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一、德育课的教学之痛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归结到个人品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们现在的教学所面对的德育对象是90后高中生,他们多数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是对事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价值观呈现为多元化,道德功利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严重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加之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仅从德育的规范约束性进行教授,较多的采取一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内心体验,很难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因此就出现了德育课的教学之痛:课后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
二、信息化技术可以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的高效实施
如何促动学生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自觉地付诸行动于日常生活,这是德育课程中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点是: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才能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要让学习者经历内心体验,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些要求,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却为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环境,德育过程从以往的德育概念演绎转向生活实践,学习者经过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德育课的德育目标从德育的规范约束性转向规范约束性与价值引导性的统一。
三、信息化技术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高效实施的教学案例
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的第一课内容:《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技术是如何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高效实施,使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并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实现促动学生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1)价值引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行动引领:通过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与人为善的快乐,倡议大家始终“心存善念”,知行合一,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3)情感引领:认可与人为善是幸福和谐之道。其中建立信念价值观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为解决课后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本次课的教学策略是:以感受与人为善的幸福为明线,教师以具体的活动来引领学生用身體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从而促动他们完成对个人道德的认知,建立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念价值观,并内化为行为准则,付诸行动于日常生活。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首先对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确定教学主题为《与人为善——幸福和谐之道》。
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体验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情感,激发出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通过共同的讨论与分享,对“与人为善”形成共识,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行动的准则。
为让参与者能真实、准确、强烈地体验情感,课程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视频、音效,设置情境,营造气氛。利用互动软件,让学生快速而真实地参与互动调查,真实地感受到道德现状。交流网站,提供了即时交流平台,起到促动、引领行为的宣传作用。
(二)教学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有五个步骤:破冰暖场、甜心活动、体验冷漠、建立信念、知行合一。整个过程力求营造出一个情绪起伏的体验氛围,像感受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
1.破冰暖场
利用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中所学习的职场亲和力4s开场。该活动的目的: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消除其紧张的情绪和防备心理,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与环境,引导他们进入到自由交流、体验的教学情景中。
2.甜心活动
伴随着温暖的背景音乐,播放班级纪念视频,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学校生活,回忆曾经帮助过自己,鼓励过自己的人,由此引入《甜心活动》。
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把糖送给想要感谢的人,在送糖时说出感谢他的原因并给予热情的拥抱;学生分享感受,教师点评,让大家再次细细体会活动带来的幸福感,引领大家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爱,抱着感恩的心面对身边的人。
多媒体视频及音乐的渲染和幸福的体验,将学生在破冰暖场之后的温暖感受进一步推向更高点。
信息化技术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高效实施的探索实践
3.体验冷漠
(1)道德思考:有人摔倒扶不扶?
首先,公布网络互动吧中大家课前参与道德调查的结果,面对现实数据,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
(2)活动体验:《不关我事》
接着全部学生参与活动:《不关我事》。学生在教室内自由走动,对遇到的每一个人大声地说一句话:不关我事,然后扭头离开。至少对十个人说完,之后蹲下,此时教室里所有的灯光被关闭,黑暗里,响起了风雨雷电的声音,随着一声惊雷,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学生们置身于狂风暴雨之中,感受着暴风雨的冰冷,闪电的撕裂和惊雷的炸响。
活动结束学生分享感受,教师点评。
这个环节是本次课的关键点,活动中利用音频播放雷电、暴风雨的声音,营造出一个冰冷、无情的世界,与前面温暖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情感产生大幅的波动。同时教师语音引导,增强参与者对活动深层次的体验——当世界一片冷漠,内心那种无助、孤独、甚至恐惧、绝望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在强烈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这个环节中,音频播放的雷电、暴风雨的声音,为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建立信念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建同学们心中的信念,这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的疑虑是:做善事有那么容易吗?就凭我一个人,能改变什么呢?此时观看温情视频《爱传递》,通过视频同学们认识到:与人为善,就是一句暖心的话、一个善意的动作,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就是大家一起画爱的圆圈!我们要让这个圈圈越画越大。
温情视频在释疑的同时,也是将同学们的情绪回暖的过程。此时,经过几次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同学们会自主建构,形成“与人为善”的认知和信念,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
5.知行合一
(1)行动一:填写“日行一善”行动卡
在行动卡上写下至少三个每天都可以实现的善事,完成后,贴在“日行一善”海报上。
(2)行动二:天使在行动
在班级布置“天使墙”,同学们每天都可以在贴上表扬自己或感谢别人的话。同时在班级微博上,建立“天使在行动”专栏,记录身边的善人、善行。每月通过网络投票,选出班级最美天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微博和网络投票器,督促并推动同学们将课堂上激发出来的善意付诸生活实践中。
至此,教学步骤顺利完成。
四、总结
现代实用心理学认为: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为实现“学而信、知而行”的教学效果,本次课以活动体验为引领,教师是编曲者和指挥者,编出跌宕起伏的曲子,并指挥、引导着学生们参与演奏,使他们的情绪不断起伏,促动他们完成体验、分享、共识、行动的学习过程。
教学中使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轻松帮助教师设置情境,营造出不同体验氛围,让参与者能真实、准确、强烈地体验情感,激发出内心的道德需求及情感共鸣。学生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顿悟,了解个人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认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进而形成信念价值观,完成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网络交流平台,打破空间、时间局限,学生可以即时互动交流,分享同学们与人为善的行为,起到表彰先进、树立示范、引领行为的宣传作用,实现 “知而后行”。信息化技术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高效实施,并最终达成了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