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红/山东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林水务局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肝脏胆管引起,主要表现食欲减退、反刍异常、腹胀、贫血、消瘦、被毛粗乱,颌下水肿、腹泻,并伴发有肝炎、胆管炎等。
(一)诊断要点
1.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和胆管中引起。其发生于中间宿主椎实螺密切相关,多发于低洼地、湖泊草滩、沼泽地带。干旱年份流行轻,多雨年份流行重;夏季为主要感染季节。
2.患片形吸虫病的牛,其临床表现与虫体数量、宿主体质、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有关。当牛体抵抗力弱又遭大量虫体寄生时,症状较明显。急性症状多发生于犊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升高、贫血、黄疸等,严重者常在3~5 d内死亡。慢性症状常发生在成年牛,主要表现为贫血、黏膜苍白、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位发生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或消失、肠炎等,往往死于恶病质。
3.病理剖检,急性病例肝肿大、质软,包膜有纤维素沉积,有长2~5 mm的暗红色虫道,虫道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腹腔中有血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病变。慢性病例肝实质萎缩、退色、变硬,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壁粗糙,内含大量血性黏液和虫体及黑褐色或黄褐色磷酸盐结石。
4. 生前诊断常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如果在粪便中能检出吸虫虫卵则可以确诊。但由于牛片形吸虫排卵是间歇性的,因此,粪便虫卵检查比较困难。血液学检查会出现低清蛋白血症,在移行阶段,谷氨酸脱氢酶会升高。一旦胆管黏膜脱落,血浆中的γ-谷氨酸转移酶会升高,这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指标。
处方 1:硝氯酚(拜耳9015)1.2~2.8 g。用法:一次内服,按3~7 mg/kg体重用药。
处方 2:阿苯达唑(丙硫咪唑)5g。用法:一次内服,按10~15 mg/kg体重用药;注意禁用于产奶牛和怀孕前期45 d的牛。
处方 3:硫双二氯酚(别丁)16~24 g。用法:装于小纸袋内一次投服,按40~60 mg/kg体重用药。
处方 4:苏木 30 g、贯众 45 g、槟榔 30 g、茯苓 30 g、木通 20 g 泽泻 20 g、肉豆蔻 20 g、龙胆草 30 g、厚朴20 g 甘草20 g。用法: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处方 5:茵陈蒿 150 g、栀子60 g、大黄 45 g、黄芩 45 g、黄柏45 g、 连翘 45 g、木通 30 g、甘草20g。用法:水煎,候温灌服。说明:本方清肝利胆,除湿去热,可用于牛肝胆湿热之证。病牛见可视黏膜黄染,发热,尿液短赤或黄浊,苔黄腻,脉象弦数。
处方 6:苍术 60 g、泽泻 45 g、厚朴 40 g、陈皮40 g、猪苓 30 g、生姜 30 g、茯苓 30 g、白术 30 g、桂枝25 g、大枣 20 g、甘草 20 g。用法 :水煎,候温灌服。说明:本方温中燥湿,健脾利水,可用于寒湿困脾之证。病牛见头低耳耷,四肢沉重,倦怠喜卧,食欲不振,饮欲降低,粪便稀薄,排尿不爽,水肿,口腔黏滑,口色青白或黄白,苔白腻,脉迟细。
前后盘吸虫病是指由于大量前后盘吸虫的童虫(已变为成虫但尚未长大的虫体)寄生于牛皱胃、小肠和胆管,引起以腹泻、消瘦等症状为主的寄生虫病。大多数牛都有成虫寄生于瘤胃和胆管壁上,但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当较多童虫寄生于皱胃、小肠和胆管时,可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引起牛大批死亡。
1.肠道内幼虫可经小肠黏膜移行到胆管、胆囊和皱胃,在瘤胃发育为成虫。幼虫移行时危害严重,表现为顽固性拉稀,粪便恶臭,呈粥样或水样,有时粪中带鲜血并含有幼小的虫体。颌下水肿,逐渐消瘦。
2.急性幼虫移行期病例,往往在粪便中找不到虫卵,可取大量粪便,采取反复水洗沉淀法,可在沉淀物中发现未成熟的幼小吸虫。慢性病例可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注意与肝片吸虫虫卵相区别。
3.(1)成虫寄生的诊断:用水洗沉淀法在粪便中检查虫卵。虫卵形态与肝片吸虫相似,但颜色不同;(2)童虫的诊断:生前用驱虫药物试治,如果症状好转或在粪便中找到相当数量的童虫,即可做出判断;(3)死后诊断:成虫吸附于瘤胃及其与网胃交接的黏膜,局部黏膜充血、出血或有溃疡。死于童虫感染的牛,除恶病质变化外,胃、肠道及胆管等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及脱落,其内容物中可检出童虫或虫卵。
参考肝片吸虫的治疗方法。
处方 1:氯硝柳铵(灭绦灵)20~ 24 g。用法:一次内服。按50~60 mg/kg体重用药。说明:也可用溴羟苯酰苯胺,65 mg/kg体重内服;吡喹酮,10~15 mg/kg体重内服;硫双二氯酚,40~50 mg/kg体重内服,均有较好疗效。
处方 2:红糖 90 g,20% 澄清石灰水 1 000 ml。用法 :红糖化水灌服,1 h后灌服石灰水。说明:12 h后,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
牛绦虫病主要是莫尼茨绦虫和曲子宫绦虫寄生于小肠引起,对犊牛危害严重。虫体寄生数量多时,牛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衰弱、贫血、急腹症、腹泻,粪便中可见乳白色孕卵节片。
1.由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牛的小肠引起。莫尼茨绦虫主要感染1.5~8月龄的犊牛,无卵黄腺绦虫常见于成年牛,曲子宫绦虫幼龄或成年牛均可感染。
2.严重感染时,犊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慢性臌气,贫血,消瘦,最后衰竭而死。有时有神经症状,呈现抽搐和痉挛及旋回病样症状。有的由于大量虫体聚集成团,引起肠阻塞、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
3.检查粪便中的绦虫节片,特别是在清晨清扫牛圈时,查看新鲜粪便,如在粪球表面发现孕卵节片即可确诊。用饱和食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有时可以发现莫尼茨绦虫卵。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卵较难检出。
处方 1:氯硝柳胺(灭绦灵)20 g。用法 :一次内服,按 50 mg/kg体重用药。
处方 2:吡喹酮 4~ 6 g。用法:一次内服,按10~15 mg/kg体重用药。
处方 3:硫双二氯酚(别丁)16~24 g。用法:装于小纸袋一次投服,按40~60 mg/kg体重用药。
处方 4:南瓜子 750 g、槟榔125 g、白矾 25 g、鹤虱 25 g、川椒25 g。用法:水煎取汁,候温灌服。
梨形虫病又称巴贝斯虫病,由牛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寄生在牛红细胞内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用驱虫药外,重症辅以强心、补液、输血等。
1.由巴贝斯虫寄生于红细胞内引起。流行与传播媒介蜱的孳生和消长密切相关,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2.临床多为急性,体温高达40℃~41.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卧,食欲减退,肠蠕动及反刍迟缓,常有便秘现象。发病2~3d后,迅速消瘦、贫血、黄疸,排恶臭的褐色粪便及特征性的血红蛋白尿。
3.剖检可见黏膜苍白、黄染,血液稀薄如水,肝、脾肿大,胆囊肿大,第三胃干硬,似足球状,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
4.确诊主要依据血液涂片检出虫体。体温升高后1~2d,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少量圆形和变形虫样的虫体;血红蛋白尿出现期,虫体较多,且大部分为梨籽形虫体。
处方 1:贝尼尔(血虫净)1.2 ~ 2 g, 注 射 用 水 30 ~ 50 ml。用法:配成5%~7%溶液一次分点深部肌内注射,按3~5 mg/kg体重用药,1次/d,连用2~3 d。
处方 2:硫酸喹啉脲(阿卡普林)400 mg。用法:与适量生理盐水配成1%~2%溶液,一次皮下注射,按1 mg/kg体重用药。说明:应用该药时有一定危险性,在用药前或当出现不安、肌肉震颤、流涎等副作用时,皮下注射阿托品15~30 mg。
处方 3:0.5%盐酸吖啶黄(黄色素)注射液150~250 ml。用法:一次缓慢静脉注射,按3~4 mg/kg体重用药。极量2 g,必要时隔1~2 d再重复1次。
处方 4:贯众 80 g、槟榔 45 g、木 通 40 g、 泽 泻 40 g、 茯 苓 30 g、龙胆草 30 g、鹤虱 40 g、厚朴 35 g、甘草15 g。用法:水煎,一次灌服。1剂/d,连用2~3剂。可先用处方 2一次后续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