传承了该地的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在生态上注重对乡村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在生活上豐富了乡村居民的休闲内容和场所,在经济上更是带来诸多附属效益。

基于城镇化的现实背景,对乡村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系统学习及实践研究,发现乡村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验证,注重和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希望我们的乡村还是记忆中的儿童乐园,有自己的文化脉络,是一个有情怀、有味道的乡村。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GB/T5028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4]牛文元,刘怡君.2012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庄晨辉.乡村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6]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D].同济大学,2005.

[7]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05):76-79.

[8]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8.

[9]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03):139-141.

[10]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1]郭焕成,吕明伟,朱立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刘滨谊.中国乡村园林景观初探[C].城市规划汇刊,2000.

[13]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5-58.

[14]杨艳华.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245-246.

[15]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11):90-96.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