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富琳
摘 要:《左传》有云:“夫礼,天地之经义,民之行也”,“礼”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四个方面,那就是人与自然、政府与民众、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它的地位相信也是不言而喻了。随着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老一辈们留下来的部分传统文化被巨大的浪潮持续冲刷,这种浪潮也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冲击”,至于最后的结果,就要看我们如何去传承了,稍不注意,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好的东西可能永久消失,那时,我们要想挽回,就算撞破南墙也回不了头……
关键词:文化冲击;传统价值观;“礼”;耻感;传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8.023
巍巍中华,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礼仪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变革经历了夏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期间又划分了礼神时代、礼制时代和礼学时代。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钱穆先生在台湾接待了美国学者邓尔麟,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中钱先生谈到“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而今时代变更、物是人非,西方文化冲击下礼俗西化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 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替换
辛亥革命之后,受西方资产阶层“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轨制和规范遭受猛烈冲击。从红盖头到白头纱,从长袍马褂到西洋服装,从束带结发再到剃辫易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对迂腐、陈旧的一些礼数进行了清理,切合当时价值观的礼仪被承袭、延续,零零散散的繁文缛节遭受摒弃。当今社会,西式婚礼现象严重,离婚率增加,婚礼渐渐丢失了本来蕴含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历史的发展必然,人们的传统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变革当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
从古到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并非寥寥可数,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先后6次东渡,到达日本进行了长达10年的“文化交流”,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唐太宗贞观元年,《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天竺,虚心学习佛教,并将佛经带回中国,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巨大船队西下远航,拜访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带动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协同进步。
还有元朝时期,马可·波罗访华……这些事件都足以证明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是理所应当的,并且我们应该鼓励并宣扬这些交流,因为它能激起外国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从而带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就接踵而来。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还体现了一种道德性,恭敬之心。我们看国外的影片,里面的外国小孩对自己的父母可以直呼其名,于是所谓的“开放”思想像寄生虫一样侵入我们的大脑,模仿着外国人的生活模式,忽略了我们应该持有的恭敬之心。《弟子规》中提倡“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基本的礼仪规范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样当他们长大了才知道尊重父母,尊敬师长。
2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被洋节冲淡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累、沉淀、融合的过程,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传统节日当中“礼”的表现不胜枚举。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随着“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像一阵龙卷风席卷而来,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逐渐被冲淡,遗忘……
2.1 圣诞节热了
“圣诞节”和“平安夜”在中国已是一组不罕见的词汇,最初因它的浪漫和梦幻而被年轻人所喜爱,我们可以在平安夜那天互送苹果,传说在圣诞节前夜,会有骑着驯鹿的圣诞老人趁我们睡着时给我们送礼物。这个看似童话般美好的节日,相信知道其背后意义的人寥寥无几。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是西方为了纪念耶稣诞辰的一个传统节日。耶稣,是基督教里的一个核心人物,每个国家信仰的宗教不同,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对另一个民族的节日乐此不疲,那么表示文化入侵的问题已是极其严重了。这个界限大家应该要去分清楚。
2.2 春节凉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度过了四千多个春夏秋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亡荣辱。
相传春节起源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腊祭”,腊尽春来,先民杀猪宰羊,祭祀祖灵,祈求风调雨顺。过去人们团年的时候,年糕、饺子、汤圆这些是必不可少的,鸡、鸭、鱼、兔、腊肉、香肠在年夜饭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逛花灯、耍灶火等活动受到众多孩子们的热捧。可是现在人们团年的热情越来越低,走亲戚的形式也在慢慢变少,从大门打开的四合院到如今大门紧闭的高楼大厦,我们窝在50英寸的智能电视面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味道。
2.3 “端午祭”被韩国人申遗成功了
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端午祭本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它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虽然时间一样但内容不同。从节日习俗来说,端午节固然发源地在中国,可是在长久的流传和国际之间的交流、传播中,它被中国周围的地区或国家所吸纳,接收,从而放置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如果要追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那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做的还远不够。
为了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国务院颁布了多条法令来重燃国民对传统节日的热情。现如今,许多不法商家和不良商家打着庆祝节日的旗号,从中谋取私利,把寄托了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弄得花里胡哨,让我们快要忘记这个节日背后的意义,现在国家已经出面干预,相信人们对洋节的热衷程度将会下降。
3 部分中国人的“耻感”丧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国民收入也在不断上涨,从“坐井观天,闭关锁国”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要铭记历史,忘记了我们的国家曾经遭受的屈辱,当今世界,许多问题不是由于贫穷引起的,恰恰相反,是由于富裕引起的。我们背上国外的名牌包包,卸下了先人们曾经流血牺牲的使命感,涂上连城之价的进口口红,把历史的耻辱感扔进深不见底的太平洋,我们想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到此一游”,把中国人的素质降到不能再低……
耻感丧失,也是文明消失的一种表现,如果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少了耻感,中国人就会丧失自己的素质,甚至尊严。一个丧失耻感的民族,它的结局必然是走向消亡。
“礼,身之干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和传承,现在许多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国学教育,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竭尽我们能提供的力量,把中华民族优秀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继承和传扬下去,把“礼仪文明”落实到实处,做到知荣辱、不崇洋媚外、处事以诚、待人以敬。文、行、忠、信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当西方文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时,我们要端正态度,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做到接受别国文化带来的好处,又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D].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4.
[2]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D].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
[3]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5.
[4]曹锦炎.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D].杭州:浙大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