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摘 要: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直接关涉社会科研创新水平的高低。文章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综合创新培养体系改革为例,在详细分析制约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的前提下,考察PBL教学法、双导师制度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改革等举措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1-0065-03
社会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卫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以解决社会医学的矛盾与问题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新兴专业。其主要担负为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疾病防控机构的运营培养专门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公卫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保障公卫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医院管理工作的必然需要。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卫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结合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状况,本文拟通过回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路,以期为高等中医院校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探讨。
一、公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导师指导能力欠缺,创新力培养意识模糊
新世纪初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研究生的培养数量,使得中医药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培养也采取了“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当前国内各主要高等中医院校公卫专业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与能力的基本标准是考察在校研究生发表的小论文数量,一般学校都将在学研究生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其毕业答辩资格获取的前提,使得该专业研究生培养进入了过于倚重论文而忽视教学的怪圈[1]。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对公卫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复制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甚至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上,缺乏引导学生关注该学科发展的前沿思想,按此方法培养的研究生自然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科研的能力。加之部分研究生个体的原因缺乏与其他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难以通过科研合作和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故而造成其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创新力的低下。
(二)研究生创新实践素养较低
我国医学类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医药院校该专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具体表现为开设公卫专业本科和硕士点的院校快速增加并且该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迅猛。这种超常规发展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即是,研究生导师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研究生的增长速度,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数量比例被快速打破[2]。这使得每一位导师由原来每年指导一至两名研究生增长为指导三至四名研究生甚至更多,自身精力的限制使得多数被指导的研究生处于实质上的“放羊”状态,从而难以得到导师在科研上的指导,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力的养成。加之高等中医院校目前与国内普通高校同样存在着“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的不良风气,使得多数公卫专业导师将自身精力放在积极申请各类课题项目和科研职称评审方面,难以满足悉心指导自身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要求。由于该专业教师的构成实际,部分指导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其指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自然无从谈起。
(三)培养经费不足,科研导向作用不明晰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经费高度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力度,缺乏多渠道和全方位的筹资机制[3]。加之有限的培养经费被多数中医院校优先满足和保证本科生的培养,严重挤占了研究生培养经费。多数中医院校公卫专业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于国家宏观的卫生政策与公共健康干预领域,对企业单位的直接作用和社会现实效益比较有限,这就使得公卫专业无法像临床专业和药学专业可能获得社会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的资助。这进一步拉大了该专业与其他医学类专业在研究生培养经费上的差距,加之有限的科研经费依然存在着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使得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多数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困境中。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医学院校其他专业相比差距悬殊,更缺乏科研所必需的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为了满足学校对在读研究生科研量的要求,部分研究生为了快速发表论文在缺乏有效的调研数据情况下频频出现伪造数据和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该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声誉,降低了社会和学校对公卫专业研究生的認可度。
二、提升公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
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笔者认为高等中医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应着重开展基于课程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以及在教学中应用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新兴的PBL教学法等举措合力促进该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养成。探索出能够发挥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综合改革进路,使该专业毕业生成为符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需要的人才。
(一)开展PBL教学法,提升研究生创新性思维
伟大的思想诞生于伟大的实践,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无疑是创新性思维的拓展,而PBL教学法则内在地契合了创新思维所需的开创性和发散性的本质属性。所谓基于问题学习法简称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4]。其实现过程主要是以临床实际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并围绕选定的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导师通常只起到导向作用、维持学习小组和学生本人的研究目标追踪,并不直接帮助学生解答遭遇的问题[5]。PBL教学法本质上即是研究生通过自主性学习独立完成某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学研”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制订和实施研究计划、形成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等步骤。在此过程中由于研究课题来源的广泛性(基础理论与社会经验均构成选题来源),研究生在选题阶段就必须充分基于自身的研究旨趣与知识能力,同时必须积极调动既有的知识理论并尝试在研究中发现新问题。由于学生选题的自由性和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因此PBL学习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
PBL教学法所使用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特殊主义价值观是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现象本质特征的把握,揭示了科研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符合科研活动的基本原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的教师为了将PBL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针对该专业学生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基础较好的现实,在硕士培养计划中的“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不再重复本科阶段已经讲授过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探索这些课程前沿性的研究主题和了解国内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体系。第二,指导和鼓励研究生独立发表论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载体在于自身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现,通过鼓励在读研究生独立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强化已有知识的创造性组合,从而实现学术思维由知识积累转变为创新研究。第三,支持研究生针对毕业论文自主创新选题。在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具体针对每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在导师研究领域的范围内或其自主调研的领域内自主选择论文研究主题。变传统指定研究题目为自主选题,使得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敏感性和研究能力,这都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该校公卫专业研究性教学实践表明,始终把教学形式与内容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科学研究中努力实践创新理念,培养创新思维的现实性。
(二)开展实践教学与双导师制,提高研究生应用
创新能力
该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科研实践体系的建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通过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并且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拓展研究思路,通过研究生充分参与包括开题答辩、数据调研、中期审核和结题验收等阶段活动,研究生充分了解了科研项目全流程并提高自身的学术敏感性。此外该专业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了讨论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定期的读书会和研究课题报告会,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鼓励研究生通过讨论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研究论文并积极发表,以便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是社会实践体系的建立,为了切实提升公卫专业在学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力,除了在科研领域构建起能够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之外,该校还积极拓展公卫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岗位的建立。学校和学院依托自身在医疗卫生实务和管理领域丰富的资源积淀,为该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前往卫计委、疾控中心和附属医院等机构的管理实习岗位,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过程管理、针对实习全过程的完成情况量化打分并纳入毕业研究生成绩考核体系中,通过引入实习考核机制要求学生针对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选取毕业论文研究主题,以此来强化学术论文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最终达到提升其科研创新性的根本目的。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核心,为了促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该专业采取了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其中校外导师由具备较高学历程度并多年身处一线卫生管理岗位的业务专家担任。两位导师的具体分工是由校内导师负责强化在学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校外导师负责提升研究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业务指导、数据收集、项目调研、决策建议等实践环节的业务性的专业辅导,以此来保障该专业研究生学术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实操创新技能的兼备。此外,要求研究生在实践选题的基础上由校内外两位导师共同完成指导该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任务,用理论和实务双导师制度保持课程体系创新和实践体系创新内在的协调和整合。
(三)创新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
理论基础
合理和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是保证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公卫专业是一门集管理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三位一体的交叉性学科的独特学科性质,使得该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面临一般学科的普遍问题,也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完备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更是直接决定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创新符合公卫专业特点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方可促进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原创性的科研思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设置范围过窄、与本科阶段重合率过高以及学科之间融合性不够等缺陷,极大地制约了公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通过两大途径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契合学生的培养需求。
第一,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范围。针对该专业研究生生源多数来源于本校和外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学生基础普遍较为扎实,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和“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因此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则着重构建起硕士阶段与本科阶段彼此连贯且互有区别的基础课程范围。增加近年来学界前沿性的理论和课程,例如“循证医学”、“卫生政策学”、“公共卫生基础”等课程,以便为研究生的前沿性学术思维的训练提供课程基础。此外着力更新和补充研究生本科阶段已学习过的课程内容,突出本科阶段课程中所欠缺的探究性理论的发掘与研究。通过开设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基础课程,同时革新既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共同致力于增强该专业研究生基于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创新性研究能力。第二,科學改革选修课。为了强化该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原有的选修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改革是重要的实践举措之一。该校改革选修课的具体举措之一是开设跨学科课程,通过开设近年来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医学社会学”、“循证决策学”、“社会行为学”以及“健康与疾病社会学”等课程凸显选修课程体系的学科交叉性,期望通过交叉学科的互促共进为研究生的科研开辟新理论、拓展新领域。另外是增设了数门方法学课程,强化研究生科研方法训练。研究创新有赖于熟练和正确地运用科研方法,为此该校增设了“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卫生项目制定方法”、“高级卫生统计学”等方法类课程,目的是夯实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素质。
本文通过简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系的方法与理念,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有效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同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具有实践性意义的经验和探讨,以期为厘清和构建更加完善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提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
究,2006,(2).
[2]刘亚敏,胡甲刚.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
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3]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
教育科学,2011,(5).
[4]吴瑞林,王建中.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5]Barron F.and Harrington D M.Creativity,intelligence,and
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1).
[6]Runco M A.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