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追星,南北差异大

2018-03-19 07:17宇同
环球时报 2018-03-19
关键词:影星宝莱坞伊尔

本报特约记者 宇同

近日,印度实力派影星伊尔凡·可汗确诊罹患神经内分泌癌,在印度及海外引起不小震动。伊尔凡·可汗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午餐盒》等电影中均有不俗表现,印度各界人士及许多影迷在伊尔凡生病后纷纷在他的推特上留言表示慰问和鼓励。上一次宝莱坞如此温情,是为了因病去世的女星希里黛玉。伊尔凡和希里黛玉的新闻在印度虽有一定影响,但还都属于娱乐版范畴——这要是在南印度,事情恐怕就没有如此简单。笔者由此想到印度南北电影差异,要知道在印度南部,曾有影迷给明星殉葬的先例。

南印度“追星就像拜神”

印度电影大略上可分为南北两大类,这种划分主要是由于语言不同。从影片角度来说,北印度以宝莱坞的印地语电影为代表,相对比较国际化,且代表印度向世界输出许多优质影片。南印度电影有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电影等多个代表,相对比较本土化,在当地异乎寻常地受欢迎。当然,南印度影片也有国际化大片向海外输出,比如《巴霍巴利王》。

从影星角度来说,宝莱坞的影星一般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声望,而南部影星虽然在当地大红大紫,但在全国范围内就要弱一些。比如希里黛玉,她就是从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走出来的影星,后来在宝莱坞才成为国宝级巨星。相应的,南北方影迷追星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北印度更国际化,而南印度,用笔者一位印度朋友的话说,追星就像拜神。

在南印度,也会经常看到有人往电影海报上喷“涂料”——给喜爱的明星海报进行牛奶浴,这可是印度拜神的经典程序。还有许多影迷给钟爱的电影明星建庙,影迷们像信徒一样到庙里来叩拜并敬献水果、花篮甚至杀羊祭祀。此外,当地许多影星都有规模宏大的影迷俱乐部。不被中国熟知的印度明星塔拉帕提·维杰(ThalapathiVijay)就有6万多个俱乐部,近200万名影迷。这些影迷会像追随信奉的主神一样追随喜爱的明星;明星电影首映的日子,影迷们会穿上新衣服上街游行庆祝;当银幕上出现自己喜爱的明星时,有些人甚至会抛撒花瓣和硬币。泰米尔纳德邦头号男星拉吉尼甘特影响力更是了得,他的电影《卡巴里》首映时没赶上节假日,但当地政府宣布全体放假去看电影。

影星靠角色为竞选拉票

南印度影星从政大获成功的不乏其人。比如泰米尔纳德邦近几十年来先后三任首席部长都是电影界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拉玛昌德兰和贾娅拉丽塔还是泰米尔电影史上的最佳银幕情侣搭档。拉玛昌德兰去世时,甚至有几十名悲痛过度的粉丝自焚,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去。此外,影星拉马拉奥参加竞选时,把自己曾在电影中演绎的经典形象大神克里希纳搬到竞选现场帮着拉票,结果大获成功。

来自印度金奈的影评人、作家查鲁尼维迪塔说:南印度的人们在电影品味上更加情绪化,而且非常天真。此言不虚,许多南印度电影有个共同点:神一般的男主角——他在古装电影中可以像神一样具有各种法力,在现代电影中可以像超人一样能飞能打。北印度演员、工程专业毕业的阿嘉德·可汗说,南印度和北印度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北印度导演相信物理学,而南印度的导演相信的是另一套物理学,其中牛顿定律不起作用。对南印度民众来说,习惯了某位超级影星的无所不能的形象,在现实生活的大选中就也相信他/她会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于是投上一票,希冀奇迹诞生。

差异背后的不同历史

有历史学者分析印度南北方的这种差异,与不同历史进程相关。笼统说来,北印度在历史上多次被异族征服和统治,其宗教和文化受到更多国际化影响;南印度在历史上从未被异族长期征服过,从人种和宗教文化上保留了达罗毗荼文明,且近代特别是独立后的达罗毗荼运动更加剧了这种影响。所以,南北印度的电影以及电影文化的不同,也许便根源于此。▲

猜你喜欢
影星宝莱坞伊尔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被诽谤
美国黑人影星争演泰森好莱坞青睐拳击题材 老泰森筹划年底复出
致富的奥秘
影星和他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