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敏 杨娟 韩永强
摘 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而出现的经济现象,贯穿产业融合与分工、集聚与扩散、转移与承接的全过程。两化融合发展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河南省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通过深入考察新形势下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8.001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要求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河南省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在新形势下面临产业融合与分工、产业集聚与分散、产业转移与承接、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工业体系构建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将贯穿全过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断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是河南省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河南省省经济发展为背景,深入分析河南省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 级、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实现“三化”协調发展与“四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基础
1.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从狭义角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指工业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并最终实现工业化。从广义角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指二者在时空上的交错重合,是生产领域的信息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已有经验表明,两化融合方式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产业融合等,融合类型有挑战—应对模式、企业—产业互动模式、雁阵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等。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规模收益是两化融合的动力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工业化是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载体,没有工业化作为基础,就不会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能快速推动工业化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力量。
1.2 两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西方学者较早意识到信息化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虽然不少学者并没有直接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但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些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当前“两化”融合发展的研究基础,对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阿尔温·托夫勒(1980)认为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紧密关联、先后出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两者顺次递进,又并列互存、相互交叉。胡鞍钢(2003)从信息化、环保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出发,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带动下,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条件下还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并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工业化。吴敬琏(2005)认为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已有文献从产业融合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等视角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取得具有开创性的丰富成果,成为推动河南省两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支持。
2 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
2.1 河南省两化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2.1.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要成就。河南省已经建成“全光网河南”,成为全国七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郑州市更是跻身全国十大通信枢纽行列。“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亿元,实现城区网络全覆盖。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河南省信息产业营收3656亿元,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以年均23%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河南省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20亿元,较2014年增长36.4%。郑州、洛阳等城市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郑东新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河南网商园等园区初具规模并蓬勃发展。
2.1.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4年,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信部启动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近1000家企业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73家企业入选贯标试点企业,其中开祥化工、卫华集团等15家企业通过贯标评定。郑州、濮阳、济源等省辖市出台了支持两化融合贯标的政策措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对河南省传统工业信息化转型提供了科学方法和路径,促进企业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的框架,对促进两化深入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逐步深入
总体上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010年的55.91提至2015年的71.87,显示良好发展势头。河南省通过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举措,积极深化两化融合发展。包括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鼓励制造业不断信息化,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建设企业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不断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此外,国家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工业云平台体系初步建立,为两化融合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河南省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迅速发展,对有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缺口严重。河南省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信息产业发展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所占比例较低,甚至部分企业没有信息化专业技术员。因此,有些企业采取外包形式,将信息技术服务交给专业服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成立了信息主管部门,但技术员业务素质不高,仅限于计算机与网络维护,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总的来看,河南省缺乏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更缺乏懂管理和信息技术业务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河南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2.2 企业推动两化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任务重、难度大,要依靠企业的内在需求与政府的积极推动。企业是两化融合发展的主体,应通过企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河南省多数企业处于两化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对信息化进程不够重视,加之投入资金受限、短期收益不高等因素,削弱了企业推动两化融合发展的积极性。虽然省政府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但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等方式并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效应并不明显。
2.2.3 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支撑。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河南省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信息资源相对分散,加大了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的难度。信息资源共享受限的结果是限制了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另外,法律法规的保障是促进两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外部环境。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有力保障。
3 推进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培育
决定两化融合的核心因素是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省市两化融合的差异。目前,河南省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有很大缺口,创新培育人才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成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引导高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市场需求,不断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同时,深化政府、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通过开展联合办学、建立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育高素质信息化科技人才。另外,除加强人才培养,还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通过吸引海内外人才,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满足河南省两化融合发展的需求。
3.2 加大两化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利用税收减免与财政支持提高各中小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改善当前两化融合现状。资金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包括企业、社会和外资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出台政策鼓励各类财政资金对“两化”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引导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等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税收方面,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减免税收和加速折旧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两化融合的研发力度;针对企业和个人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创新产品的生产,可通过简化立项审批手续、免税、免息等措施给予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两化融合发展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成本,引导更多企业参与两化融合进程。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两化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和协调机制
政府是河南省两化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应当在完善工业产权制度改革、用法律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等方面为两化融合发展的各参与主体创造良好的产权、体制、法律环境。具体而言,要尽快做好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知识产权法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工作,保证两化融合进程中的商业行为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妥善解决信息共享与安全、信息公开与保密、信息共享与垄断等方面的冲突问题。两化融合進程需要多产业、多行业、多部门紧密配合,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各企业参与两化积极性,加快两化融合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01).
[2]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02).
[3]周振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01).
[4]张向宁,孙秋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界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1省市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15,(01).
[5]周维富.中国工业化的进展、突出问题和发展策略[J].经济纵横,2014,(12).
[6]赵耀中. 河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关系的实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