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方法研究

2018-03-19 20:33张茂林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2期

张茂林

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上有很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生態价值观是情感教育范畴的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

所谓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初中语文既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学应用能力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发挥初中语文对生态价值观上的培养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内外兼修”。

对于生态价值观在初中语文中的内容安排,从主流生态价值观的各方观点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编排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生态与环境价值观的培养、生命敬畏观的培养、生态利益观的培养、共生互生观的培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观的培养等。这些观念是生态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语文要向学生传达的重要价值导向内容。基于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可塑期,在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课本与环境互通”和“知行合一”三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为限,逐步渗透,并注重将课本所学内容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具体来说,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发生态价值观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与时代的要求”;三是“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服务”;五是“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入手形成学生的综合性,整体性评价”。这五个层面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对语文学科应发挥价值观引导与使学生实现自我完满发展作用的解读。生态价值观的教育也要建立在以上含义的表述之上,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和课外资源,开发生态价值观的教学资源。如以科普类资源为代表的《奇妙的克隆》揭示了克隆这一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意义以及使人类产生对道德的思考;以生态文化关怀为主题的《敬畏自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还有以生命为主题的《再塑生命》《我有一个梦想》《窗》等,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某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而在课程外资源的开发方面,以校园、社会、家庭为主题的初中语文生态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建设校园生态文化长廊,利用新闻、网络等媒体为生态价值观积累丰富的现实素材等。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态现象中发现其背后的隐藏含义,以此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爱护生态环境、敬畏生命的人。

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情况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上所描述的生态环境知识以外,还要注意把生态环境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分析书本上的生态环境和身边的身态环境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去思索课本中的生态环境与我们实际生活的情况已经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深入的分析、比较能进一步深化生态价值观。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让学生拥有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思索,我们身边现在的动物都是小宠物,那野生动物到哪里去啦?现在动物园的野生动物他们怎样生活?是不是和书本上描述的一样?那为什么我们要把野生动物送到动物园里?如果把野生动物放出来,现在野生动物还能生活吗?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书中描写的环境我们现在看不到了?那我们现在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现在的环境优美吗?你想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就能对比书中描写的生态环境和我们实际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别,学生自己就会去了解我们的生态环境变成目前的情况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建立生态环境和生存的联系时,学生自然就会更加关心生态环境,之后学生慢慢会想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生态价值观。

三、结合生存状况培养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的培养要与人的生存状况相结合,很多文章正是透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出作者的生存状况,从生存状况的变化中能够渗透出作者内心的情怀。无论是悲凉落寞还是忧伤感怀,都能从生存状态中很好地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而对于这种情感的领悟又是培养与树立学生内心生态价值观的良好途径。

以杜甫的两首著名诗作为例,《孤雁》中描述了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它的伙伴。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流落他乡时创作的,“孤雁”其实就是自己的写照,作者无比思念故乡,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感怀。《春望》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浓浓的爱国情怀。作品创作于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时期。眼看着春天来临了,万物一新,作者看到的却是满眼的荒凉,那种物是人非的情状让作者的内心生长出深深的悲凉。作者怀念自己的国家,思念自己的亲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千古佳句。从这两首作品中都能够找到很多对于自然环境的描摹,从中我们感受更深的是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从这种生存状态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也在一点点形成与加深。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对这个世界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感知,在这种感知中能够形成人们对于人和事物乃至自然界的一种关怀。想要让学生具备这种品质,需要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具备良好生态价值观的学生才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好的认识,才能够使自我价值逐渐得以实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当代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建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2] 余慧芬.生态批评价值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06).

[3] 肖英.打造语文“大课堂”——对初中语文价值观教育渗透的几点建议[J].今日科苑.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