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美 无意之境

2018-03-19 16:04郑官怡
电影评介 2018年2期
关键词:距离感经历人文

郑官怡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作为一档“文化情感类”朗读节目,节目以人动情,以文传情,把定位的重点放在嘉宾的经历上,重拾中国文化传统力,在让观众“共情”的同时,力求把各阶层的观众囊括进来。为了反拨当下社会的浮躁风气,节目还在节奏上做足了“慢”工夫。此外,节目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在有意的营造中,尽显极具意境的“人文之美”、无意之境。如此种种,成为《朗读者》全面成功的有力因素。

一、 人文经历中重拾“缘情”的传统情怀

《朗读者》作为“文化情感类”節目,重点并非朗读什么作品,或教你怎样读书,而是在于朗读者的“者”,也就是人,以此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如果说《见字如面》重视由演员演绎的历史情景重现,《百家讲坛》强调知识性文化传播,《朗读者》则更侧重人文的情怀,选择的作品往往与嘉宾真实经历互证,通过文字而表达出相似的感情力量。节目以“朗读”为表、“者”为里,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一个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经历千变万化,但情感却能够相通,总有一部作品、一段文字、一首诗篇,能够道尽千头万绪。如此,相比其他以年龄、身份、职业等为受众定位目标的综艺节目,《朗读者》以其人文情怀几乎覆盖不同层次的受众。

此外,本节目以其对嘉宾和作品的把控力,满足了观众的两大期待。

其一,《朗读者》选择的嘉宾有素人也有名人,涵盖领域之广,满足了观众对于嘉宾的期待。很大程度上观众不是来听读书的,而是好奇与这些作品联通的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因此,《朗读者》把节目的热点,几乎都放在了人物讲述的经历当中:濮存昕“改变命运的人和事”的故事中,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濮瘸子”和“荣大夫”,朗读时以热点名人大家老舍先生与宗月大师的关系,与自身经历形成穿越式的互文;从阿富汗战火中走来的无国界医生,戳中的是民众心中“战争与和平”的那根弦;恋人的鲜花山谷简直犹如偶像剧情般让人向往这完美的爱情力量;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介绍他所翻译的第一首诗《别丢掉》中,更有“民国热”中永远绕不开的热点林徽因……人物与人物经历都成为观众潜在的某种情感期待。

其二,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期待。近年来,在层出不穷的真人秀综艺当中,静下心来传播人文的节目本就匮乏,但安静、缓慢的“朗读”还只是节目表面的形式,内里则是文字与经历背后的“情”。与同类型文化节目相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以承继、传播古代优秀诗词为宗旨,其有意向大众靠扰的平民姿态故然存在,但受众面以知识分子为主,“情”的内质依旧古典;再如《见字如面》则以书信为线,以铺衍情境的戏剧化场景为面,历史情境的重现与情感的再现交融,其受众性明显多样化,但在择选对象与情感表达上则相对受限;而《朗读者》选择的作品则比诗词、比书信更加自由更加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是直接转接自原作者,也不是由演员演绎的充沛和饱满,而是结合了嘉宾的亲身经历。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嘉宾经历故事中的情感,再加上朗读当下的情感,不仅更加真实、自由,更加亲近、贴心,而且三者合一,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在感动之中。

在当今社会已经接受了“为娱乐”的观点时,《朗读者》重提“文字的力量”,唤起了观众对于人文情怀的无限向往。《朗读者》更体贴又接地气地以嘉宾讲述的方式,重新“教”观众如何把个人的亲身经历代入到本不相干的文学作品当中,就像以歌词传情一般,把私人化的微妙情感嫁接到大师作品中,完成与经典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亲身的示范形式,轻易的就把观众带回那个“诗言志”“诗缘情”的时空当中,重拾切身的对他人情感经历的理解和关怀,强劲有力地回应了当今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潮。

二、 文化综艺对浮躁社会的反叛

《朗读者》占齐了“国学热”以及观众向往的“乐活”“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以安静的音乐、优美的作品、缓慢的朗读及娓娓道来的故事,攻克这个快节奏的浮躁社会。但作为一档时间短小的节目,再怎么“慢”,仍然在非常有限的时间之内满足了观众汲取精神养分的需求。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观众去“感受”——感受当下、感受文学、感受他人的情感。

首先,与“悬空式”的心灵鸡汤相比,《朗读者》以“落地式”的一个个真实的经历故事,加深了观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拓深了文学以及背后的情感对于观众的影响,并且叩问着观众内心及过往的经历,以其持续不间断的加深对于观众生活泛起的涟漪,成功地击中观众的软肋,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也是《朗读者》极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尚求,即对“真实性”故事与“饱满性”情感的诉求,以此为根基,促成节目与观众之间实现共鸣。

其次,与传递“扁平型”情感的综艺节目相比,《朗读者》以“立体型”的情感表达,将文本作者与朗读者的情绪打通,彼人生与此人生进行精神勾连,传达的并非感叹式的干瘪情感,而是具有跨时空感染力的丰富情愫。节目设置的每期主题可谓是神来之笔,它紧紧贴合着嘉宾的故事与所选的作品,但同时每个围绕同一主题的故事之间又那么的不同,形成了非常丰富且多层次的滚雪球作用,不仅深化了主题、指导了观众的理解,更把观众的情感聚焦到了同一个点上,大大加深了观众的个人感悟以及震撼的程度。

再次,与呈现“单一”指向性的节目相比,《朗读者》以“丰富性”的指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的观众。《朗读者》每段嘉宾经历与作品背后,隐藏了非常明确而且有指向性的观点。如商界精英柳传志以文表志,饱含深情亲笔写下的《写给儿子的信》,指向父子情感;无国界医生蒋励朗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指向孩子与和平;还有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诵刘瑜散文《愿你慢慢长大》,指向母爱……这些情感的多维空间正切实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

三、“无意”营造的“有意”之美

《朗读者》在节目整体与细节、意象与情愫的营造看似“无意”,实则颇费心力,于“无意”中创造出了极具意境的“人文之美”。

首先,日常中的人文,人文中的日常。

《朗读者》满足了我们对不同嘉宾不同人生的好奇心,但“千篇一律”的平淡人生必定不会成为受众的关注点,可被讲述的价值,可成为热点的启发,成为节目必然触及的一个因素,即使不具有戏剧性的矛盾。《朗读者》以巧妙的方式将热点安插在了人物的经历当中。这故事中的矛盾,以及看似平淡实则仍然存在热点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节目体现矛盾的方式。有矛盾就是有多样性的体现,而矛盾性与多样性一样,都是创造力的体现。能创造出全新的东西固然是好,但把旧的东西能重新组合变化、重新组成矛盾的一体两面,也是另一种更普遍常见的创新力。

《朗读者》胜在“在日常中人文,在人文中日常”。美学的日常化并不是新词汇了,朱光潜早已提出多年,文学艺术的神圣也早已消解在快餐碎片式的日常和娱乐至死的大潮之中,但真正能在内容上达到日常与人文完美结合的,仍在少数。而那些真正做到平衡的节目,无一例外都在大眾与高雅这对矛盾中也达到了形式上的结合。《朗读者》身上,正是集齐了这几对重要的矛盾。在内容上,它选择人文的作品为素材,通过嘉宾讲述日常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在形式上,它选择的嘉宾遍布各种领域,观众也涵盖“大众”的较大面积,输出的则是高雅的人文艺术作品和经过名家提炼的情感体验;在呈现上,素人(非演员)朗读当下的情感是私密的体验,作家笔下的情感在与嘉宾经历结合的那一部分也属于私人化的情感,却公开地在一个传播度极广的舞台上被检阅,其本身已经带上了一部分表演的性质,但表达这些情感的嘉宾本身并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因此他们的表达仍然当下的未经过程式化的,最后的这对有趣的矛盾,也使得他们的朗读更有看点,更加直击人心。

其次,适当的距离感,距离感的适当化。

《朗读者》的走红,还在于它很好地把控了与观众的“距离感”。根据朱光潜的美学观点,“距离”是产生美感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朗读者》若与观众离得太近、太接地气,容易让嘉宾故事掩盖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变成家长里短的情感节目;离得太远太过于阳春白雪,又犹如空洞乏味的朗读会。

《朗读者》“距离感”的把控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了“从群众中来”、但又与普罗大众有那么点不同的嘉宾们。说到底观众是来看朗读“者”的,其本身的经历既能让观众共情又满足了好奇心,就是产生距离感的第一步了。二是选择修饰过的文字——名家作品本身,就是产生距离感的关键。作品朗读出来的是修饰过的文辞,表达的虽是嘉宾亲身的故事,故事可能与日常生活有些距离,但其背后的感情本来应该是和观众相通的,但朗读出来的又是作家已经提炼过、凝聚过的感情精华。隔了这一层人文的“面纱”,再佐以并非流行式的悠然音乐:让钢琴王子李云迪现场演奏节目主旋律、邀请台湾民谣之父现场弹唱充满意境美的经典民谣、用吴彤的《笙歌》为濮存昕朗读的《宗月大师》配乐,还有从《罗密欧》穿越到《牡丹亭》的贯通中西古今……这一切都为了教会观众如何曲径通幽地表达个人化的情感而服务,带出的是与直来直往的现代人不用的、犹如穿越回古代般产生艺术化的情感体验。

此外,这节目还不仅有这些,还有主持人、每集有主题每个故事有观点、还有现场的音乐和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正是这些看似不用刻印营造就已经存在的“距离感”,恰到好处地唤起观众对于美的向往,使得这份美感在观众心中久久的回荡。

结语

作为2017年一档 “现象级”的电视节目,《朗读者》可谓在节目的创新与正能量的传递上,均表现出极高的水准,尤其在大量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综艺生态背景下,《朗读者》从本土化、人文化、意境化、情感化角度,以访谈、纪录、综艺等手法将其自主创新的立意、人文精神的传达,以及电视的社会责任和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予以恰当而丰富地展现了出来,成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尤其是人文情感类节目重要的新探索。

猜你喜欢
距离感经历人文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格斗距离感漫谈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Sudan dyes in rat blood by UFLC-MS/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s☆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回忆我的留学时光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