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刚
(北京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科学的理论内涵,体现了深邃广博的思想精髓,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重要指向,提出了更高的战略定位,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并通过系列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这些重要论述,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广大青年。青年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力量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今世界的竞争、意识形态的争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青年学生的竞争和争夺。因此,我们只有赢得青年学生才能赢得未来,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盛不衰。全党要关心、爱护和服务青年学生,要充分信任青年学生、关心关注青年学生、严格要求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学生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学生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学生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高校既要关心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健康,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也要引领他们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要服务青年学生,要善于为每位青年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党组织要走近青年、走进青年,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要关注青年学生的愿望、帮助青年学生发展、支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努力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让青年学生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践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就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鲜明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立德树人的质的规定性,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要求。首先,树人先要立德。德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德”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方向和作用。对青年学生成长而言,“德”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两个方面。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对青年学生教育历来重视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使之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动力。价值养成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的基本职责。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境界,即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之德,更是国家之德。价值观既体现在青年学生日常生活、职业规划、行为抉择等成长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又扎根于青年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范畴里,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要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发展大势,将理想信念同青年学生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让青年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最终成为自己的信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思想行为的基本遵循,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其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遵循,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提升“德”育,以启发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科学“智”育,以练就健康体魄与平和心态加强“体”育,以培养文化底蕴与高尚情操推进“美”育;真正实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力提高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创新创造、要矢志艰苦奋斗、要锤炼高尚品格,旨在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善于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就要求青年学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为标准,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年学生要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动摇、永不懈怠;要自觉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要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善于创新,要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面对机遇与挑战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实际行动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往哪努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现在高校大多是“95后”青年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确立,情感心理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复杂、思想文化多元的国内外环境,如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其中的关键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4]。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遵循,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为什么人和怎么用的问题,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他们的一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高校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组织依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理论支撑和专业队伍支撑。实践证明,只有培养更多拥有高层次专业技术的忠诚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才能保证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为青年学生一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而又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规定动作”,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配套“自选动作”,才能让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也更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要坚持协同合作,需要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与同构共建,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青年学生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要继续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抓好教材体系建设,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也就是要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这是从坚定理想信念层面提出的总要求,是主旋律、总基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是要求从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横向坐标来找准定位,既要认清楚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又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具备宽广的世界视野。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这就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坐标来找准定位,既要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也要了解国家和个人的时代责任,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是要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是从思想与行动的关系维度要求大学生把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这四个“正确认识”对如何奠定青年学生成长的科学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做出了创造性回答,既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这就要求青年学生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在国际比较视野中看清中国的发展态势和方向,更加明确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朝着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努力。要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远大抱负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建立在我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已经形成的坚实基础之上,要把远大抱负落实在行动上,以脚踏实地、拼搏创新的精神开拓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而只有系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四个“正确认识”,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局和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培养和形成辩证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价值导向,才能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指引、指明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系列论述,这些论述是新时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并将其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尤其在面向青年学生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5]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对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到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既要在思想上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又要在行为上通过践行引领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成为锻炼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内外结合。一是要坚定价值观自信。青年学生只有对自己的价值观充满自信,在情感上认同、在心理上敬畏,才能在实践中更加笃定地践行。我们要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开来,使青年学生在心灵深处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崇高性,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二是要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结合起来。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念的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和支柱,影响着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于异质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任何知识、文化都包含一定价值取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成长。因此,要注重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知识和加强思想修养结合起来,在智育活动中注重价值观培养,在知识传授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和鲜明的价值倾向,更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价值导向,使大学生牢固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对学生价值观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教育意义。他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6]。这就要求在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去点燃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青年学生的心田,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7]。实践证明,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克服青年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知行脱节的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才能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要高度重视虚拟空间、网络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话语权”,把网络作为争夺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8]。因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网络空间的“阵地意识”,通过网络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旗帜鲜明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有效引导大学生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性。在谈到历史文化问题时,他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9];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他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化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之分。强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和接受正确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价值观,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因此,以文化人首先要明确“文”必须是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用承载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文”来“化人”,就会把人“化”到歧途,甚至“化”到反面去。“文”是“以文化人”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从根本决定了“化人”的最终成败。以文育人就是要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本质在于从文化层面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有效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于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路径。坚定文化自信,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9]。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坚定价值观自信,文化育人的核心是价值观育人。如何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一是要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血脉一样爱护我们的文脉根本,像守护民族的根和魂一样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就要在大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要用革命文化熏陶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历程中形成的、与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厚重、深沉的革命内涵。革命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深深地植根于伟大的中华传统文明之中,又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和优秀教材。用革命文化熏陶人,就是要用革命精神来教育人、感染人,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自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增添人生正能量。三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
一是要把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环境营造结合起来。先进的文化产品鼓舞人向前,落后的文化产品引人误入歧途。文化自信的践行性品格,不仅体现在态度上、信念上,也体现在文化活动,尤其是文化产品上。“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文化环境是影响人的素质生成的最基本、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元素。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环境,并以这一优良的文化环境去影响人。因此,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以文化人可谓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要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为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要把网下文化引导和网上文化引导结合起来。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要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深入研究网络信息在生成发布、接收传递、评论转发、互动反馈等各环节的特点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的上网规律,提高网络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积极研发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探索建立“多形式加工、多终端适配、多形态传播”的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增强网络文化作品的吸引力,壮大网络空间的正面舆论场。只有将网下文化引导与网上文化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校园内外兼顾、网上网下联动,才能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这一要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的具体结合,从领导架构、工作格局、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为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指明了努力方向,对各级党委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求“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各地党委书记和各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1]。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我国高校的最大优势就是党的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科学谋划、协调各方的作用,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党委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对群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的领导,发挥其教育、宣传、组织和服务青年学生作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真正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组织育人”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强大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优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强阵地的重要保证。基层组织是党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与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要积极创新高校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坚持“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推动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化、常态化、人文化,把党组织建在教学团队中、建在科研团队中、建在学生社团中、建在互联网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学生党员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更要通过学生党员带动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广大青年学生,让广大青年学生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和政治定力,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激扬青春活力。
高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梦想的正能量。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让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完善配套措施,吸引更多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兼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尤其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按照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严格按照标准选拔高校辅导员;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立足本职岗位,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切实解决辅导员职务职称评聘政策和考核奖惩体系;要加强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另外,高校各职能处室机关干部和管理人员同样应当发挥好育人作用,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用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思想,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满怀信心,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要以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着力培育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6-05-18(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2014-09-10)[2017-12-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3.html.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21.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6-04-25)[2017-12-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5/c1024-28303283.html.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